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色—质谱分析等方法,从桑毛虫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中测定出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具有最强的触角电位的响应,在大田生测试验中,100—200微克合成样品的诱蛾量可与雌蛾相当。因此,可用于桑毛虫的测报和防治试验。桑毛虫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在迄今所鉴定的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中,不但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而且作为异戊酸酯在毒蛾科中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草原毛虫(Gynaephora alpherakii)属鳞翅目(Lepici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草原毛虫属(Gynaephora)的昆虫,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危害最严重的重大害虫。草原毛虫雌蛾具有原地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蛾交配的特点。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乙醚、乙酸乙酯、甲醇和二氯甲烷四种有机溶剂粗取草原毛虫性信息素,并检测四种性信息素粗油在野外环境下对雄蛾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四种有机溶剂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对雄蛾的引诱效果存在差异,表现为:乙醚粗油>乙酸乙酯粗油>二氯甲烷粗油>甲醇粗油。同时,引诱效果最佳的乙醚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引诱效果存在节律性,11:30和15:30出现两个高峰,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的引诱数量(P<0.05)。由此可见,草原毛虫雌蛾乙醚性信息素粗油对草原毛虫雄蛾具有良好的引诱作用,有望成为草原毛虫生物防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昆虫性信息素与茶树害虫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已在水稻、棉花和槐树等作物害虫防治中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治原理是“诱杀”和“迷向”。在茶树害虫防治中,国内外已开始研究和应用。日本研制开发了茶卷叶蛾类的性信息素,两代产品均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防效;国内分离鉴定了茶毛虫性信息素、茶尺蠖性信息素,前者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茶园试验,结果显示,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今后,要进一步探索茶园害虫性信息素的组分、活性成分及其各组分的比例;要强化性信息素应用方法,特别是加强与其它无公害控制措施协调、组合应用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园害虫种群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下生存。  相似文献   

4.
对21批马传贫病毒ELISA抗原样品,以SDS-PAGE进行组分分析及分子量测定表明,虽抗原批次不同,组分数亦不完全相同,但分子量范围却均在13600~110500道尔顿之间。通过酶联免疫电传移印渍技术(EITB)确定抗原的有效成份证明,有免疫学活性的蛋白主要是28600道尔顿组分,其次是13600道尔顿的组分。而马传贫病毒ELISA抗原免疫学活性与28600道尔顿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显著相关(P<0.01)。用特异的糖蛋白染色技术分析糖蛋白的组分表明,分子量为78000~8100及57000~5900道尔顿的两个组分呈阳性反应,但在EITB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5.
昆虫的性比关系到种群的繁殖与数量维持,而昆虫性信息素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接受并产生与生殖相关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桑树的重要害虫,对其种群性比的调查及性信息素组分鉴定,有利于虫情预测及开发桑螟性信息素应用于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综合防治。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5—9月份露地桑园与大棚桑园内自然发生桑螟种群蛹期的平均雌性占比分别为86.98%和83.05%,单蛾交配后代的雌性占比为82.91%,且未发现有孤雌生殖发生。对桑螟处女蛾性腺的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萃取物采用色谱-质谱鉴定其组分,发现了5种与已知昆虫性信息素类物质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化合物,包括3,6,9-三环丙烷,十八酸甲酯、(3Z,16E)-5甲基十八碳二烯醇、(3Z,6Z,9Z)-十八碳三烯异丙酯、甲酸6Z,8-甲基,十四碳烯酯、(3Z,6Z,9Z)-十八碳三烯丁酯。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桑螟的雌性明显偏多,这有利于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防控其为害;从雌成虫性腺萃取物中分离鉴定的5种化学成分可作为性信息素候选物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利用性信息素进行害虫的发生期预测,是当今较先进的测报方法。作者在1991年利用桑螟、野蚕的活“处女”蛾进行诱蛾测报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一、试验方法 1.试验场地与诱盆设置:选择一块30亩面积的连片桑园,每10亩地放一只性诱  相似文献   

7.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浦冠勤  谈忠兴 《蚕业科学》1992,18(3):159-163
采用大田性诱测定及触角电位测定技术,从八种合成样品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蛾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响应,这一结构通过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的气相层析而得到确证。触角毛测定结果表明,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其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接受并作出的反应,通常在0.01μg就能引起敏感反应,且这种反应是专一的。性诱测报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蛾量高峰日与全代发蛾50%高峰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性诱蛾量高峰日可作为蛾高峰期的指标发布虫情预报。  相似文献   

8.
