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冬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冬小麦高产育种的现状国内小麦高产育种从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以黄淮地区为例,首先是引进意大利品种直接用于生产,如阿夫、阿勃、郑引一号,使小麦大面积亩产提高到三、四百公斤。同一时期,也开展了以矮化为首要指标的杂交育种工作,并于七十、八十年代先后育成以水源86(可能有日本矮源血统?)为矮源的矮丰号、矮秆早及其衍生品种;以st2422/464(意大利)为矮源的郑州741、偃师4号、偃师9号、小偃6号:其它矮源如UP301衍生的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的发展史表明,育种上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是关键性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的结果。五十年代,我国首先对水稻矮化育种作出了贡献,关键在于导入矮脚南特和矮仔占的矮源;六十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由于利用了我国台湾省的低脚乌尖矮源,从而育成了一系列矮秆水稻高产品种;同期,美国创高产纪录的小麦品种和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的一系列墨西哥小麦矮秆高产品种的育成,是导入日本农林10号矮源的结果;我国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利用走在世界前列,与原产广东崖县的野生稻的胞质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3.
小麦新品种矮抗58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生产每跨上一个新台阶,都与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厂密切相关。我国育种家近年新育成的矮秆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矮抗58”,在全国及河南省小麦区试和生产示范中表现优异,从众多新品种中脱颖而出,标志着我国小麦矮化育种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矮抗58在豫北地区品种演变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水稻矮秆性状研究及矮源育种利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本文综述了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水稻植株矮化机理以及矮源的育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水稻矮源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矮源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本世纪水稻育种上最主要的成果之一。追溯水稻矮化育种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有两个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起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日本在粳稻品种上开始着手矮化工作,逐渐育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中矮秆水稻品种。第二个  相似文献   

6.
玉米矮化育种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回顾了我国矮化玉米育种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玉米矮秆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结合数年的育种实践,找到回交和复合杂交等选育优良矮生自交系的方法,发现单基因矮生系和多基因矮生系间组配是选育优良矮秆杂交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稻育种成绩显著,有力地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但是,跟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量相比,效率还是比较低的。本文试用遗传学原理,剖析育种史,就育种策略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 1.矮基因立下汗马功劳 国际上誉为“绿色革命”的矮化育种,水稻方面始于我国。我国五十年代开始培育矮秆水稻品种,六十年代矮秆取代高秆,产量也就相应有了一次飞跃。 矮秆品种丰产的遗传学原理,详见“图1”所示。 矮基因遗传效应不仅是“矮”,还有多方面的表现。据研究,水稻矮化育种所利用的矮基因,通过转录与翻译控制“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相对于“高基因”有效高的活性水平。“吲哚乙酸氧化酶”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的粮食问题,在总结过去育种经验的基础上,本着生态育种战略决策,50年代开展选育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创以耐肥抗倒为主导的“矮化育种”工程,育成了人工杂交创造的矮秆类型广场矮等新品种;70年代开创以有效地提高光合效率为主导的“丛化育种”工程,育成了桂朝和双桂等名种;80年代根据我国国情的迫切需要,开创以“早长”孕大穗为主导的“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工程,育成了具有优异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点的超高产品种特青,其后又育成胜优等品种;90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根深”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以及为优质遗传特性的表达提供丰富的营养为主导,率先开创半矮秆、早长根深、超高产、特优质育种工程,它是前一工程的延伸,培育出富有生态针对性的优异品种类型,并逐步完善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而为提高农民种田的综合效益更锐意选育和积累多种纯合目标优势综合于一体的高质量、高效益、超优势稻。  相似文献   

