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建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和甘薯矮化褪绿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实现结果的可视化。根据SPFMV外壳蛋白基因(CP)的核苷酸序列和SPCSV的热休克蛋白基因(Hsp 70)的核苷酸序列设计4条RT-LAMP特异性引物,采取单因素优化试验,对RT-LAMP反应体系中的多个因素包括时间、温度、BST聚合酶、Mg2+、RNase抑制剂、dNTPs和Betaine浓度优化,恒温扩增60 min。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SYBR Green I可视化显色,结果表明:SPFMV的优化反应体系为:FIP/BIP 2μL、F3/B3 0.5μL、BST聚合酶1.0μL、dNTPs 0.6μL、MgSO4 1.5μL、RNase抑制剂1.0μL、Betaine 7μL,62℃60 min。SPCSV的优化反应体系为:FIP/BIP 2μL、F3/B3...  相似文献   

2.
根据已报道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外壳蛋白(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建立SPFMV的RT-PCR检测程序。特异性和重复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检测SPFMV,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鉴定,结果与报道的序列同源性为88.3%和98.6%,证实所扩增的片段是病毒基因的部分片段。  相似文献   

3.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和提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分子生物学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如整个基因组的全序列、整个基因组作为一个可译框架(ORF)的某些精细结构和特点、各个功能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如蚜传机理)、基因组组分与其它马铃薯Y病毒属(PVY)成员的同源性比较、该病毒在PVY属病毒成员的分类地位等都有所涉及。了解这些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赢余中病毒进行鉴定、检测和加强抗SPFMV病毒基因工程的研究,开辟甘薯等抗病毒育种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G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克隆得到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G病毒(Sweetpotato virusG,SPVG)基因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应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带毒情况检测,为生产优质甘薯组培脱毒苗提供保障.[方法]根据已公布的侵染甘薯的SPFMV和SPVG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两对特异引物,以RT-PCR法从染病的甘薯叶片扩增SPFMV和SPVG的两个片段,并以克隆到的两个病毒片段及内参基因Actin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体系.[结果]分别克隆出长度约310和500 bp的片段,经BLAST比对,所获得的310 bp片段为SPFMV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7%,500 bp片段为SPVG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9%.分别用带有SPFMV和SPVG片段的重组质粒pUC-SPFMV和pUC-SPVG进行反向斑点杂交,发现不同病毒能获得单一信号,无交叉现象.以染病甘薯和脱毒甘薯苗为样品,用该种病毒的探针进行反向斑点杂交,染病植株样品中能获得单一信号,而脱毒苗甘薯样品未见任何信号,杂交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用建立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能有效检测甘薯中的SPFMV和SPVG,无交叉信号,可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的前期检测.  相似文献   

6.
根据 GenBank 中公布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 )基因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 RT-PCR 反应程序的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 SPFMV 和 SPCSV 的双重 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能够1次扩增出 SPFMV 和 SPCSV 的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为461 bp 和304 bp,测序结果表明,2种病毒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7.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8.
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山东济南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基因组3’-末端扩增到一个含1814个核苷酸的序列,序列号分别为AJ310201和AJ310202。两个序列均包括NIb基因部分序列(nts 1-645)、外壳蛋白基因(nts 646-1590)和3’-UIR(nts 1594-1814),3’-末端具有典型的poly(A)尾。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分析表明,以前对一些SPFMV分离物的命名有待商榷,一些相关性较强的分离物可分为3个进化主要群体,我国两个分离物属于第二群体。  相似文献   

