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髯鸢尾观赏价值高,但中国夏季雨热集中,有髯鸢尾软腐病多发,限制了有髯鸢尾的应用。为提高有髯鸢尾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的存活率,利用鸢尾属内不同系间远缘杂交有望为有髯鸢尾引入鸢尾(Iris tectorum)和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抗软腐病特性。将有髯鸢尾与鸢尾、西伯利亚鸢尾人工授粉远缘杂交,观察花粉在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行为,分析合子前障碍,观测杂交后子房发育动态,明确胚拯救时期。结果表明:1)有髯鸢尾系间远缘杂交存在一定的合子前障碍,表现为花粉萌发量少、花粉管生长异常及花粉管生长停滞。除有髯鸢尾×西伯利亚鸢尾合子前障碍严重外,其余组合花粉管均能到达胚珠完成受精,合子前障碍不是有髯鸢尾系间杂交的主要障碍。2)有髯鸢尾与西伯利亚鸢尾杂交后败育速度快于与鸢尾杂交,有髯鸢尾系间杂交与亲缘关系呈正相关。3)有髯鸢尾×鸢尾的最佳胚拯救时期为授粉21 d后,鸢尾×有髯鸢尾为授粉24 d后,西伯利亚鸢尾×有髯鸢尾为授粉12 d后。合子后障碍是有髯鸢尾系间远缘杂交的主要障碍,通过胚拯救可获得鸢尾有髯鸢尾系间远缘杂交后代。本研究通过解析有髯鸢尾系间远缘杂交障碍及胚拯救研究,为培育适应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无髯鸢尾远缘杂交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无髯鸢尾远缘杂交败育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受精前障碍,以分属4个系的9个无髯鸢尾种(品种)为试材进行远缘杂交试验,对花粉活力、不同授粉方式对种间杂交结实率的影响以及常规授粉后花粉管行为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常规授粉后,系间杂交组合Iris lactea‘lactea’×I.sibirica‘Lichterfeldius’和2个系内种间组合——I.sibirica‘Viel Creme’和西藏鸢尾正反交组合获得了种间杂种种子;提前授粉可克服马蔺×黄菖蒲种间杂交障碍,结实率由0提高到10%;对7个常规授粉未结实组合的花粉管行为进行荧光观察,发现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花粉管胼胝质反应,但各组合最终均有少量花粉管伸入胚珠。无髯鸢尾种间杂交存在一定的受精前障碍,但不是远缘杂交败育的普遍决定因素,推测其最主要障碍发生在受精后。在以后的鸢尾育种过程中,应更多关注受精后障碍的克服。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测野鸢尾(Iris dichotoma)×射干(I.domestica)杂交F2代群体(n=61)中每一个体的株高、花径、花数、花色和彩斑等14个表型性状,对F2代与双亲性状差异、群体性状变异、主要性状间遗传相关性及花色遗传变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明确F2群体性状变异特点,指导夏季开花鸢尾育种实践。结果表明:F2代12个性状中,8个性状的观测值居于双亲之间;除花朵直径和花朵数量外,花葶长等10个性状基本均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外花被长与内花被长和外花被宽与内花被宽的相关度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和0.734,趋于连锁遗传;对颜色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花色和花瓣彩斑的遗传由不同基因调控,但都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野鸢尾×射干F2代群体的花朵直径、花朵数量、花葶长及花色变异丰富,利于大花、多花、花葶矮生和奇异花色的优良单株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5.
为研究多季花有髯鸢尾杂交后代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多季花有髯鸢尾品种Iris‘Halston’(赫氏蓝)和I.‘White and Yellow’(白与黄)为杂交亲本,构建杂交F1代群体和回交BC1代群体。表型性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F1和BC1的二次花率分别提高到24.14%和35.18%;2)与观赏性紧密相关的垂瓣长度和旗瓣长度,垂瓣宽度和旗瓣宽度分别趋于连锁遗传;3)BC1的花色变异丰富,可产生白色系、紫晕系、黄色系、深色系、垂瓣基部有斑型、垂瓣边缘有斑型、垂瓣紫色旗瓣黄色型7种不同类型的花色;4)F1和BC1的花型产生较大变异,经过多代选育,旗瓣、垂瓣长宽比逐渐增加,花瓣更加狭长,观赏性增强。综上,多季花有髯鸢尾的花部性状可连锁遗传,以赫氏蓝和白与黄为亲本,通过杂交和回交可提高后代的二次花稳定性,并产生大量花色和花型变异。 相似文献
6.
