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不同坡向(东坡、西坡)与不同层次(0~10cm,10~30cm,30~60cm)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东坡和西坡只在pH、铵态氮、有效磷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其余差异均不显著,西坡和山谷在pH、铵态氮、全磷上存在差异显著;各养分因子中只有pH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养分指标均表现出A层〉B层〉C层的趋势,且AB层、AC层差异显著;各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表现为,pH与多数养分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多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全磷与全氮、C/N与有机质也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土壤主要肥力因子发现,东坡土壤质量优于西坡,能较好地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对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分层取样并进行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随土层深度变化而变化,大部分理化指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土壤物理性状总体良好,绝大部分土壤容重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孔隙数量比较理想,毛管与非毛管孔隙比比较合理,土壤通气、保水能力比较协调;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较高,有效磷、有效钾和交换性盐基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州市森林公园(天鹿湖、大夫山、滴水岩、王子山、石门)的常绿阔叶林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全铁、全钾、pH进行测定,分析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土壤全碳、全钾含量与森林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全铁与距离为显著负相关;(2)土壤全碳、全磷和全钾含量在不同森林公园间均差异显著,但全氮(...  相似文献   

4.
以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的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随植被恢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则随恢复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恢复15年及原始林中最高,全P含量为恢复30年最低,原始林最高,全K含量则是恢复40年样地中最高。不同恢复阶段样地中,原始林中速效N含量最高,恢复15年样地中速效P含量最高,恢复40年样地中速效K含量最高。所有恢复阶段间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阳离子交换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恢复15年>原始林>恢复40年>恢复30年。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土壤全N、土壤全P、速效N、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土壤孔隙度则仅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则与土壤全N、速效N、阳离子交换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以来,对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先后3次考察,揭示了这一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料一些特点,即生物群落地带的特殊性,生物区系万分的古老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珍稀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系列的完整本区又是一些植物人分和变异中心,是一处十分难得的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介绍了保护区建立前后开展的一些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6.
德兴不同类型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赣北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德兴大茅山林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米槠+甜槠林的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为3.1270%,马尾松+木荷林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1887%;27种林分类型的N素均低于正常水平;3马尾松+木荷林下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平均值最大,为米槠+甜槠林中交换性盐基总量的2.11倍;4土壤养分各指标之间彼此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福建柏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8.
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以来,对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先后3次考察,揭示了这一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一些特点,即生物群落地带的特殊性、生物区系成分的古老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珍稀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系列的完整,本区又是一些植物的分化和变异中心,是一处十分难得的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介绍了保护区建立前后所开展的一些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9.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微生物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选取7个不同林地类型(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柳杉林以及灌草林)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不同林地类型、不同土层及不同季节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地类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林地间,细菌数量以毛竹林土壤为最高,针叶林的最低;真菌数量以毛竹林最高,针阔混交林最低;放线菌数量以杉木林为最高,针叶林为最低.不同季节各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很大,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放线菌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规律,而真菌则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加深,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呈现出减少的规律,表层土壤微生物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凤阳山不同群落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出发,利用模糊数学和相关分析原理,对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群落类型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木荷、黄山松、云锦杜鹃、麂角杜鹃、尖叶山茶群落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标值(IFI)分别为0.453 8、0.347 4、0.363 0、0.912 5、0.478 0.说明以麂角杜鹃为优势种的群落土壤肥力质量较高,表现出很强的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对植物的生长及群落的演替起着重要作用.在土壤养分蓄积过程中,气候因子特别是温度和水分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浙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福建柏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动态过程及机制。结果表明:在所设的样地中,福建柏种群大小级分布图的形状基本相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其分布格局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也有一定比例的集群分布,但集群强度有差异,且幼苗和幼树的集群强度明显大于中树,树种呈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2.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林地及农地(对照)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林地(农地)表层土壤容重的顺序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农地>灌木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顺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常绿阔叶林>农地。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有效水分涵蓄量要明显大于其他的森林类型,其蓄水量是竹林的1.4倍,是农地的2.14倍。4种森林类型林地及农地土壤的水分下渗性能,其层间稳渗率以腐殖质层>淀积层>母岩层;在土壤层,以竹林和农地的水分初渗为高。灌木林林地土壤的水分渗透性能极强,其初渗值达到了10.169 mm/min。从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来看,灌木林涵养水源和理水调洪的功能要远大于其他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要优于常绿阔叶林,而竹林最差。然而,对于遭遇短历时较高强度的降雨而言,竹林的理水调洪作用可能略好于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和集水区技术,利用2000年5月至2004年6月的观测资料,研究大岗山林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问题.结果表明:系统平均年输入降水1 772.7 mm,其中44%集中在4-6月,主要支出项为径流、蒸散及土壤蓄水,分别为854.3、852.5和65.9 mm,占降水的48.2%、48.1%和3.7%;林冠对降水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002年在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高的雨季(4-9月),林冠截留率偏小(16.5%),而在干旱季(当年10月至次年3月),截留率相当大(22.2%);集水区平均年径流输出总量为854.3 mm,径流系数为48.2%,其中地下径流为853.1 mm,地表径流仅为1.2 mm.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甜槠常绿阔叶林林分降水分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引  薛建辉 《林业科学》2008,44(2):23-27
2004年对武夷山甜槠林不同水文分量定位观测,探讨甜槠林森林水文与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1)2004年共发生降水219次,年降水量1 767.4 mm,穿透水、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为1 304.9、245.0和217.5 mm;穿透率、茎流率和截留率分别为73.8%、 13.9%和12.3%;2)同次降水中,林内不同位置的穿透雨量差异显著,穿透水量与大气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3)随着胸径的增加,茎流量减小,形成茎流的时间推迟;4)当降水量<202.1 mm时,林冠截留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降水量超过202.1 mm后,林冠截留量趋于定值52.5 mm.  相似文献   

