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基于COUPMODEL的松嫩平原黑土区土壤水热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松嫩平原黑土区不同积雪覆盖条件下冻融土壤水热耦合过程。文章基于物理过程COUPMODEL模型,运用普适似然不确定方法(GLUE)估计积雪、土壤水热运移有关参数,模拟裸地、自然积雪、压实积雪、加厚积雪状态下各层土壤温度与土壤液态含水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模型对自然、压实、加厚积雪覆盖条件下雪深模拟较理想;模型可较好模拟裸地、自然积雪、加厚积雪覆盖条件下20~140 cm土层土壤温度,其中裸地最佳,自然次之,自然略优于加厚,模型对压实积雪状态下20~100 cm土层土壤温度模拟效果仍较好,但对140 cm土层模拟效果略差;此外,模型可模拟各状态下20~60 cm土层土壤液态含水率,模拟效果优劣排序依次为自然、裸地、加厚、压实。结合GLUE方法 COUPMODEL模型可用于不同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热变化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天山山区MOD10A2的积雪产品与6个气象观测站平均气温和日照时间资料,分析该区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2000—2018年积雪覆盖率年内分布呈"U"形变化,1—8月份积雪覆盖率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从9月初开始呈上升趋势,积雪覆盖率最高值51.88%,最小值4.41%。②2000—2018年积雪覆盖频率700次的积雪区约占山区总面积的3.53%,介于500~700次,即年平均为25~35次的占天山山区总面积的29.43%,介于200~400次的占天山山区总面积的64.34%。③不同年份的积雪覆盖比最小值出现的日期不尽一致,积雪极值出现时间有后移的现象。2000—2018年积雪覆盖比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天山山区的整体积雪总量在增加。(4)温泉和达坂城站点日照时间与积雪覆盖率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哈密和乌恰2个站点日照时间呈现上升趋势,而积雪覆盖率呈现先增再减再增的趋势,说明日照时间对积雪覆盖率的影响较小。天山山区气温在2010年以后出现一次急速下降的趋势,而积雪覆盖率呈现较为缓和的上升趋势。积雪覆盖率与气温呈现反向变化趋势,每年的平均气温最低在-12℃,最高在8℃左右。  相似文献   

3.
济南泉域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遥感解译、地统计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济南泉域现存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12个,总面积221.07 km~2,其中非植被区面积1.08 km~2,劣植被覆盖区面积16.07 km~2,低植被覆盖区面积4.84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24.70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37.85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137.53 km~2。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7个,总面积78.32 km~2,其中非植被区面积0.82 km~2,劣植被覆盖区面积23.48 km~2,低植被覆盖区面积6.24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24.73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12.69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10.66 km~2。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除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异系数为84.84%,属于中等变异外,其他均属于强变异性。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除高植被覆盖区和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变异系数高于100%,为强变异性外,其他均为中等变异性。从非植被区到高植被覆盖区,近自然型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区空间变异程度逐渐减小,人为干扰型重点渗漏带植被覆盖区空间变异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比较明显,与其土地利用或覆被特征相吻合,总体上呈由南向北高植被覆盖区比例逐渐降低、劣植被覆盖区比例逐渐增加的分布特征。高植被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山区,高于60%,北部为城市建设区,其高植被覆盖区相对较低,为0~27%。  相似文献   

4.
积雪-冻融耦合作用可改变黑土内部水热分布,进而影响其营养组分。为探究典型黑土区积雪-冻融条件下的水热运移规律,以吉林省公主岭市为例,基于野外原位观测试验,开展了典型黑土区积雪-冻融耦合作用下的包气带水热运移模拟,利用Morris筛选法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并模拟分析了不同外界温度和积雪覆盖情景对黑土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春季融雪水可使深在20 cm以上的黑土含水率增加约12%;基于野外观测构建的模型对60~80 cm的土层模拟效果最佳;敏感性分析的5个参数中残余土壤含水量θr的敏感度最高,其灵敏度系数为2.954 6;外界温度影响土壤含水率突降的时间,积雪覆盖条件主要影响含水率大小及水分保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Tetra卫星MODIS资料提取了东北地区2000~2005年冬季的积雪覆盖信息,得到了近5年的积雪覆盖状况和变化特征。依照雪盖时间序列图分析了各年份冬季冷空气强度及变化和次年春季融雪状况,可以作为研究区域性积雪对气候反馈的依据。同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冬季积雪覆盖率与次年吉林市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冬季的积雪覆盖率与次年夏季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受局地气候和地形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非常复杂,同时积雪对区域气候环境、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工程基础设施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北半球积雪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积雪的形成与维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地形和植被对积雪的影响以及冻土区积雪与冻土的耦合关系。总之全球气候变暖使北半球积雪覆盖面积、最大积雪深度、积雪时长等都有减少的趋势。温度和降水量是影响小尺度积雪参数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海拔是影响局地积雪分布的主要因子,植被的覆盖与冻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积雪的分布。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有关积雪地面台站监测数据与遥感监测数据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完善积雪参数的监测网络、厘清气候与积雪变化的关系,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李和顺  石军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24-2625,2629
利用变化检测技术从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上提取森林采伐区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信息,可以实现对森林采伐的监测。主要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影像差值,对经过校正后不同时相的spot5影像进行植被覆盖变化检测,结果表明,能较好地检测出采伐区变化的地面类型、林班界线,检测出采伐区植被减少的面积与实际采伐面积相比较,精度达到80%以上,检测的效果较好,该方法适用于对森林采伐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冬季积雪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为定量描述东北黑土区融雪期积雪消融过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单层融雪模型,对梅河口市吉兴小流域2017年和2018年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收支和积雪深度进行分析和模拟。通过对积雪消融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积雪消融的能量主要来源为净辐射通量,其次受湍流交换的影响。其来源分别占总能量的67.4%~74.7%和18.8%~25.8%。积雪消融时间集中在净辐射通量、显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内集中变化时段,由净辐射通量主导,融化时间为9~15 h,历时7 h,整个融雪期为9~15 d,与其他地区差异明显。雪层能量闭合率最大可达0.67,与积雪深度为正相关关系,但积雪覆盖周期过长会导致积雪表面形成冰层,增加雪表面反射率,会导致能量闭合率较低。利用单层融雪模型对消融过程中积雪深度模拟,结果表明:单层融雪模型模拟积雪深度的平均绝对误差(MAE)<1.5 cm,纳什系数(Nash)>0.8,模拟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该融雪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性积雪区的积雪物理消融过程,为季节性冻融区水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阿勒泰地区2004—2018年冬季积雪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11月开始形成积雪稳定期,12月积雪覆盖率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积雪面积的扩张,12月到翌年2月发展到鼎盛阶段,1月达到最高峰;随着暖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回升,积雪也逐渐消融。14年来,>20 cm的积雪面积年际变化趋势较大,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积雪变化与降水几乎没有相关关系,但积雪面积与气温有很高的负相关性,受气温的影响较大,说明气温是影响积雪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各地简讯     
《中国农资》2013,(9):23
<正>黑龙江:积雪大,不利土壤散墒目前,黑龙江省东部、黑河部分地区、松嫩平原部分县(市)偏涝,当前积雪覆盖厚,积雪量大,不利于土壤散墒。农业气象专家预计,今春东部、  相似文献   