玫瑰与月季种间杂交障碍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玫瑰(Rosa rugosa)与月季(Rosa hybrid)种间杂交障碍原因,为提高观赏玫瑰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牟平野生玫瑰(MP)、‘唐红’玫瑰,以及月季品种‘塞尔维亚’和‘红帽子’为试材,统计分析种间杂交(MPב塞尔维亚’、MPב红帽子’)和品种间杂交(MPב唐红’)的田间坐果率、每果种子数、种子纵径、有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采用荧光显微法观察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状况;利用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受精及胚胎发育状况。【结果】(1)MPב塞尔维亚’种间杂交坐果率和每果种子数均显著低于品种间杂交,MPב红帽子’种间杂交则未结籽。(2)MPב塞尔维亚’种间杂交种子大小不一,76.67%的小种子纵径仅(0.24±0.07)cm,无胚、胚乳,不萌发;23.33%的大种子纵径达(0.61±0.05)cm,有胚、胚乳,萌发率和成苗率显著低于品种间杂交。(3)授粉后2 h,种间杂交花粉和品种间杂交花粉均已在柱头上大量萌发,但种间杂交花粉管顶端却大量沉积胼胝质;授粉后20-24 h,品种间杂交花粉管进入子房,但全部MPב红帽子’花粉管和多数MPב塞尔维亚’花粉管却于花柱1/2处停止生长;品种间杂交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无明显胼胝质沉积,但种间杂交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却大量沉积胼胝质。(4)少量MPב塞尔维亚’花粉管能够进入子房,并完成受精。但79.42%的杂种胚在授粉15 d左右的心形胚阶段败育,20.58%的杂种胚仍能继续发育。【结论】(1)MPב红帽子’为受精前障碍,MPב塞尔维亚’为受精前后双重障碍;(2)受精前障碍主要由花粉管在花柱1/2处停止生长而导致,可能与花粉管顶端和花柱通道细胞及间隙中大量沉积的胼胝质有关;(3)受精后障碍主要由杂种胚在心形胚阶段败育而造成。 相似文献
7.
两季花有髯鸢尾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季开花的有髯鸢尾可以有效延长鸢尾的观赏期,丰富秋季园林开花植物的种类和色彩。以11个有髯鸢尾品种为亲本,在6个两季花品种间、两季花品种与5个一次花品种间进行正反杂交试验,并对各亲本花粉活力以及杂种果实膨大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以5 g/L TTC染色法可高效测定有髯鸢尾的花粉活力,且各亲本花粉活力差异显著,两季花品种再享天福、赫氏蓝和白与黄的花粉活力分别为94.73%、90.14%和87.5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2)10个两季花鸢尾品种间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76.55%,高于22个两季花品种与一次花品种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62.50%),表现出较高的亲和性;(3)两季花品种与一次花品种杂交的9对正反交组合中,两季花品种作为父本时的结实率高于其作为母本的相应反交组合的结实率的组合占77.78%,两季花品种适宜做父本;(4)有髯鸢尾杂交蒴果生长发育曲线呈“S”型,果实长宽比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8.
9.
芸苔属植物的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红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9(1):88-93
本文概略回顾60年来芸苔属种间杂交的研究工作,分四方面进行综述:种间不亲和性及其原因;种间不亲和性障碍的克服;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杂种后代的利用,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讨论,并就杂种后代利用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亚洲栽培稻 Oryza sativa 与短花药野生稻 O. brachyantha 分别属于稻属的AA和FF染色体组, 其种间杂交障碍影响了短花药野生稻有利基因向栽培稻的转移利用. 本研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对栽培稻与短花药野生稻杂交后杂种胚胎和胚乳发育以及杂种胚囊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交小穗双受精率高达82.93%,但是杂种胚胎发育到球形胚期停滞并开始解体,游离胚乳核未能正常细胞化而出现解体,导致杂种胚胎在发育中途夭亡,不能形成正常成熟的杂种种子.杂种胚囊发育过程中,大孢子母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但形成四分体异常,导致功能大孢子异常,胚囊发育到单核或二核即出现退化现象,最终无法形成正常成熟的胚囊,表现高度的雌性不育. 相似文献
11.
