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粮食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扩散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 ,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 ,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 ,利用合成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 ,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 ,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系统中各个相关因素,进一步确立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生产系统预警指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粮食生产供给波动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为了科学的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原因,通过建立中国粮食生产的预警体系,确立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预警指标,指导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粮食生产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化肥作为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之一,对粮食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化肥投入的不断增加,在增加粮食供给的同时,化肥投入的外部效应也逐渐彰显,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增加粮食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双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及其技术效率提升机制,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区) 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并通过Tobit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分异,2009-2019年间中国粮食的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为0.550 8,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吉林的技术效率最高,新疆的技术效率最低;土地投入、机械投入和农药投入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水平,第一产业占比通过调节各产业劳动力投入和资产投入调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而受灾面积以减少粮食产量显著降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调节劳动力要素配置、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均有助于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生产模型与投入要素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中国粮食生产投入及产出的数据,建立双对数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对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成本是决定粮食生产者种粮收益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造成种粮收益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也影响了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本文运用成本核算理论、ABC分类法等工具,通过对2001—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结构及其变动规律进行详细考察,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成本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机械或技术投入来替代劳动力投入;控制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非理性上涨;提高农机、灌溉用水、化肥及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等方式,可以实现中国粮食生产的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众多,选取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投入、粮食播种成灾率、粮食灌溉面积以及农业机械投入为变量,运用经典的Cobb-Douglass函数测算了各影响因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结果表明,化肥投入增加、成灾面积减少、农业机械投入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此外,国家宏观政策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退耕还林政策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粮食补贴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印度:粮食生产、土壤限制与肥料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中印两国粮食生产与肥料利用历史,并以两国主要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耕作系统为例进行比较,明确各农业耕作系统主要特征,土壤限制因子等级与缺陷,主要肥料种类(N、P、K)的偏生产效率.论文表明中国的肥料生产能力大于印度,粮食作物肥料投入水平和单产水平均高于印度.坡地、侵蚀和土壤酸性是中印6个农业耕作系统土壤常见的限制因子,水涝是中国和印度的水稻生产系统(中国低地平原系统,印度水稻系统)重要的限制因子,盐碱化是中国和印度的小麦生产系统(中国温带混作,印度水稻-小麦系统)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两国土壤肥力与肥料利用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损失的影响提供基础,为中国在土壤肥力、肥料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找到优先突破口,同时也为印度等南亚地区国家的粮食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棉花生产形势分析,指出粮棉争地是棉花生产徘徊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粮棉碰撞系数的概念和指标。对不同熟制地区粮棉碰撞系数的研究认为,发展棉田多熟种植是解决粮棉矛盾的有效途径。从今后棉花生产区域布局讲,认为在主攻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前提下,应通过套种稳定黄淮海棉区棉花播种面积,适当消减粮棉矛盾突出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2.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苏省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安全岌岌可危。以江苏省1999-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自给率、粮作比、复种指数等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借助Matlab 7.0及SPSS 19.0软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曲线估计、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各变量分别进行预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2020和2025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达到了警戒线。最后从保障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培育种粮市场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制定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对1978—2015年福建省人口、耕地、粮食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趋势理论对2016—2030年福建省粮食、耕地变化等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等均呈下降趋势,而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福建省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预测2016—2030年福建省人口数量仍然保持增加,但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继续稳步降低,造成福建省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逐年增加。因此,未来福建耕地超载更为严重,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据此,提出降低福建省耕地压力、保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沈园园  于法展  何艾霏  于晨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47-16349,16353
选择生活现状、生活生产条件、卫生教育情况3类,包括农民人均现年纯收入、人均年粮食产量、人均农业机械动力、中小学儿童辍学率等8个指标建立苏北地区贫困村确定的指标体系,选择徐州市睢宁县的联群村、宿迁市泗阳县的马洼村、连云港市灌云县的川星村、淮安市洪泽县的小朱村、盐城响水县的丰大村为代表村,经各村领导干部和群众研讨后得出权重测定结果。根据对所选择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考察、访问得到相关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能够综合反映贫困特征的指标值。根据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运用参与式贫困指数公式,计算得出能够说明其调查对象的贫困程度的数值,并对该地区的代表贫困村进行贫困次序排列,贫困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马洼、联群、川星、小朱、丰大。从而表明,就理论和技术的可操作性而言,参与式贫困指数可以很好的识别出贫困村,为达到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扶贫资源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云南粮食产能安全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分析1 949-2008年云南省人口、耕地和粮食产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别按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粮食消费水平对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对未来云南粮食产能安全态势进行评估。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总体有下降趋势;耕地压力指数K也呈波动变化,变幅在1.03-1.1 1之间。根据预测结果,在未来25年内,无论按何类粮食消费水平计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耕地所提供的粮食能满足全省居民温饱型和小康型的粮食消费水平,但要达到富裕型粮食消费的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7.
刘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901-6904
为了能够清楚的揭示耕地对人类的贡献性,了解区域耕地-粮食-人口的关系状况,提出了耕地贡献指数模型,并进一步将耕地贡献指数按从低到高分为低温饱、温饱、小康、富裕4种水平。利用耕地贡献指数对全国以及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11个粮食平衡区、7个粮食主销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49~2010年,我国耕地贡献指数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96~1999年一度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再次达到小康,但离富裕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各粮食主产区耕地贡献指数相对较高,2010年全部达到小康水平,部分省甚至达到富裕水平;粮食主销区耕地贡献指数整体较低且下降趋势明显,尤其广东、浙江、福建下降趋势较快;粮食平衡区耕地贡献指数普遍不高,大部分省仍处于温饱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贡献指数能够简便、快捷地反映区域耕地-粮食-人口之间的关系状况。  相似文献   

18.
在明确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选取湖南省2004—2019年粮食生产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的评级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应在保障粮食种植资源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实现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流转以促进规模经营等,以实现湖南省粮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