9.
采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山东济南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基因组3′-末端扩增到一个含1814个核苷酸的序列,序列号分别为AJ310201和AJ310202.两个序列均包括NIb基因部分序列(nts 1-645)、外壳蛋白基因(nts 646-1590)和3′-UTR (nts 1594-1814),3′-末端具有典型的 poly(A)尾.外壳蛋白基因核苷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分析表明,以前对一些SPFMV分离物的命名有待商榷,一些相关性较强的分离物可分为3个进化主要群体,我国两个分离物属于第二群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是甘薯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90%以上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对甘薯SPVD染病植株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情况进行研究,建立SPVD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SPVD的早期预警和流行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选取重庆地区具有不同SPVD典型症状的甘薯品种(系)叶片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症状和SPFMV、SPCSV的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NCM-ELISA)检测;对供试材料叶片中的SPFMV外壳蛋白CP和SPCSV热激蛋白HSP70核苷酸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根据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荧光定量RT-PCR检测引物。以甘薯泛素(ubiquitin,UBI)和组蛋白(histone,H2B)编码基因为内参对供试样品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与感染SPVD典型症状和NCM-ELIS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取自不同甘薯品种(系)、相同品种(系)不同单株以及相同植株不同部位叶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筛选可快速、精确、定量检测SPVD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症状学诊断表明不同甘薯品种(系)的感病叶片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症状特点,同一品种(系)的不同感病植株感病症状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SPFMV至少存在2个株系类型(RC和EA),SPCSV至少存在1个株系类型(WA)。在15份供试材料中,10份材料由NCM-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均检测到SPFMV和SPCSV的共同感染,且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与发病症状和NCM-ELISA检测结果相吻合,其检测结果可准确反映甘薯SPVD染病植株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情况。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还表明,不同品种(系)或相同品种(系)不同单株病叶中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植株顶端幼嫩叶片和中部成熟叶片中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也存在差异。染病材料中SPFMV中CP转录水平均相对较高,是SPCSV的HSP70转录水平的3-556倍。4份材料经NCM-ELISA检测只有SPFMV而没有SPCSV感染,而荧光定量RT-PCR还可检测到其中2份材料中SPCSV HSP70转录水平,说明这2份材料中也存在SPFMV和SPCSV的共同感染,表明荧光定量RT-PCR比NCM-ELISA检测结果更灵敏、准确。【结论】 筛选出可利用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引物,建立了SPVD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SPVD针对性地监测预警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在建立甘薯SPVD防御体系时,需综合考虑2种甘薯病毒的共侵染特性和甘薯品种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上海无齿木虱(Edentatipsylla shanghaiensis Li et Chen)是上海地区发现的海桐新害虫,主要以若虫、零星成虫和卵在植物叶腋、叶片内越冬.一年5~6代.在室温15℃下,卵期平均为5.5 d.1~5龄若虫历期平均各为5.1、4.6、5.5、4.0 d和5.5 d,成虫寿命5.0 d.整个世代历期约35.2 d.观察结果表明:温度和强光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在春秋两季,对海桐嫩梢进行修剪,能有效控制其虫口密度.药剂试验结果表明:5%吡虫啉水剂2 500倍和25%阿克泰(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 000倍喷雾防效最好,持效达1个月左右.不同养护水平与该虫危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美洲斑潜蝇以幼虫潜入寄主叶片取食为害,在26℃温度条件下,卵、幼虫、蛹的历期分别为1~3d、4~5d、7~10d,成虫产卵前期为2~3d;在南宁市年发生世代15~17代;成虫羽化高峰期为上午10:00~12:00,有趋黄性。成虫一般不在叶柄、茎蔓、果实上取食、产卵。  相似文献   

13.
以通过杂交选育的6个巨胚稻恢复系品系FgeR1、FgeR2、FgeR3、FgeR4、FgeR5和FgeR6及辐照诱变获得的巨胚稻恢复系明恢86geR(Mge86R)为材料,非巨胚稻明恢86(M86)为对照,分析其农艺、产量、糙米及胚性状。结果表明,通过辐照诱变获得的巨胚稻Mge86R主要农艺性状与M86较为相似,而通过杂交选育的巨胚稻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M86差异较大;7个巨胚稻恢复系产量构成因素存在一定差异,理论产量也有高有低,其中FgeR3、FgeR4和FgeR5产量水平与M86相当;巨胚稻恢复系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都大大提高,巨胚稻绝对胚重是M86的2.05-2.73倍,相对胚重是M86的1.92-2.97倍。  相似文献   

14.
从辽东楤木叶斑病叶片上分离得到叶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sp.),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 ℃,pH值4.0~11.0均可以生长,6.0为最适生长pH值.在Czapek培养基上,病原菌以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为碳源生长最好,以蛋白胨为氮源生长最佳.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6.0.  相似文献   

