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水蚀复合区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区域的东面与南面毗邻水蚀地貌形态,东南界为沙漠化土地发生、发展的东南界;区域的西面与北面与风蚀地貌形态接壤,西北界为旱作农业的西北界。复合区包括74个县(旗),面积42.77万km^2,总人口2400万(2004年)。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持续发展,沙尘暴频发;土地退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复合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风水蚀在时间上交错,空间上叠加。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制约,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26万1517.35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1.14%;复合区每年流失土壤11.97亿t,其中水力侵蚀量5.55亿t,风力侵蚀量6.42亿t。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预计在未来的十到几十年,复合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逆转的趋势,但局部的水土流失状况依然很严峻。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治理要以预防为主、保护领先为原则,生物措施、农业技术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把国家的生态需求与农户的经济需求相结合,依法协调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含量。根据风水蚀复合区现状,提出了一些治理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复合区黄河粗泥沙综合治理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粗泥沙量,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3.
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农牧用地格局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实现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通辽市为例,对影响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农牧用地格局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与评估,进而提出适宜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农牧发展格局。在分析国内关于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遴选了系统动力学可适性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利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进一步运行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到通辽市不同农牧发展格局下的仿真结果,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优选。研究认为,农牧用地比例关系是制约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就通辽市而言"牧业主导发展格局"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格局,但不是目前最适合的发展格局;建议近期采用"农牧均衡发展格局",远期采用"牧业优化发展格局"。文章不仅提出了支撑通辽市可持续发展农牧发展格局,而且为农牧交错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沙尘灾害天气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上风向地区的农牧交错区不但是防护的重要屏障,也是沙尘的源地之一。为了减轻农牧交错区本身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恶化,需要明确其范围、界线、发展历史和治理方式。综述了上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牧交错区研究中比较紧迫的区域和研究方向。在研究的领域当中,荒漠化及物质迁移仍然是持续研究的基础,景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模拟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恢复研究是针对性较强的研究内容;在农牧交错区中,河北坝上地区和内蒙古乌盟后山、长城沿线、毛乌素和科尔沁等农牧交错地带是重 相似文献
5.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现状、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考察,完成范围界定及分区,研究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考察结果表明:受侵蚀营力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制约,风水蚀复合区的水土流失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近20多年来,复合区大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侵蚀强度有所降低。随着国家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态势将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6.
7.
高寒农牧交错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农牧交错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十分脆弱。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青海省湟中县为例,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和退耕地样方调查,有针对性、具体地评价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结合研究区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农牧交错区LUCC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河北农牧交错区LUCC规律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为研究区土地利用调控及生态环境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从河北省农牧交错区选择典型样点作为研究单元,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07年的遥感影像,借助GIS技术手段和Fragstats软件,研究样点区LUCC及其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2000年最高,1987-2000年为土地利用程度加重阶段,2000-2007年为减弱阶段。(2)1987-2000年斑块结构朝均一化方向发展,自2000年开始,SHDI和SHEI开始呈上升趋势。(3)1987-2000年LUCC导致了区域脆弱性程度加重,2000-2007年的LUCC大大减轻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的生态脆弱性,通过科学土地调控政策可以改变区域生态脆弱性。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析 --以吴旗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黄土高原半农半牧区重要经济支柱的畜牧业,要确保其稳定增长,需在提高粮食单产、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态.同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的共同支撑,优化协调畜牧业生产中的外部条件和环境,配套解决和优化畜牧业系统内部矛盾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作为黄土高原半农半牧区重要经济支柱的畜牧业 ,要确保其稳定增长 ,需在提高粮食单产、保障食物安全的前提下 ,保持及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态。同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的共同支撑 ,优化协调畜牧业生产中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配套解决和优化畜牧业系统内部矛盾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沙化影响因子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土壤风蚀沙化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室内风洞实验研究,定量分析了土壤风蚀率(风蚀强度)与风速及土壤水分的相关关系、土壤风蚀输沙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翻耕后土壤风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风蚀率与风速变化成正相关,随着风速增大,风蚀率相应增加,18m/s风速是风蚀由轻变重的一个转折点;土壤水分与风蚀率呈负相关,水分含量越高,风蚀率越小,6%含水量水平是土壤风蚀由重变轻的一个转折点。通过曲线拟合表明,风蚀率与风速成幂函数的关系,与土壤水分含量成对数函数关系。土壤风蚀空间不同高度输沙量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在距地面2~4cm范围内集沙量最多,80%左右的沙量集中在近地面10cm范围内。土地翻耕是加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素,对于天然草场,翻耕后风蚀强度是未翻耕的66~306倍,对于旱作农田,留茬覆盖可以有效控制土壤风蚀,翻耕马铃薯地风蚀强度是留茬地的25~108倍。 相似文献
15.
16.
半干旱草原潜在土壤风力侵蚀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绝大多数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遭受着严重的风力侵蚀。风蚀可导致土壤流失、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荒漠化。半干旱草原区的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沙尘暴等灾害天气增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从影响土壤风力侵蚀的风速、干燥度、植被盖度、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以及放牧压力6个方面出发,借助GIS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半干旱草原区达茂旗土壤风力侵蚀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达茂旗潜在土壤风力侵蚀指数由南向北呈高—低—高趋势。达茂旗北部地区土壤风蚀主要受风速、干燥度和植被指数影响;中部地区风力侵蚀主要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地形起伏对风的消减作用增强,使得风力降低,加之该地区土壤可蚀性和干燥度相对较低,风力侵蚀指数低;南部土壤风力侵蚀主要受放牧压力影响,春季正是牧草返青季节,植被盖度低,且牲畜密度相对较大,放牧对草场的压力大,土壤风力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各影响因子的时空异质性是导致半干旱草原风力侵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干旱草原风力侵蚀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干燥度和植被指数,其次受地形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而放牧压力是半干旱草原区土壤风力侵蚀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沽源县生态用地重要性识别及生态用地类型划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识别出对维护区域生态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用地,对于区域生态建设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对沽源县生态用地的重要性等别进行了综合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生态重要性等别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以及一般重要的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29142.27 hm2、103625.46 hm2、58865.22 hm2和8147.88 hm2,分别占沽源县生态用地总面积的14.59%、51.87%、29.46%和4.08%。从空间分布上看,重要性等别为极重要的生态用地主要集中在县域南部与东南部。从生态用地类型角度分析,沽源县水源涵养型生态用地、土壤保持型生态用地、灾害防护型生态用地以及可适当开发型生态用地的面积分别为4918.23 hm2、96522.36 hm2、19028.76 hm2和79311.48 hm2,分别占生态用地面积的2.46%、48.32%、9.52%和39.70%。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结合河北省实际,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指出水土流失是山区生态农业的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其基本形式,是下游平原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风水两相侵蚀研究现状及我国今后风水蚀的主要研究内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是风蚀和水蚀 ,对其研究历史较长 ,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我国 ,由于独特的季风气候和地理位置 ,风水两相侵蚀面积广布。风水两相侵蚀不是简单的风蚀加水蚀 ,而是一个相互作用呈周期循环的复杂体系 ,国内外关于风水两相侵蚀的研究较少。在阐述风水驱动因素的基础上 ,说明了我国一些基本的风水两相侵蚀类型 ,并对风水两相侵蚀的复杂性进行描述。今后在对这些类型研究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确立风水侵蚀交错带的范围及分布 ,并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对待 ,这对全国生态环境的整治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