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6,(1):127-131
《郡县农政》是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经世学者包世臣的农学杰作,但长期遭到冷落,其远程原因在于:近现代位居世界主流的欧美文化惯于漠视农业生产,特别是极端鄙薄传统农业技术,致使人的愚蠢性发生漫无遮拦的全球化蔓延之势。在欧美工商文化的影响之下,即便是富有生态品格的中华传统农业文化也无力阻挡这种势头。但是,人们若对《郡县农政》之类传统农书抱以赤子之心,将有助于缓解人性退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农政全书》重视水利建设,力主发展西北水利,强调兴建水利工程必须搞好计划、设计,要合理负担、使用水利经费,要选拔水利管理人才,建立水利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做好水利工程劳动力的征集工作。该书注重用水管理,提出要公正裁处水利纠纷,合理分配水利收益,惩处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农政全书》重视水利建设,力主发展西北水利,强调兴建水利工程必须搞好计划、设计,要合理负担、使用水利经费,要选拔水利管理人才,建立水利管理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做好水利工程劳动力的征集工作。该书注重用水管理,提出要公正裁处水利纠纷,合理分配水利收益,惩处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3,(1):198-202
鸦片战争前后,包世臣的农学杰作《郡县农政》之部分内容,具体展示出关于畜牧技术及其生态环境的历史图像.江淮等地农民把握天时变动规律,将畜牧与种植、养蚕、林业有机联系起来.在养殖鸡、鸭、鹅之类家禽,特别是牛、马、羊、猪等家畜的劳动实践中,他们根据动物的生长发育习性,精心讲求一系列技术手段.藉此,他们对自然条件趋利避害,营造出比较适宜的生态环境.虽然其中难免有些许神秘文化的气息,但从主流来看,这些畜牧技术成就及其生态环境思想,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农民的乡土智慧,并有助于启示现代中国人民走文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思想家,包世臣身处清朝国力渐弱、荒政渐衰之际,高度关怀民生疾苦。在江苏扬州和江宁,他主动参与救荒活动,积极出谋划策,赈济灾民。他批判荒政黑幕,切中时弊,并紧密结合具体需要,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措施,如及早备荒、安辑流民、以工代赈、劝捐救荒等。对于灾民,他抱着深切的同情,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并表现出...  相似文献   

6.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原籍安徽泾县,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他曾游历诸省,结交林则徐、龚自珍等名流。利用长期做东南大吏幕僚的机会,他搜集到不少实际材料,研究农政、漕政、盐政、河工、钱法、鸦片贸易等重大问题。因此,巫宝山等援引《清史列传》的说法,称他善经济之学而熟悉程度胜于魏源。(1)304总的  相似文献   

7.
台湾“新农业运动”台湾现代农业以传统粮食生产为主轴,发展兼顾生产、生活、生态之“三生农业”,也就是包括生产粮食的一级产业、农产加工的二级产业,以及运销、休闲、文化体验的三级产业。农业的总产值(包括一、二、三级产业)估计为新台币1·3兆元,约占GDP的13%,远大于经贸统  相似文献   

8.
<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很重要的综合性农书,不仅总结了前人对农业生产的研究成果,而且有徐光启独到的见解.<农政全书>中较全面记载了我国古代对果品的贮藏方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仅认识到果品贮藏的基本原理,而且运用这些原理来贮藏果品.文章从现代果品贮藏技术的角度对其中记载的果品贮藏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政全书》是明末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的代表作。书中系统摘编和著述的贮藏资料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果蔬贮藏科学。特别是在我国果蔬贮藏学中早已采用近代科学的方法。徐光启是我国近代果蔬贮藏科学的先躯,《农政全书》则是我国近代果蔬贮藏的开端。书中反映的贮藏学思想和方法至今犹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县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神经末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经常听到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认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下,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一些新政策新举措在县、乡重视并不够,自主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创造这些高大上的事,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事,与小地方、小单位关系不大。尤其是机构改革以来,有些地方对县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  相似文献   