<正>1 Du M F,Liu X G,Liu X M,Yin X M,Han S Y,Song Q S,An S H.Glycerol-3-phosphate O-acyltransferase is required for PBAN-induced sex pheromone biosynthesis in Bombyx mori.Sci Rep,2015,DOI:10.1038/srep08110题目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参与家蚕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过程摘要昆虫雌蛾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蛾与之交配。已有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到性信息  相似文献   

9.
蚕的雌雄配子形成后,通过交配相互结合成合子,发育形成新的个体,下面就这个过程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交配蚕蛾的交配由雌蛾诱惑腺释放出性信息素(家蚕醇)而引起,雄蛾借助触角上的感觉毛感知性信息素的存在,强弱及方向,去寻找雌蛾并靠近.雌雄蛾接触所带来的触角刺激,成为交尾行为的诱发因子,使两者形成交尾状态而开始交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半蛾区测定方法,将同蛾区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稚蚕期对柞蚕NPV的感染抵抗性进行了相关性的比较试验.初步结果表明:(1)同蛾区稚蚕期对NPV感染抵抗性强的.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也高,呈正相关关系,(2)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高的峨区,次代稚蚕期抗毒力(NPV)也强,呈正相关;(3)柞蚕五龄幼虫经大肠杆菌诱导后也能产生抗菌物质,且其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与溶菌酶活性趋于正相关.同时,供试的三个柞蚕品种,蚕期和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1.
桑毛虫性信息素研究 Ⅲ.性诱测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们自行研究合成的桑毛虫性信息素(顺—7—十八碳烯醇异戊酸酯)聚乙烯塑料诱芯进行桑毛虫发生期的测报,巳获得成功。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发蛾进度与田间产卵进度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性诱蛾量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田间成虫的实际发生情况.用性诱蛾量高峰日预测成虫的产卵高峰和次代幼虫的孵化高峰期,解决了性诱测报中预先无法估计50%发蛾高峰期的难题,这对指导测报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传统的黑光灯诱蛾测报法比较,性诱测报具有准确性高,方法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新的测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桑尺蠖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尺蠖雌成虫性腺体漂洗液通过气相层析与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定出6种环氧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触角电位响应,大田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其中3Z,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2)和6Z-9S,10R环氧十八碳烃(SR-1)为桑尺蠖的性信息素组分,这是一种新的性信息素结构。SR-2与SR-1的10:1混合物对桑尺蠖雄成虫具有最强的生物活性,可望用于桑尺蠖的性诱测报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柞树主要害虫名录(Ⅰ)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记述了我国有关鳞翅目(Lepidoptera)刺蛾科(Limacod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等16个科的柞树害虫88种,分别介绍了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寄主种类及主要分布区域,为有效控制刺蛾类、卷蛾类等柞树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ELISA法对槐山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进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槐山羊小反刍疫的免疫效果整体较为理想,免疫质量高、副作用小,且免疫后有效期达12个月.同时,对槐山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普及小反刍兽疫疫苗,提高槐山羊的抗病能力,保证当地养羊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苦豆子生物碱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研究苦豆子生物碱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无乳链球菌三种奶牛乳腺炎病原菌,采用苦豆子总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定碱、槐定碱等4种苦豆子生物碱进行药物敏感度试验,以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苦豆子总碱与槐定碱对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三种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大肠杆菌均有相似的抑菌活性,其中最为敏感的为无乳链球菌,MIC为3.125 ~ 6.25 mg/mL,其次为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MIC为6.25 ~ 12.5 mg/mL.