甘蔗种间杂交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热带地区采用光周期处理诱导热带种果蔗开花 ,并与野生蔗割手密及斑茅蔗进行种间杂交。获得并入选的杂种后代 98/ 2 5、98/ 2 6- 1、98/ 2 6- 2经叶片酯酶同工酶和综合农艺性状分析 ,初步认定是杂交种 ;而且各具有可利用的优良性状 :98/ 2 5生物产量特高可作为高生物产量品种利用 ,98/ 2 6- 1、98/ 2 6- 2趋向于母本栽培型 ,特别是 98/ 2 6- 1田间锤度已接近母本 ,又兼具父本的有利基因 ,可作为优良新本。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冷杉属种间人工杂交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冷杉属种间杂交试验 ,并获得了一些杂种 ,同时也发现了冷杉属内不同树种间杂交的亲和性有差异 :同派树种间杂交亲和性高 ;派间树种杂交亲和性低 ,有的甚至无亲和性 .研究表明 :在冷杉属树种的系统进化过程中 ,地理隔离比遗传隔离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细胞学研究发现 ,杂种胚阶段胚或胚珠的败育是冷杉种间杂交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作者对我国开展这项研究提出了几点看法 :①应大力开展我国冷杉树种间 ,以及与国外冷杉树种间的杂交研究 ;②杂交时必须考虑种的系统关系学并以派内杂交为主导方向 ;③对我国冷杉属树种进行开花结实习性研究 ;④开展我国冷杉属树种的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⑤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知识 ,克服常规杂交中的困难 .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引进的原产于美国密苏里州的3个牡丹组(Section Moutan DC.)内亚组间远缘杂交品种,即Paeonia‘High Noon’,Paeonia‘Renown’和Paeonia‘Souvenir de Maxime Cornu’进行了以形态特征、物候、生态适应性为主的引种栽培研究。结果表明:3个牡丹组内亚组间远缘杂交种在引种地均呈现良好的生态适应性。植株生长势强,枝条粗壮,越冬芽红润饱满,株型优美,花色艳丽,各具特色。花期较园中其他中原牡丹Paeonia Sec-tion Moutan DC.和芍药Paeonia Section Paeonia DC.晚,延长了引种地芍药属Paeonia整体观赏期,具有较高的观赏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观察了7个抗茄子主要病虫害的近缘种质,并与栽培茄进行了初步的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近缘种在南京地区均能健壮生长并开花结果,但部分植物学性状特别是果实性状多为劣质性状。茄子与其近缘种质间存在着严重的种间杂交障碍,基因型和正反交差异是影响杂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通过选用不同的基因型进行正反交共获得种间杂种12个,为近缘种中优良基因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2)
利用湖北鄂州梁子湖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T)、浙江钱塘江原种场的三角鲂Magalobrama terminalis(S)、四川泸州龙溪河的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H)、广东西江肇庆的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G)野生亲鱼进行多种杂交组合与自交,所有杂交与自交组合为T♀×T♂、T♀×H♂、T♀×S♂、T♀×G♂、S♀×S♂、S♀×T♂、S♀×G♂、H♀×H♂、H♀×T♂,将各组合受精卵在室内同一水泥池不同孵化桶内孵化,并将各组合子代培育45日龄。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均相对较高,初步证明鲂属种间杂交具有可行性;团头鲂与厚颌鲂正反交子代除体高杂种优势不明显外,体长与体质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团头鲂与三角鲂正反交子代的体长、体质量、体高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因广东鲂母本催产失败,团头鲂与广东鲂正反交以及三角鲂与广东鲂正反交子代是否有杂种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A. N. Fesenko 《Russi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33(2):79-82
The productivity of inbred buckwheat lines I1–I8 with the homostyly gene of Fagopyrum esculentum and Fagopyrum homotropicum is studied. The species F. homotropicum i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buckwheat breeding as a donor of homostyly and tolerance to inbreeding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对杂交铃喷施GA3和NAA、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同步进行染色体加倍三者相结合的棉花种间杂交新技术,快速获得可育杂种。本研究从陆地棉×索马里棉,陆地棉×比克棉,(陆地棉×中棉)×(陆地棉×瑟伯棉)杂种后代中,成功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系秦远4149、秦远1505和秦远93089,其2.5%跨长分别为28.3,29.0和29.7mm,整齐度分别为50.0%,47.7%和46.3%,比强度分别为23.4,21.2和21.2g/tex,伸长率分别为7.5%,5.4%和7.2%,各特征匹配合理,优于对照中19;枯萎病指分别为2.2,6.5和4.4,黄萎病指分别为11.3,23.6和19.5,抗病性达到或超过对照品种;同时还创造出优质特强抗枯黄萎病特异新种质5份,其抗病性和纤维品质均符合国家"九五"棉花育种攻关指标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