9.
<正> 谷子高产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降低茎秆高度。谷子矮化育种起步晚,矮源贫乏,研究矮秆遗传的文献少。目前国内报道有陕西省农科院选出的“矮2”、“090”隐性矮秆材料和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科所的“84133”显性矮秆材料。从国际小粟类研讨会获悉,印度在粟谷中鉴定出寡基因控制的矮秆材料。笔者1981—1988年对本院诱变选育的郑矮2号进行研究,本文试对郑矮2号的矮秆基因遗传特性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及其在矮化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它接受非矮秆品种的花粉,后代分离的矮秆株为雄性不育,非矮秆株为雄性可育。矮败小麦在轮回选择和矮化育种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它接受非矮秆品质的花粉,后代分离的矮秆株性为雄性不育,非矮秆株为雄性可育。矮败小麦在轮回选择和矮化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麦育种的矮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京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58-764
 系谱分析表明 ,尺八大麦、萧山立夏黄、沧州裸大麦、矮秆齐、浙皮 1号和盐辐矮早 3是我国大麦育种的主要矮源。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大麦矮秆和半矮秆品种 (系 ) ,主要是以它们为矮秆亲本的 6大衍生系统组成 ,分别占 14 .5 %、2 1.4 %、11.4 %、5 .7%、7.5 %和 7.5 %。其中尺八大麦、萧山立夏黄和沧州裸大麦主要在 80年代以前使用 ,而矮秆齐、浙皮 1号和盐辐矮早 3则是 80年代大量使用的矮源。在这 6个矮源中 ,前 4个携带相同的矮秆基因uz,位于大麦 3H染色体长臂之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农书关于禾谷类作物株型及其生态表现的记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禾谷类作物育种工作中,通过改变株型以提高产量潜力是一卓见成效的途径,其特出表现是矮化育种。上一世纪九十年代,西方育种学家在小麦杂种后代中曾发现过矮化现象,但当时认为是“杂种衰退”。真正的矮化育种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许多遗传矮源原产于我国。例如水稻低脚乌尖、小麦大姆指矮都被世界各国广为应用,培育出了许多矮秆和半矮秆高产品种。人们认识了改变株型可使作物得到产量进益之后,进一步改良株型以期改善群体光合态势,取得更大的增产潜力的想法便油然而生。因而人们对作物株型给以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水稻矮秆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从50年代末高粱育成品种的问世,到60年代末高粱杂交种的育成,吉林省高粱的研究和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迄今为止,高粱研究已从高秆杂交种转入中矮秆杂交种和特用型杂交种上,并形成了应用于生产的主导体系,而适于间种的超矮高粱和便于机械收割的长穗柄耐密矮高粱也即将问世,这些全依赖于高粱种质的创新和利用;更有赖于分子水平的育种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主要产麦国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要求适合提高了水肥条件、机械收割、抗倒伏较矮的高产品种,从而更一步推进了小麦矮化育种。五十年代以来,国外小麦矮化育种有了长足的进展。一批又一批丰产潜力较大的半矮  相似文献   

17.
水稻矮行基因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平  阮洪家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3):198-200,204
介绍了水稻矮秆基因研究利用情况,为全面了解水稻株高遗传与发掘新矮源提供讯息,供水稻矮化育种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籼稻矮秆遗传及其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我国籼稻矮化育种的矮源主要有四:即矮仔占、矮脚南特、花龙水田谷和低脚乌尖,其矮秆基因互为等位,并可能存在修饰基因。矮源的利用以矮仔占最广泛。新矮源的探索对提高育种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世界小麦矮化育种主要使用隐性矮源。在普通小麦中发现的显性矮源均因导致植株极度矮化(20~55 cm)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广泛应用。笔者发现,将显性矮源矮变1号(4DS携带Rht10,25~30 cm)及矮苏3(4BS携带Rht3,55 cm)的原种大群体种植或施以诱变因子并将其与中、高秆的小麦品种杂交、回交,从其分离世代的大群体中,均可选择到一些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的稳定的突变株系。采用近等基因系法对不同株高突变衍生系的研究表明:其提升的株高真实遗传,各自均携带一个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随突变衍生系株高的提升,近等基因系的产量性状显著优化。采用标志基因测交法以及生理生化遗传标记对突变衍生系携带的不同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基因重新进行了基因定位,确认它们分别与Rht10及Rht3的座位相同,因而均是其突变衍生的复等位基因。提出显性矮秆基因具有"复等位多态特性",即极度矮化的显性矮秆基因容易突变为一群株高提高程度不同的、可以达到小麦育种理想株高的半显性矮秆复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0.
矮秆种质是大麦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基因资源,但一些不良性状使得育种中可被广泛使用的大麦矮秆种质的数量较少。利用已鉴定的矮秆大麦品种矮秆齐、尺八大麦和浙皮1号为对照,本研究鉴定了17大麦品种的株高,筛选到16份大麦矮秆种质,其中特矮秆种质11份、普通矮秆种质5份。在16份大麦矮秆种质中,尺八大麦、红原黑青稞和机械裸等7份矮秆种质携带矮秆基因uzu,Himalaya Hrmdaya和印度矮生分别携带矮秆基因br或sdw。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6份矮秆种质种具有1或多个优良性状,且株高与低单穗粒重、低结实率或低百粒重等性状没有关联性,可用作矮化育种亲本。在16份矮秆种质中,91G-318、Himalaya Hrmdaya和加久等6份矮秆材料携带br、sdw或其他未知矮秆基因,可作为中国大麦矮化育种的新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