氧化苦参碱与氧化槐定碱表现较弱的抑菌活性.研究为苦豆子生物碱用于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桑毛虫是桑树和其它多种林果的食叶害虫,其毒毛还能引起家蚕螫伤症及人体皮炎,对农林生产和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我们于1979年开始,对桑毛虫性信息素作了一些试验,现简报如下: 桑毛虫雌成虫第8~9腹节间有一囊状性腺体,至清晨大量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利用桑毛虫此一特性,每天早晨摘取羽化后尚未交配的雌蛾性腺体,在乙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寻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及其配伍活性,试验以蒲公英和忍冬藤为研究对象,通过70%乙醇提取、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和抗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各自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并对这些组分进行总黄酮、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分析和活性配伍研究。结果表明蒲公英和忍冬藤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分离工艺为:先用70%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后用大孔树脂D101柱层析,70%或50%乙醇洗脱部位即为它们的高效抗菌活性组分。这些组分对9种供试病原菌都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性,蒲公英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15.63 mg/mL,忍冬藤的MIC和MBC分别约为1.95 mg/mL和31.25 mg/mL。且含量分析显示,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组分黄酮和多酚含量相对较高,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多酚含量相对较高。配伍研究发现,当蒲公英高效抗菌活性部位与少量忍冬藤水洗脱部位(16∶1~4∶1)或其高效抗菌部位(16∶1~1∶1)配伍使用时,对部分供试菌的抗菌活性存在一定的相加作用。说明所得的蒲公英和忍冬藤高效抗菌活性组分提取分离工艺简单、易得,广谱抗菌作用强,合适的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8.
桑叶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桑叶作为中药或功能饮品的重要成分在民间和临床上广泛应用。用70%乙醇对广东桑、白桑、鸡桑、鲁桑等桑种共20个品种的桑叶进行浸提,并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不同萃取组分及剩余水相组分。利用细胞病变减少法(CPE法)检测发现多个桑叶样品的萃取组分或水相组分含有抗病毒活性物质,且抗病毒活性具有选择性。其中,能有效抑制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样品最多,6个桑品种桑叶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HSV-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12.5μg/mL;广东桑品种桑叶的水相组分和石油醚萃取组分具有较高的抗甲型流感病毒(Flu A)活性;部分桑品种桑叶的萃取组分对登革病毒2型(DV2)也有一定的抑制活性;20个桑品种桑叶的4种萃取组分对柯萨奇B3病毒(CVB3)均无抑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桑叶含有丰富、较为广谱的抗病毒活性成分,但不同桑品种间的桑叶化学成分及抗病毒活性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蛾类的性信息素信号传递是研究昆虫化学通讯的模型,性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binding protein,PBP)亚家族是研究热点之一。克隆了野桑蚕PBP亚家族的3个基因,命名为pbp1、pbp2、pbp3(GenBank登录号:GQ246497、GQ468569、GQ468570)。分析野桑蚕和家蚕pbp基因的编码区,发现碱基突变主要以转换为主(14/18),氨基酸变异主要为同义突变(16/18),成熟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变化小,二级结构无变化,推测野桑蚕向家蚕的进化过程中PBP亚家族的基因功能没有变化。对具有PBP亚家族3个已知基因的6个昆虫物种进行氨基酸遗传距离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和家蚕间PBP1、PBP2、PBP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同源性分别高达100%、98.6%和100%,物种间基因的进化速率很慢,进化分析显示PBP亚家族在这几个物种分化前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20.
试验对筛选得到的高效降解黄曲霉毒素B1、G1和M1的枯草芽孢杆菌(霉立解060菌)进行解毒活性、抗菌活性及抗逆性研究。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分成上清液、菌悬液和胞内液组分,验证各组分对黄曲霉毒素的解毒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的上清液对AFB1、AFG1和AFM1的降解活性最高,确定发酵后的上清液中存在解毒活性组分;对解毒活性物质进行加热和蛋白酶K变性处理后,解毒活性显著降低,表明起解毒作用的活性物质是其分泌的一种胞外酶;试验进一步证明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著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抵抗胃酸、胆盐、高温等不利环境的特性,具有很强的抗菌性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