15.
西南酸雨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庆缙云山2012—2014年土壤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规律、输入来源与氮矿化特征,明确土壤氮矿化的驱动因素,以期为深入研究该地区土壤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缙云山选择能代表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常绿阔叶林,设置1块20 m×20 m样地,内部布设5个4 m×4 m样方,于2012—2014年每年4—9月每月月末,采集上、中、下层(0~15,15~30和30~60 cm)土壤样品,同步观测样地内土壤呼吸速率,并收集穿透雨与干流;在实验室内测定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全氮(TN)含量;并用原位培养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结果】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年际、月际(除2012年铵态氮含量)及各土层间均差异显著(P<0.05),4—9月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递增趋势,上层土壤的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2013年>2012年>2014年,各土层间铵态氮含量表现为中层>下层>上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趋势;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的月际变化为单峰或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均表现为2013年>2014年>2012年;土壤铵态氮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在各土层间极显著(P<0.05)或显著(P<0.01)正相关,但与穿透雨和干流输入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均与土壤呼吸速率极显著(P<0.01)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极显著(P<0.01)负相关;土壤呼吸速率大于4μmol·m^-2 s^-1时,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明显随pH上升而下降,土壤呼吸速率小于4μmol·m^-2 s^-1且土壤pH值为3.70~3.75时,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开始出现小幅上升,之后下降。【结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具有年际、月际及土层间差异;土壤矿质氮含量受穿透雨和干流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输入量的影响较小,而与相邻土层氮含量相关更紧密;土壤pH值升高对土壤的氨化和硝化速率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大小随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不同而变。  相似文献   

16.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种子雨组成及其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种子雨组成及其时空动态,为常绿阔叶林种子生态学大尺度和长时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受损常绿阔叶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种源收集和种子撒播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2014-01—2016-12,收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1 hm 2标准地中172个种子收集框内的种子,鉴定物种并计数,风干后称质量。根据果实类型及种子特征并结合野外实地观察,确定每个物种种子(果实)的散布方式。【结果】 3年间共收集到成熟种子36 298粒,种子雨密度为140.69粒·m -2 a -1;种子分属于19科21属27种,占群落木本植物物种总数的36.49%;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在秋季出现高峰,其中有17个物种在干季(1—4和10—12月)成熟并散布,6个物种在湿季(5—9月)成熟并散布,4个物种在干、湿季均有散布;种子雨密度年际变异系数为0.36~1.73,空间变异系数为1.54~15.20。【结论】缙云山种子雨产量在常绿阔叶林中处于较低水平;优势种对群落种子雨产量贡献较大,种子雨物种组成与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群落水平种子雨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且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异和空间变异,反映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子雨时空动态的典型特征。在区域植被近自然恢复中的种子采集和撒播环节,应当充分参照不同物种的种子雨掉落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17.
江西大岗山东侧森林土壤性质与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大岗山年株、上村两林场,海拨自高至低,依次分布着山地黄棕壤、黄壤、红黄壤、黄红壤和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速效N呈增趋势;速效P含量呈增加趋势;速效K变化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红壤中最低,其余几种土壤相接近;多酚氧化酶以山地黄棕壤活性最低,只有其它几种类型土壤的1/5,但其转化酶活性是红壤的2.7倍。海拔480m以上土壤中放线菌是黄红壤和红壤的17-75倍,优势种群由高海拔的灰色菌丝  相似文献   

18.
基于Voronoi图的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混交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设置大小为100 m×100 m的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的三维坐标;提出基于Voronoi图的混交度Mv,并对Mv和传统混交度M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v通过Voronoi图的相邻多边形确定对象木的最近邻木,比M能更准确地描述种间相互隔离关系;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单株树木的混交度M和Mv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群落平均混交度(M)=0.720 7,(M)v=0.743 1,表明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隔离程度较高;群落优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优势种群,常绿种群的平均混交度低于非常绿种群,其原因是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既是优势种群,又是常绿种群,且它们具有聚集繁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