15.
芒果炭疽病拮抗菌J-15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芒果炭疽病有防效的拮抗菌J-15进行鉴定,确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在14~45℃范围内能够生长,最适温度为38℃;在pH5.0~9.0范围内均能够生长,最适pH为6.5;对碳源﹑氮源﹑氨基酸利用率最高的分别为葡萄糖﹑牛肉膏﹑天冬酰胺。该菌株在2.0%NaCl渗透压条件下生长最好。菌株振荡培养结果表明其生长完全符合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嫁接茶树新梢生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嫁接茶树春季茶芽的萌发期、生育动态,与接穗品种相似;嫁接茶树第一年抗冻能力比其接穗品种弱且易受冻害侵袭;5 月20 日嫁接的龙井43/鸠坑、乌牛早/鸠坑、浙农113/鸠坑、福建水仙/鸠坑均表现为芽梢萌发后,生长势强,日平均生长量达1 cm 左右。四个嫁接组合中,以乌牛早/鸠坑接后愈合生长最快,35 d 后新梢开始抽生,生长量最大.嫁接茶树接后三个月内,就有侧枝发生,这对树冠的培养有利,但不同接穗品种间的分枝差异甚大,其中浙农 113/鸠坑的侧枝发生量最多,其次是乌牛早/鸠坑、龙井43/鸠坑,福建水仙/鸠坑基本无分枝发生。因此,对现行的嫁接改造初期的茶树修剪、采摘制度应考虑重新制订。  相似文献   

17.
田间采用经筛选的两种自制复合生物制剂SD-1、SJ-2以及市售的生物制剂绿风95为处理剂,用清水作对照,分别喷施大豆N1215两次。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生物制剂对大豆N1215的熟期、株高、荚数、粒重、产量、种子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及对霜霉病的防治等方面作用不同。其中,自制生物制剂SJ-2在促进大豆产量方面最好,SD-1在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以及防治霜霉病方面最佳。绿风95对大豆N1215营养生长有一定促进,且产量和含油量略有增加,同时亦降低了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红脂大小蠹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脂大小蠹是危害油松的国内新记录种。该害虫在河北省内邱县行家峪林区1年发生1代或2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严重。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雄成虫鞘翅与腹部末端可摩擦发音。成虫主要危害距地面40cm以下的树干,雌成虫先侵入,后雄虫被诱来协同蛀孔。蛀道一般有上下2个或2个以上蛀孔,雄成虫与雌成虫交尾后多离去。雌成虫边蛀食边产卵,产卵后多死亡。成虫在5月和7~8月有2个扬飞高峰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异丙甲草胺对水稻各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找出造成水稻减产的关键因子,为针对性选育高耐受水稻品种及异丙甲草胺水田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室内琼脂培养与室外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异丙甲草胺浓度下水稻T优227的发芽率、苗高、种根长、鲜重、分蘖数、谷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生物经济性状。【结果】异丙甲草胺对水稻种子发芽率、谷粒数和结实率有明显影响,对苗高、种根长、鲜重、分蘖数及产量等有一定影响。其中,发芽率随着药液浓度的上升呈逐步下降趋势,以2.0000 g/L处理的发芽率最低,仅为清水对照的45.6%;低浓度的异丙甲草胺(0.025 mg/L)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但对种根长、鲜重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苗高降低了5.7%,种根长增长了4.1%、鲜重增加了9.5%;随着药液浓度的提高,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药液浓度为2.000 mg/L时,苗高、种根长和鲜重分别为对照组的9.6%、28.1%和30.9%。异丙甲草胺315 g/ha处理的谷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最低,产量为7723 kg/ha,减产17.8%。【结论】异丙甲草胺对水稻各个生长期均有一定影响,结实率与分蘖谷粒数受影响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选择10个黑、棕种皮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法进行芽苗菜生产,对芽苗菜的株高、茎粗、芽水分含量、维生素C、百株芽鲜重和产量等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四角豆和黑芽菜产量最高,分别为13.33、13.22 kg/m2,与其他品种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大豆芽苗菜产量与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0 7,产量与茎粗、百株芽鲜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 5、-0.687 8。东新1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5.13 mg/100g。综合选择出适合生产芽苗菜的大豆品种有山东四角豆、黑芽菜、97鉴24、晋大814和牛眼睛黑豆5个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