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苔韭新秀──铜山早苔韭221111江苏省铜山县农业局杨建民铜山早苔韭是我县从当地品种变异株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其特点(一)抽苔早,收苔期长。在徐州地区,拱棚塑料薄膜复盖栽培,三月上旬开始抽苔,陆续采收上市,此时韭苔售价第公斤18—20元。从三月上旬可...  相似文献   

2.
四季薹韭是徐州地方品种马鞭韭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薹叶兼用型韭菜新品种。该品种叶片直立,长30~35cm,宽0.8cm左右,扁平且厚,叶鞘长约9cm,白色,在正常管理条件下2~3片叶龄时就可分蘖,3月下旬即可抽薹。随着气温升高,分蘖数和抽薹数不断增加,一直可延续至10月下旬,薹长40~45cm,粗0.5cm,一般667m2可收韭薹2500kg。冬季覆膜实行保护地管理,可在春节前后收割两茬青韭,每667m2可产青韭1500kg。该品种抗逆性强、分蘖多、抽薹早、薹期长、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深受各地菜农好评,1999年…  相似文献   

3.
徐州四季薹韭是薹、叶、花兼用型韭菜新品种。该品种叶片直立,叶长35~40cm,叶鞘长达9cm以上、色白,径粗5~6mm。在正常管理条件下,每年3月上旬即可抽薹,随着气温的升高,抽薹数量不断增多,一直可延续到10月底,薹长45~50cm、粗5mm以上。该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较高的丰产性,春季萌发早,秋季衰老迟。在保护地条件下,扣棚后30~35天即可收割,一般667m2可收韭薹2600kg;春节前后收割两茬青韭,每667m2可产青韭1800kg以上。冬季若采用黑色农膜覆盖,外加一定的防寒保温设施,则可进行韭黄生产。由于该品种抽薹能力强,因此,四季…  相似文献   

4.
薹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薹韭栽培用工少、投资少、产量高、效益好,近年来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但是根据调查,在生产中由于栽培技术不规范,创新栽培技术少,常导致抽薹率偏低,韭薹商品性状差,产量和效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笔者根据多次试验和生产实践,利用规范栽培技术,结合创新生产技术,使薹韭抽薹早、抽薹率高、商品性状优良、产量高、效益好。近两年该技术已在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示范推广267hm^2。  相似文献   

5.
邹清文 《蔬菜》2001,(4):19-19
邳州薹韭常年种植面积在1500hm2以上,畅销苏、锡、常及上海等地,667m2产值(包括青韭、韭薹、种子)一般在2000~3000元。菜农虽有较丰富的种植经验,但薹韭病虫害一直是困扰菜农的一个大问题,病虫常常来势凶猛,发生量大,如防治不当,一会造成农药污染,影响质量;二会造成减产,降低效益。据笔者近2年调查,本地区薹韭主要有以下几种病虫害。 一、韭蛆 1.发病症状及条件韭蛆是薹韭上最常见也最难防治的地下害虫。本地最常见的主要是迟眼蕈蚊、葱地秆蝇等,为害主要以幼虫聚集在薹韭地下茎和柔嫩的茎基部为主,…  相似文献   

6.
摘要:宜油薹1号和宜油薹2号是宜春市科学院选育的富硒早熟菜薹专用型油菜新品种,均具有成熟早、抗病性好、风味佳、商品性好、硒含量高等特点;其中,宜油薹1号播种50 d左右即可采摘菜薹上市,每667 m2产量700 kg左右,硒含量达到0.014 mg/kg以上;宜油薹2号播种65 d左右可以采摘油菜薹上市,每667 m2产量800 kg左右,硒含量达到0.018 mg/kg以上。宜油薹1号和宜油薹2号均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菜薹新品种秋薹1号是利用苏州市蔬菜研究所自有的雄性不育系技术配制的新型菜薹杂种一代,父本为广东菜心类型的自交系,母本是早薹苏州青的雄性不育系。杂种一代株型直立,抽薹整齐、迅速,薹形美观,薹叶肥大,薹色青绿,薹质细腻、甜糯,风味独特。适时播种仅需39-41d即可采收,主薹采收后,可继续采收侧薹30-40d,每667m2产量可达1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8.
薹韭是以采收韭薹为主的一类韭菜,所产韭薹又名韭菜花,其形似蒜薹,肥嫩少纤维,品质佳。薹韭一般667m^2全年可采薹2400kg,高的可达3000kg以上,进入冬季利用拱棚覆盖栽培还可采收3刀青韭。近年来,在陕西眉县已种植20多hm^2,667m^2年效益达6000~8000元。  相似文献   

