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 《水产学报》1996,20(3):203-208
采用显微解剖和测量、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系统观测全长为5.6~330.0mm的青鱼标本370尾,描述了鳃耙、咽齿、角质垫和肠等消化器官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青鱼的摄食特性、消化器官数量性状胚后发育的阶段性及其相关性、消化器官数量性状发育与食性转化,为制订培育青鱼苗种和饲养成鱼的生物学技术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鱼类的胚后发育是指个体发育中的鱼卵孚化出来以后的继续发育过程。这个过程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形态、生态及生理上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鱼类的养殖,尤其是对幼鱼的培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大鲵胚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91-1993年催产孵化获得的大鲵的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幼体出膜11天后肝脏形成;出膜19天后,胃肠、肾脏形成;出膜26天后,食道与肛门相通,并且肺泡形成;出膜360天后完全变态。大统幼体的外部形态,特别是前、后肢的形成与青蛙、东方蝾螈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幼体前、后肢的发育,以及指、趾的形成过程,把大鲵胚后发育分为10个时期。  相似文献   

4.
匙吻鲟摄食器官发育期较长,全长65.5mm前摄食方式为吞食,适口饵料规格大于0.3mm,该阶段口径,口宽及齿的数量发育较快。全长65.5mm以后开始出现鳃耙,其长度及过滤面积呈幂函数增长,显示具有较强的过滤能力。滤食阶段,鳃把间距小于0.1mm,饵料规格与鳙相似。  相似文献   

5.
观察瓦氏雅罗鱼胚后发育状况并测量其池塘培育条件下的早期生长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在12.7~26.7℃水温条件下,瓦氏雅罗鱼初孵仔鱼全长为(7.04±0.30)mm,2日龄鳔一室原基形成,3日龄鳔一室充气,6日龄仔鱼开口,8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10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18日龄鳔二室形成,脊索弯曲完成,39日龄各鳍发...  相似文献   

6.
利用显微技术,对杂交鳢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旨在确定杂交鳢发育的时序和形态变化。研究结果:杂交鳢的胚胎发育先后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原肠胚形成、器官形成和孵化等5个阶段。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历时37 h 45 min,积温1 010.62 ℃·h;卵黄囊完全消失历时145 h 45 min。  相似文献   

7.
施氏鲟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施氏鲟的成熟卵为典型的多黄卵,受精后胚血隆起不明显,卵裂为特殊的辐射裂,与多数硬骨鱼类有明显差别,与两栖类卵裂相似,且卵裂方式有明显的硬骨鱼类盘状卵裂的痕迹,施氏鲟的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卵黄栓期、神经胚期、视泡形成期、心基层表动期和孵出期;胚后发育则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水温17~19℃时,施氏鲟胚胎发育历时95~104h,总积温需用1710~1872℃.h。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繁育的松江鲈子一代为亲本,人工授精,在水温6℃、盐度32的条件下人工脱黏孵化,观察了胚胎发育。结果显示:松江鲈受精卵经过7 h进入卵裂期,经过2 d发育至囊胚期,5 d进入原肠期,经过9 d发育至眼囊期,17 d出现围心腔,22 d时肌节形成,29 d时体色素开始沉积,30~35 d孵出。在水温11.37℃~16.88℃、盐度32的条件下进行仔稚鱼培育。初孵仔鱼平均全长6.98 mm,出膜后4 d卵黄囊完全吸收,出膜后28 d背鳍、腹鳍、胸鳍和尾鳍发育完全,体表黑色素沉积增加,进入稚鱼期,出膜后55 d身体不透明,进入幼鱼期。结果显示,由于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原因,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各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白鲫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显微解剖、肉眼解剖、石蜡切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5.5—260.0mm白鲫标本430余尾,描述了口径、鳃耙、侧突起、腭褶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数量性状在胚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白鲫的摄食方式和摄食机能,滤食器官发育与摄食方式和食物组成的转化,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白鲫苗种和饲养食用鱼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唐鱼的胚后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发育过程特征,胚后发育可以分为孵出期、胸鳍形成期、鳔一室期、卵黄消失期、尾鳍分化期、背鳍分化期、鳔二室期、背鳍形成期、臀鳍形成期、腹鳍形成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在水温23.0~29.0℃条件下,初孵仔鱼体全长为(2.760±0.002)mm。孵出后3天,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开口摄食;5天仔鱼卵黄耗尽,完全依赖外源营养;9天尾鳍开始分化,12天尾脊索上弯;15~18天,背鳍褶突起明显,鳍条原基出现;18天第二鳔室出现,肌节开始向“W”过渡;臀鳍与背鳍分化;33天,20%的仔鱼可观察到腹鳍条;45天,57.1%仔鱼身体长出鳞片;50~55天,体全长(15.62±1.65)mm,腹膜闭合,身体透明特点消失,进入幼鱼期。77天,部分性成熟较早的个体开始进行繁殖。同时文中讨论了唐鱼胚后发育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学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军曹鱼胚后发育阶段不同日龄生长情况及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包括胚后发育不同阶段消化酶活力最适pH的变化及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军曹鱼仔、稚鱼的全长、体重与日龄之间呈幂函数相关;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蛋白酶活力虽有波折,但整体不断增大;蛋白酶在7日龄出现1个低谷,应是一个饵料转换的关键时期.军曹鱼胚后发育不同阶段消化酶活力的昼夜变化,显示其稚鱼和幼鱼白天的蛋白酶活力远大于夜间且出现多个峰值,与其摄食情况存在一致,稚鱼和幼鱼蛋白酶都在12:00前后出现最高峰.在军曹鱼胚后发育不同阶段,鱼苗的蛋白酶最适pH值从仔鱼期的6.4逐渐升高到幼鱼期的7.5.  相似文献   

