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红提"葡萄(Vitis vinifera L.)为试材,于人工气候箱设置L1(80μmol·m-2·s-1)、L2(200μmol·m-2·s-1)两种辐射水平,分T1、T3、T5、T7、T9(持续胁迫1、3、5、7、9d)5种胁迫天数对试材进行寡照处理,以L0(600μmol·m-2·s-1)为对照(CK),胁迫结束后统一以L0辐射水平进行16d的恢复试验。测定葡萄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等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所测指标定义胁迫程度指数(Light stress index,LSI),结合恢复生长法划分寡照胁迫等级。结果表明:(1)寡照胁迫使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随着寡照胁迫程度加深,葡萄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光饱和点(LSP)、最大光合速率(Pnmax)、表观量子效率(AQE)、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呈上升趋势。L1处理的各指标变化幅度大于L2处理,胁迫9d时,Pnmax降至CK的26.5%,q N增至CK的1.89倍。Fv/Fm随胁迫时间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L1T5处理达最大为0.79;(2)寡照胁迫后,0~8d为葡萄叶片光合参数快速恢复阶段,恢复至相对稳定状态需要12d左右。短时轻度寡照胁迫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无明显抑制,甚至在恢复光照后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时重度寡照胁迫会对葡萄叶片光合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3)综合不同水平胁迫后葡萄叶片光合参数的恢复情况,结合恢复12d时葡萄叶片的LSI值,将设施葡萄寡照灾害分为无灾0级(L1寡照1d,L2寡照1~3d),轻度灾害Ⅰ级(L1寡照2~3d,L2寡照4~7d),中度灾害Ⅱ级(L1寡照4~7d,L2寡照8~9d),重度灾害Ⅲ级(L1寡照7d以上,L2寡照9d以上)4个等级。  相似文献   

2.
选取黄瓜品种‘德瑞特L108’(Cucumis sativus L.cv.Derit L108)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利用遮阳网设计不同寡照(PAR200μmol·m~(-2)·s~(-1))持续日数(1、3、5、7、9d)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的恢复试验,观测黄瓜植株的生长指标以及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持续寡照使黄瓜叶片SPAD(相对叶绿素)值增加,净光合速率下降,持续寡照日数越长,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越小,光合恢复能力越差。(2)寡照7d以上对黄瓜植株的形态指标影响显著,株高、茎粗及单株叶面积均低于CK,且经过9d正常光照恢复后,以上指标均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且持续寡照使黄瓜果实产量和商品性均下降。(3)寡照胁迫下黄瓜叶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小,MDA(丙二醛)含量持续增加,持续寡照日数越长,黄瓜叶片受膜脂过氧化损伤越严重,持续寡照7d以上,黄瓜叶片代谢功能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黄瓜品种‘津优101’(Jinyou101)为试材,于2020−2021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利用人工气候箱开展低温寡照双因素环境控制试验。昼/夜温设置13℃/3℃、16℃/6℃、19℃/9℃、22℃/12℃共4个水平,光合有效辐射(PAR)设置200和400μmol·m−2·s−1两个水平,各处理均分别持续3、6、9、12d,以28℃/18℃和800μmol·m−2·s−1的光温设置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幼苗期黄瓜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以探究低温寡照条件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减弱的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黄瓜叶片的各叶绿体色素含量均随温度和PAR降低而降低,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2)不同处理下叶片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随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光补偿点(LCP)随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低温寡照胁迫程度越深、胁迫时间越长,黄瓜叶片光合作用越弱。(3)随着胁迫程度加深和时间延长,黄瓜叶片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的JIP相逐渐下降;能量分配比率参数(φPo、ψEo和φEo)均逐渐减小;单位活性反应中心所吸收(ABS/RC)和捕获(TRo/RC)的光能逐渐增加,但用于电子传递的光能(ETo/RC)仍逐渐减少。本研究证实,低温寡照处理使黄瓜叶片气孔导度下降,气体交换受阻;天线色素含量降低,叶片吸收和捕获的光能减少;PSII性能降低,用于光化学反应的能量减少,因而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4.
弱光烟草幼苗低温后不同光强下叶片的光能利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我国北方烟草移栽期温度和光强等限制因素对烟草光合作用的影响,本试验通过模拟我国北方早春烟草移栽期的光温条件,分别设置低温+弱光(8±2℃,200μmol·m~(-2)·s~(-1))和低温+强光(8±2℃,1 000μmol·m~(-2)·s~(-1))处理,以常温弱光(25℃,200μmol·m~(-2)·s~(-1))为对照(CK),研究了烟草叶片在低温胁迫后不同光强下的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响应特点。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组烟草叶片的光合碳同化能力显著下降,表现为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和光能利用生态幅降低以及光饱合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降低,其中,低温+强光处理对烟草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低温+弱光处理;烟草叶片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显著下降,但烟草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均维持在0.8以上。低温+弱光下烟草叶片主要通过将光能分配到依赖于类囊体膜两侧质子梯度的叶黄素循环(ФNPQ增加)以保护PSⅡ免受过剩光能的破坏,但低温+强光下烟草叶片的ФNPQ虽显著大于CK,但较低温+弱光处理却显著降低,此时,烟草叶片主要将过剩光能以荧光和热能的形式进行耗散(Фf,D增加)。综上所述,低温后强光是导致烟草叶片光合能力受到抑制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该研究结果为烤烟移栽期的合理调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低温寡照气象灾害严重制约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拟从番茄根系有机酸代谢和养分吸收的角度,探究低温寡照影响番茄生长的潜在机制。通过人工控制试验,设置不同低温(最高温/最低温:12℃/2℃、14℃/4℃、16℃/6℃、18℃/8℃)和弱光(200、400μmol·m-2·s-1)的交互处理,研究低温寡照处理2、4、6、8、10d后苗期番茄根系活力、氮磷钾含量、植株干重以及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寡照显著抑制番茄根系活力和氮、磷、钾吸收,抑制根、茎叶干重增加,温度越低抑制作用越强;最低温(12℃/2℃)和最弱光(200μmol·m-2·s-1)处理下,番茄根系活力仅为对照的7.70%~22.1%,根系氮、磷、钾的净吸收量分别为对照的3.75%~18.1%、1.28%~27.1%和19.1%~35.5%,根系、茎叶干重分别为对照的23.4%~55.9%和42.6%~66.5%。低温寡照胁迫下番茄根系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总量显著降低,土壤pH值升高,其中草酸的分泌量最大,下降幅度最明显。表明低温寡照对番茄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根系活力下降,草酸分泌减少和养分吸收降低有关,推测在低温寡照胁迫初期施加适量草酸或氮、磷、钾复合肥料或许可提高番茄的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瓜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冬春季受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保护设施内弱光问题严重,对设施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试验通过搭建遮阳网设施,模拟冬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室内的弱光、寡照,形成光照强度约50μmol·m~(-2)·s~(-1)的弱光环境,采用LED灯补光,设置125、200、275、350μmol·m~(-2)·s~(-1)四个光强度在黄瓜结果期进行补光处理,研究补光强度对设施寡照下黄瓜植株生长、光合、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光对设施寡照下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茎粗、植株干重、根系活力等有显著提高;补光能显著增加黄瓜产量、改善品质,补光后黄瓜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提高,有机酸含量有所降低,且补光越强果实品质越佳。与CK相比,350μmol·m~(-2)·s~(-1)补光处理产量提高165.27%,效益较好,果实品质有显著改善,为本试验条件下最适的补光强度。  相似文献   