9.
四季薹韭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4~5年,通常在12月份用大拱棚覆盖,春节前后收两茬青韭,4月份开始采收韭薹,10月底韭薹采收结束,整体栽培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0.
韭蛆是薹韭的主要害虫,随着薹韭种植年限的延长,其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薹韭的产量和品质。该文介绍了韭蛆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和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韭蛆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选育出优质、丰产、适应性强及抗性好的杂交菜薹新品种,利用自交不亲和系或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进行杂交新品种选育,育成了粤薹1号、粤薹2号2个杂交新品种,并以油绿802菜薹为对照,对2个新品种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以及抗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粤薹1号菜薹主薹质量最大,为423.4 g,春、秋两季667 m2产量分别是1 028.7、2 718.3 kg,均排名第1;粤薹2号菜薹次之;品质方面,粤薹2号最优,其次为粤薹1号。综合看来,粤薹1号、粤薹2号菜薹株型好、品质优、产量高,是适合出口和内销的优良品种,可以在广东省及周边地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2.
薹韭生产的效益一般比青韭生产要高,据益阳市南县蔬菜办主任徐有为介绍,薹韭投资400元/667m^2,当年即可收割韭菜,收入在1500元以上,以后每年可产韭薹3000蚝左右,青韭2000kg左右,667m^2产值平均在5000元以上,有时舂上一季收获二刀青韭,667m^2收入就可达4000~5000元,一次栽种,4~5年受益。该县的薹韭种植目前已遍及南洲镇、青树嘴镇、浪拔湖乡、下柴市乡等8个乡镇,面积达1000余hm^2,  相似文献   

13.
“徐州四季薹韭”是我县独特的薹叶兼用型品种。1978年,在我县一农户“马鞭韭”菜地中发现于3月下旬就抽薹的单株,该单株能多次分蘖连续抽薹。当年从该单株及分蘖株上留种混合采收。后经过我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多年采取单株-混合选择法,至1988年该品种各种性状趋于稳定。1989-1991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表现出生长势强、抗逆性特别是抗寒性好、分蘖多、出薹早、产量高、品质佳等优点。1994年通过江苏省徐州市品种审定小组的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地引进了韭薹生产专用品种“中华韭薹王”进行周年生产,采收期从2月份到10月份,长达7个多月,每667m2产非薹2000~2500kg,667m2纯收入4000~5000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该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一、品种特性“中华韭薹王”植株粗壮,分蘖力强,并能连续抽薹,一般40多天为1个抽薹周期,产品较一般韭薹粗长,且纤维含量少。该品种叶片也可作为韭菜。二、育苗4月上旬播种育苗,最晚不得超过5月底,否则影响当年效益。选择沙壤地块,每667m2施入500kg腐熟有机肥和5…  相似文献   

15.
徐溟  王若莺 《中国蔬菜》1981,1(10):109-110
冬薹为早抽薹型苏州青新品种,早熟性和耐寒性好,定植后65 d(天)即可抽薹,可 满足元旦、春节市场需求。主薹粗2.7 cm,主薹单薹质量103 g,侧薹萌发率100%,平均 每667 m2 产量1 320.9 kg;薹形整齐美观,薹叶肥大,薹色青绿,口感细腻、甜糯,风味独 特,适宜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6.
柳杂二号菜薹是广西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菜心胞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当地优良菜心品种自交系作父本选育的早中熟、丰产、优质杂种一代薹叶两用型菜薹(心)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较耐高温、抗逆性强、品质优、纤维少、无苦味、清甜脆嫩等特点。1特征特性作菜薹栽培,自播种至初采35~40天,延采20天。叶、薹绿色,色泽油亮,薹叶长卵形,薹叶少而小;始采薹植株自然高度37.5cm,主薹高31.6cm,主薹平均茎粗1.49cm;生长势强,抽薹迅速,侧薹萌发多,平均一级侧薹5.0根/株,二级侧薹3.0根/株,三级侧…  相似文献   

17.
作者引进秋薹1号、秋薹2号、冬薹3号和夏秋美味4个菜薹新品种开展秋季栽培试验,通过比较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产量等指标,筛选适合在江苏昆山地区栽培的菜薹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菜薹新品种的植株性状略有不同,但总体表现优良,符合当地消费习惯,均适合在昆山地区秋冬茬种植。秋薹1号、秋薹2号菜薹口感甜糯,抽薹较早,11月即可采摘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田头批发价4元/kg以上,且采收期长,种植效益较好;夏秋美味菜薹虽然采收期相对较短,但产量较高,可配合秋薹1号、秋薹2号种植;冬薹3号主薹粗壮,产量高,口感佳,但抽薹较晚,可于春节期间供应市场,田头批发价在14元/kg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北方型韭菜在养根期秋割和薹花对翌年春季青韭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秋割和不同处理的薹花当年对韭株的根茎和根系就产生不良影响。不利养分积累,上的春季青韭总产量和各刀产量均减产。  相似文献   

19.
四季韭薹花茎长而粗,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含量少,品质鲜嫩,风味甚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广西临桂县四季韭薹种植面积达200 hm2,667 m2产量2 000 kg、收入16 000元,当地种植韭薹不仅解决了农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为农户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徐州四季薹韭是铜山县独特的薹叶兼用型地方品种.1978年,在我县一农户"马鞭韭"菜地中发现3月下旬就抽薹的单株,该单株能多次分蘖连续抽薹.当年从该单株及分蘖株上留种混合采收.后经过我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多年采取单株-混合选择法,至1988年该品种各种性状趋于稳定.1989~1991年进行2次品种比较试验,表现出生长势强、抗寒性好、分蘖多、出薹早、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1994年通过江苏省徐州市品种审定小组的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