11.
闪旭  刘志辉  张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853-855,887
用野外光谱仪测量了融雪期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典型实验场的不同积雪及雪被地物的光谱,并对测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积雪光谱,在可见光波段有较高反射率,近红外波段范围内在1 100、1 300及2 260 nm附近出现反射波峰。与新雪相比,融化的积雪的反射率峰值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内(2 100~2 400 nm)有明显的衰退,而雪被地物(包括覆有积雪的植被和有积雪背景的植被、土壤等)反射曲线均相对较低。对积雪/植被的混合像元光谱特征分析表明,雪被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积雪背景的影响。最后,根据积雪、植被、土壤和积雪/植被混合像元的光谱特征建立混合光谱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模拟的光谱曲线与实测值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27 6。  相似文献   

12.
按照云南热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应用生态系统学、景观生态学、山地学等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确立了云南热区森林地理分区的原则及“森林区”、“分区”、“亚区”、“小区”的4级分区系统。把云南热区分为3个森林地理区:云南东南部元江、南盘江流域热带北缘、南亚热带森林区,云南南部西南部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流域热带北缘、南亚热带森林区,云南北部金沙江河谷热带性、南亚热带性稀树草原森林区。下分11个森林地理分区,25个亚区,43个小区。并对其11个森林地理分区作了地理及森林类型特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Fall armyworm(FAW), 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est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systems since its invasion on 11 December 2018. After its establishment, FAW months in the year-round breeding region have become the main source population migrating to other areas in China. Field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its year-round breeding are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W larval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asonal temperature of the location surveyed. The FAW larvae maintained a high density in the tropical area and were frequently found in sites of the south subtropical region, but were absent from the north subtropical region and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entral subtropical reg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AW can reproduce annually in the tropical and south subtropical regions of China, including Hainan, Taiwan and the southern area of Fujian, Guangdong, Guangxi, Guizhou, and Yunnan. Hence, great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monitor and control FAW in the year-round breeding region to suppress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his area and to reduce migration of moths into northern parts of China.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occurrence area of the pest in winter in China and provides much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its population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以大连市区为例,通过对其区域气候指标与植被覆盖面积的相关分析,利用区内局地小气候观测结果,得出植被覆盖对区域气候调节效应在空间具有差异性,即植被调节效应在大范围影响微弱,但在局地范围表现明显;初步研究发现: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植被面积、植被结构等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2000年间,河西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面积和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动态过程以未利用地向耕地和建设地转化,草地向耕地转化最为明显。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植被破坏等,使该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驾试验采集驾驶员的心电信号,利用心率变异时频分析方法,结合静测状态数据,分析了试验过程不同速度驾驶员心率增长率(Ni)、R-R间期的标准差(SD)、归一化的高频(HF,n ,o,r,m)3个指标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驾驶员在林区冰雪道路上行车时,冰雪条件增大了驾驶员心生理的负荷;行车速度是影响林区冰雪道路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高速组驾驶员各项指标值均高于低速组的;不同速度组驾驶员的心生理变化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国新  王秀萍  鲁雪林  王文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750-4751,4764
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3种农业发展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的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和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湖南省吉首地区6个采样点的轮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吉首地区轮藻资源丰富,共有轮藻植物14种2变种,分属于丽藻属4种,灯枝藻属1种,轮藻属9种2变种,占全国轮藻属的50%,种的8.6%。这些轮藻的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及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9.
范双云  邓楚雄  胡倞  陈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091-9092,9094
以长沙市中心区为例,采用Rs和GIS技术对1991、1998、2004年3期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了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建设用地增加90.00%,林地增加9.25%,水域减小19.16%,耕地减小25.89%,未利用地减小0.91%。  相似文献   

20.
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农作制主要特点、理论与实践、优先发展战略进行了综述。阐述了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地域分布、自然气候条件、农作物种植结构与比例等农作制主要特点,该区农作制的发展战略以及节水灌溉理论与实践。旨在为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农作制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