11.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07,25(1):218-225,234
一、引言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转变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当时出现的注意经世致用、关心国计民生的进步思想家中,包世臣(1775~1855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型人物。其平生所学,博而能精;仅就农学而言,他的《郡县农政》乃传统农业技术烂熟之际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以现有的资料从总体上判断,同辈中几乎元人超过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Bao Shichen was an outstanding practice-oriented thinker pre-and post-the Opium War.He was living in the declining period,held deep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s and took the concern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s his duty and aspiration.He deeply understood the living hardships of Chinese people and highly emphasized agriculture.He particularly discussed such measures as planting crops and trees for disaster relief,raising dry rice seedlings to guard against spring drought,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ice fro...  相似文献   

13.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2,(1):163-167,176
在中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农业典籍中,以"农政"二字命名者,迄今仅见两种:除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之外,就是清代中后期由包世臣所作的《郡县农政》。包世臣(1775-1855),安徽泾县人,平生游历和交往的范围皆甚为广泛,同裕谦、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有过从。他在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成为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爱国经世学者。晚清以来,不少名家对包世臣给予崇高的评价。例如,蔡冠洛借用《清史稿》的说法,称赞包世臣  相似文献   

14.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2,(4):191-194
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发生重大衰变的历史时期,一大批爱国的经世学者应运而生。其中,包世臣(1775—1853或1855)堪称一位突出的代表,其传见于《清史稿》。(1)他生于安徽泾县,主要活动在江淮地区,同林则徐、魏源等有过从。包氏学术口径宽阔,而以《郡县农政》(2)奠定了他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众所周知,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在种植业中,水稻长期稳居各种作物榜首。凡综合性农书都会用较多篇  相似文献   

15.
赵美岚  黎康 《农业考古》2012,(6):111-115
作为明末博学多才的卓越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生平所学,博究天人,而皆主于实用",(1)在数学、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等众多学科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对于农事农学,"尤所用心。盖以为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2)徐光启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选择,其既有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也是时代要求和其自  相似文献   

16.
韩兴勇 《农业考古》2003,5(1):221-229
《农政全书》是明朝末期徐光启所编写的一部系统农书 ,传入日本以后(1) ,在与《农政全书》出版相距六十年以后 ,日本的宫崎安贞以《农政全书》为范本 ,并结合自己的农事经验 ,编写了一部日本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书 ,即《农业全书》。对于这部农书 ,很多日本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在日本近世时期最有代表性 ,最系统的 ,具有最高水准的农书 ,在此书的出版以后五十年里 ,超越它的农书是找不到的 ,以后日本各地出现的农书 ,都多少受它的影响 ,以它为范本结合当地的农事经验 ,编写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书(2 ) 。因此日本农学界对《农业全书》作出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指出:人类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P167)他们要维持自身的存在,不得不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便获得衣、食等基本的物质产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安倍晋三首相提出的农业增长战略之一,农地中间管理机构政策自实施以来备受日本各界关注。本研究通过厘清农地中间管理机构政策的内涵、制定的过程以及迄今为止的实施效果,深入剖析制约该政策绩效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日本农林水产省在没有通过协商谈判与财界、政界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就匆匆立法,导致农地中间管理机构政策本身存在着很多缺陷。第二,农地中间管理机构未能消除农户的不安与抵触情绪,因此无法有效调动农民进行农地流转的积极性。中国在开展农地集约化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上的两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学者包世臣的《郡县农政》是一部农学杰作。在他的笔下,蔬菜园艺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江淮等地农民结合天时、地利,把握西瓜、南瓜、白菜、萝卜等蔬菜的性能,进行艰苦的劳动实践。他们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措施,以改造、优化自然因素。由此,他们创造出相对适宜的生态环境,并取得比较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些成就有助于启示人们更好地发展乡土饮食文化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周邦君 《农业考古》2015,(3):149-154
身为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经世学者,包世臣以《郡县农政》奠定了他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史上的一席之地。该书表明,肥料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价值。江淮等地广大农民在林业、桑蚕、畜牧等部门,特别是种植业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广泛积制、合理施用肥料,有效利用土地。藉此,他们为多种多样的劳动对象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从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这些展示出传统农民的勤劳品格和乡土智慧,并有助于启发后人寻求生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