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灰飞虱消化系统的侵染和扩散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由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 其编码的P9 1蛋白是形成病毒复制和子代病毒粒体装配的场所—病毒原质(viroplasm)的组分之一。为了明确RBSDV在介体昆虫体内的侵染循回过程, 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的P9 1蛋白免疫注射兔子制备P9 1抗体,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研究P9 1在饲毒后不同时期的介体灰飞虱体内的定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饲毒后3 d, P9 1出现在介体中肠的少数上皮细胞内;饲毒后6 d, 在中肠外表的肌肉细胞分布有P9 1;饲毒后10 d, P9 1分布于中肠和后肠表面的肌肉, 同时在唾液腺也能观察到P9 1的存在。结果表明RBSDV在介体灰飞虱体内首先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并复制, 随后扩散到中肠表面的肌肉细胞, 并通过环肌和纵肌扩散到中肠和后肠, 最后扩散到唾液腺。本研究首次直观地阐述了RBSDV在灰飞虱消化系统的侵染和扩散过程, 为有效阻断灰飞虱携带并传播病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6.
利用粳稻、籼稻、糯稻和杂交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的24品种(组合),各自分不同播种期播种,调查黑条矮缩病在田间的发病情况,以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粳稻、籼稻、糯稻和杂交稻4个类型中,籼稻发病最重,粳稻和糯稻次之,杂交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水稻不同品种间对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秀水09、嘉06-64、春江糯6号、乐优2号、甬优720和祥湖301对黑条矮缩病具有较好的抗(耐)病性.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黑条矮病的发病率.在嘉兴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采用抗(耐)病品种(组合)和适期播种是防控黑条矮缩病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8.
为明确人工饲养对灰飞虱传毒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人工饲养至第55代、23代和8代的3个无毒灰飞虱群体,研究灰飞虱携带和传播RBSDV能力的差异。每个群体经饲毒、度过循回期后,选择雌、雄成虫各50头,单头单苗接种1叶1心期健康玉米。接种4 d回收灰飞虱,利用RT-PCR检测带毒率,并调查灰飞虱死亡率;接种43~50 d后调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结果表明:人工饲养55代、23代和8代的灰飞虱群体平均带毒率分别为68.24%、58.93%和62.09%,统计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平均传毒率分别为31.22%、20.32%和29.91%,55代和8代群体均显著高于23代(P0.05);3个群体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4.19%、65.24%和77.72%,其中55代群体极显著低于8代(P0.01),二者与23代群体差异不显著。3个群体灰飞虱的带毒率63.09%高于传毒率27.15%,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人工群体饲养至第55代的灰飞虱与仅饲养至第8代的灰飞虱在携带和传播RBSDV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且均保持了较好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流行原因分析——以河南开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的早稻上发现,1964-1966年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流行或局部危害,1967年后华东地区发病迅速减轻,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病区难以找到病株,但1991-2002年浙江杂交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又再次流行成灾,随后发病面积下降。2006年以来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稻区大面积发生,并迅速上升为当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2014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河南沿黄部分稻区严重发生。本文从稻-麦连作的耕作制度,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大、带毒率高,田间毒源丰富、易感水稻品种多,介体灰飞虱发生高峰与秧苗敏感期高度重合等方面,分析了水稻黑条矮缩病间歇性暴发流行的原因,以期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最早于1963年在浙江省余姚等县发现,同时在上海市嘉定和奉贤县、江苏省苏州和镇江等专区的水稻上、扬州和南通等专区的玉米上有局部危害。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 tellus(Falle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该病毒的寄主较广,现已知的主要有28种。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2.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短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3,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属(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站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胶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度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年来在兴义市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对水稻生产和水稻产量影响较大。为了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生和为害,减少水稻损失,笔者现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15.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来的发生特点和为害情况 ,具体阐述这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病原生物学、发生影响因素、合理的防治措施 ,为今后更好地识别和防治这两种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策略,以加深对新列入湖北省植物检疫补充对象的了解与认识,掌握“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强化植物措施,对保护区域性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实践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