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将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该地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力水平较高,常年产量4 500 kg/hm2,面积0.66 hm2,试验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在试验的基础上,探讨该县旱地小麦生产问题,探索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证实了旱地小麦播种新模式试验数据获得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2.
针对制约本地小麦生产发展存在的整地播种粗放的问题,开展了以不同播种机械为载体的旱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试验研究,探索旱地小麦不同免耕播种方式与产量、收益的关系,以提高小麦规范化播种水平,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常规播种的小麦田抗旱性最好,采用机械沟播的小麦田亩收益最好。机械沟播具有省工、省时的特点,其植株农艺性状结构合理、成产三因素协调,亩增效显著。旱地小麦沟播技术较好地挖掘了小麦精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是孟津旱地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试验地点设在山西省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该地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力水平较高, 常年产量4 500 kg/hm2,面积0.66 hm2,试验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对产量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在试验的基础 上,探讨该县旱地小麦生产问题,探索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证实了旱地小麦播种新模式试验数据获得 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免耕播种技术对豫西丘陵旱地小麦生长、产量的影响,开展了旱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豫西丘陵地区,免耕播种技术不利于旱地小麦根系发育,进而影响分蘖的形成和株高的生长,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不宜推广免耕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受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的限制,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到麦播面积的6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地力的提高,洛阳市旱地小麦的产量逐步向水浇地小麦靠近。因此,加深对现有生产水平上旱地小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已成为当前洛阳市在小麦栽培和育种上的迫切需要。本试验通过简单分析洛阳市旱地小麦品种洛旱19号在4种播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比较,以期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集成创新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田间管理和科学施肥技术,以期改善和提高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对旱地小麦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已有的“旱地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改进提出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并在陕西省合阳县应用该技术布置3年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较常规模式,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能显著提高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含量,小麦亩均增产40-60公斤、节约机械耕作成本65元。可见,旱地小麦免耕覆盖宽幅播种技术具有保水防旱、沃土肥田、方法简便等特点,是解决渭北小麦干旱问题的突破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偃佃9433是偃师市佃庄农技站1994年用周麦9号与豫麦18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中熟旱地小麦新品种。2002年以来,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试验及大面积示范,多年来表现抗寒、节水、高产稳定、适应性广、抗倒、抗病、落黄好、品质优、综合性好等优点,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旱地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旱地小麦机械沟播增产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小麦机械沟播,已是陕西省旱塬区小麦增产的成功经验。为了探讨该技术在三门峡市旱地小麦栽培中的增产效果,分析其增产原因,1990~1992年我们对此进行了试验示范。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渑池县西阳旱农基点进行。采取人工开沟播种模拟机械沟播。大区面积2.5...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山旱地面积41.29万公顷,约占青海省总耕地面积的72.4%。这些地区因常年干旱,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此,我们对山旱地区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旱3号(原名洛麦9505),是洛阳市农科所1995年用(豫麦48号×豫麦2号)F1与(衡水6092×豫麦18号)F3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早熟、多穗型旱地小麦新品种。2001~2004年,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及小麦抗旱性鉴定试验。表现抗旱节水、高产稳产、抗逆性好、适应性广。2004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03)。1选育背景干旱一直是旱作农区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选用抗旱节水品种,已成为抗御干旱,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由于我省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降雨分布不均,生…  相似文献   

11.
播种方式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2地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稻田撒播套种、稻茬撒播旋耕、稻茬免耕机条播、稻茬撒播压板、旱茬机条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上品质和籽粒产量存在差异;适宜播期条件下,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小麦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套播小麦,淀粉含量低于稻田套播小麦;稻田套播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主要足由于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所致.适期播种的稻田套播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与晚播常规播种小麦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播期过晚的常规播种小麦,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或略低于晚播的常规播种小麦,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高于其他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洛阳市旱地小麦面积占60%以上,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播种阶段经常发生的干旱是造成旱地小麦播种期推迟,出苗晚,亩穗数不足,产量波幅较大的主因.经多年对播种方式的研究及生产实践调查表明:抢墒播种、寄种可提高亩穗数,增产效果明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抗旱播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洛旱6号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采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时地小麦新品种。2004年以来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各级多点试验示范中连续3年夺魁,取得了5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该品种一般产量为6000~6750kg/hm2,高产潜力可达8250kg/hm2以上。2006年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  相似文献   

14.
1996至 1999年进行多年玉米旱地栽培试验 ,对昌平山区旱地玉米的播期、品种、播种密度、施肥措施、种植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 ,探讨了昌平山区旱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深翻模式和深松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沟播、宽幅精播、条播5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可提高底墒,显著提高从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的蓄水量,显著增加群体分蘖,显著增加穗长、可育小穗数,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高,且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休闲期采用"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较其它播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群体分蘖增加,育出冬前壮苗,穗数及穗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采用深翻模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均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两种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休闲期采用深松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搞清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最适配套播种方式,可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洛旱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旱6号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采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抗旱节水、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04年以来,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连续3年,该品种在各级多点试验、示范中连续夺魁,取得了5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该品种一般产量为6000~6750 kg/hm2,最高可达825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索机械播种条件下,旱地小麦最佳的播种方式。[方法]采用常规条播(对照)、宽幅匀播、苗带播种、免耕沟播4种播种模式。研究播种方式对不同土层深度播前墒情、小麦出苗质量、越冬期小麦生长、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生产成本、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常规条播产量最高;免耕沟播省事省工、出苗齐全、产量高、收益最好。[结论]该研究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高质量、规范化播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寻求旱地小麦最佳播种方式,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常规条播(CK))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花前氮素运转量均有提高,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穗数和产量分别提高0.9%~3.1%,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的产量提高20.5%;沟播、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宽幅条播4种播种方式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9%~10.2%,2.6%~12.8%,1.6%~9.7%,7.3%~20.5%,其中,全膜覆土穴播最高。全膜覆土穴播可促进旱地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运转,提高穗数和产量,最终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及氮肥生产效率,是适合当地推广的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豫审旱地新品种鹤麦801,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4014,品种来源为99-6/周麦18,适宜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早中茬种植,经过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洛旱27号增长6.8%。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28万~33.9万,穗粒数31.9~38.3粒,千粒重35.8~41.4 g。其抗旱高产栽培技术如下。一、把握最佳时期播种旱地小麦生产受当地土壤墒情限  相似文献   

20.
<正>自9月中旬开始,我国北方冬小麦陆续进入播种期。麦播以来,豫陕鲁晋四省高温少雨,土壤失墒较快,局部地区旱象露头,特别是河南、陕西两省旱情持续,影响小麦播种和出苗。据调查,截至10月8日,河南省有53%的县市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持续发展的旱情对冬小麦适期播种和已播小麦正常出苗形成威胁;陕西省已播种小麦837.7万亩,占计划播种面积的50.3%,进度略慢于去年,有的地方在等雨播种;此外,山东、山西部分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也因土壤表墒差无法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