12.
白鲫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连续石蜡切片方法对全长5~155mm的白鲫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仔鱼、稚鱼、幼鱼摄食器官、消化器官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讨论了腭褶、鳃耙侧突起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点在摄食中的作用及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点同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真鲷胚胎及胚后发育各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真鲷 (Pagrosomusmajor)各发育阶段 ,蛋白质是主要的营养需求成分 ,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又取决于蛋白质自身的氨基酸 ,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真鲷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氨基酸的需求也有差异 ,尤其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目前认为 ,饵料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同动物本身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相似者 ,可视为最好的饵料[1] 。关于真鲷生理发育各阶段的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2 ] 。因此 ,研究真鲷本身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 ,可为真鲷的营养与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也可为真鲷饵料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报道真鲷…  相似文献   

14.
厚颌鲂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文静 《水产学报》2005,29(6):729-736
以人工繁殖所得的仔鱼为材料,观察了厚颌鲂胚后发育过程,对各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厚颌鲂胚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2个阶段16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4.78±1.12)mm,肌节数43对。孵出后115.5h卵黄吸尽,仔鱼完全依赖于外源性营养,进入晚期仔鱼阶段,此时仔鱼全长(7.11±0.90)mm。发育至47d时开始出现鳞片,标志着进入了幼鱼阶段,此时全长(19.75±3.71)mm。在22.2~25.0℃条件下经过68d的发育,全长(31.82±3.87)mm的鱼苗,鳞片出齐,基本具备成鱼特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鱼体长度生长、鱼体长度性状间的比例关系并不相同,其中,孵出期的生长速度最大;肛后长/全长比例随胚后发育逐渐增加,最后稳定在45%左右;体长/体高比值逐渐减小,并逐渐与成鱼的比例接近。  相似文献   

15.
尼罗罗非鱼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显微解剖,石蜡切片,光镜的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系统观测全长6.0-223.0mm尼罗罗非鱼标本278尾,描述了口径,鳃耙,口腔上腭,颌齿,咽齿等摄食器官的形态学特点和量性胚后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论述了尼罗罗非鱼的摄方式和摄食机能,摄食器发育与摄食方式的转化,摄食器官数量性状发育与适口食物规格和食物组成的转变,摄食器官发育与饲养生物学技术措施。为制定培育尼罗罗非鱼苗种和饲养食用鱼生物学技术措施提  相似文献   

16.
必需脂肪酸对青鱼生长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和其它动物一样,需要必需脂肪酸。而研究必需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甚少。据竹内、渡边等报告亚油酸(18∶2ω_3)、亚麻酸(18∶3ω_3)对淡水鱼来说是必需脂肪酸。如虹鳟等缺乏必需脂肪酸,就会出现生长差异,饲料效率低,以至罹病和死亡等现象。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报道。为此,作者进行了必需脂肪酸对青鱼(Mylopharyngadon picaes)生长影响的初步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脂肪对鱼类的营养价值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斜带石斑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金英 《水产学报》2003,27(1):7-12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1-60d的斜带石斑鱼各期仔鱼、稚鱼和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光镜观察,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特性。研究表明,实验水温为22.0-27.8℃时,孵化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脏、胆囊和胰脏等,鱼体由内源性营养转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表明其消化系统的形态变化与食性的变化相适应。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成熟。胰脏在出膜后第4天出现,是和肝脏相互分开的一个独立的器官,但是发育到第35-60天,位于肠道后部的胰脏组织内出现许多大空泡。  相似文献   

18.
尼罗非鲫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宝香 《水产学报》1997,21(4):353-359
对全长8.5-199mm的尼罗非鲫的横,纵,水平向石蜡连续切片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口腔壁,颌齿,鳃,耙,前咽顶壁和上下咽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探讨了该结构特征与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的关系,并对该结构的发育特点与青鱼,鲢的作比较。  相似文献   

19.
梭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在光镜下系统观察了出膜后1~39 d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仔、稚、幼鱼各期的消化系统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在水温20~22℃时,梭鱼受精卵经50~54 h孵化,初孵仔鱼消化道仅由一条原始的消化管组成。孵出后第4天,上下颌形成,卵黄囊被吸收,消化管盘曲,第一盘曲处形成胃雏形,第二盘曲处及之后形成前肠和后肠,肛门形成并与外界贯通。孵化后第7天,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油球渐小至消失,孵化后第8天,消化系统明显分化成食道、胃、肠、直肠以及肝和胰等,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摄食营养过渡。此后,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胃黏膜层的褶皱数量增加,管壁增厚,内腔增大。稚鱼后期,梭鱼苗各鳍初步形成,分化出鳍条,孵化后18 d,幽门盲囊形成,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开始消化外源性蛋白,同时,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肌层增厚,肠道分段、盘曲,稚鱼食性开始向植食性转换。在此以后,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地完善成熟。结果表明,梭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完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在直径2m的圆形玻璃钢槽内,水深0.3m,弱光,水温6~16℃下,详细观察了江鳕(Lota lota Linnaeus)胚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依形态发育,将出膜后的江鳕发育分为两个阶段(仔鱼期和稚鱼期)11个发育期.仔鱼期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历时62d;卵黄囊期仔鱼由单独依靠内源营养至混合营养过程,包括孵出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