7.
以‘凯撒’(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番茄为试材,于2022年3-8月利用人工气候室在开花坐果期进行高温氮素控制实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开花坐果期遭遇短时高温后番茄的坐果特性、幼果内源激素含量、果实外观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分析得到每个温度处理下能够有效缓解高温热害、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的最适施氮量,以期为明确高温环境下番茄的氮素调控提供依据。试验设置5个施氮水平,即N0(0.00g·株-1)、N1(3.55g·株-1)、N2(5.32g·株-1)、N3(7.09g·株-1)和N4(8.87g·株-1),3个温度处理,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分别为T1(28℃/18℃)、T2(35℃/25℃)和T3(40℃/30℃),温度与氮素两个因素组合共15个处理,相对湿度设置为50%~80%,每日6:00-18:00光照强度为1000μmol·m-2·s-1,其余时间光照强度为0μmol·m-2·...  相似文献   

8.
以无核白葡萄为试材,测定了其在不同季节(6—9月)、不同胞间CO_2浓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根据贝叶斯方法,结合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对光合生化模型参数进行估算,以期获得不同季节的模型参数值,并与最小二乘法所得结果对比,探讨贝叶斯方法在解决高维度复杂模型参数估计问题中的可行性和葡萄光合作用关键参数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大羧化速率(V_(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性,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8月达最高,分别为54.30μmol·m~(-2)·s~(-1)、88.45μmol·m~(-2)·s~(-1)和6.56μmol·m~(-2)·s~(-1);9月最小,分别为34.66μmol·m~(-2)·s~(-1)、58.86μmol·m~(-2)·s~(-1)和4.38μmol·m~(-2)·s~(-1)。叶肉导度(g_m)在各个月份波动不大,6—9月分别为5.16μmol·m~(-2)·s~(-1)·Pa~(-1)、5.29μmol·m~(-2)·s~(-1)·Pa~(-1)、5.39μmol·m~(-2)·s~(-1)·Pa~(-1)和5.41μmol·m~(-2)·s~(-1)·Pa~(-1)。与传统的最小二乘法相比,贝叶斯方法估算的V_(cmax)值偏小,J_(max)、TPU和g_m无明显差异。同时贝叶斯方法估计出的模型参数是在考虑参数先验信息的基础上获得的,生化意义更加显著。试验表明,光合作用生化模型(FvCB模型)在应用于光合作用模拟时,应充分考虑其参数的季节变化性;结合蒙特卡罗马尔科夫链算法的贝叶斯参数估计能更有效解决FvCB模型中参数估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持续低温弱光及之后光强对辣椒幼苗光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模拟日光温室低温弱光逆境,以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为试材,以叶绿素a荧光为探针,研究了持续低温弱光和低温弱光后不同光强对辣椒幼苗光抑制的影响,以期为日光温室辣椒栽培中持续低温弱光天气转晴后的光强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5℃/5℃(昼/夜),100μmol-m-2·s-1光照条件下处理1~7d,耐性强的佳木斯辣椒未发生光抑制,而耐性差的陇椒6号处理3~7d时发生了光抑制.经低温弱光胁迫0~7d的辣椒叶片在300~1200μmol·m-2·s1光下连续照射4h,均使其Fv/Fm降低.经低温弱光胁迫1、3d,300、600μmol·m-2·s-1光照射4h,陇椒6号叶片的Fv/Fm在弱光条件下可以恢复,800、1200μmol·m-2·s-1光照射则不能恢复,光合机构发生了不可逆破坏.低温弱光胁迫5d以上,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4h,陇椒6号叶片的Fv/Fm均不能恢复.经低温弱光胁迫1~5d,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4h,佳木斯辣椒叶片的Fv/Fm在弱光条件下均可以恢复;胁迫达7d,则300~1200μmol·m-2·s-1光照射后,其Fv/Fm不能恢复.低温弱光使辣椒幼苗对光抑制的敏感性增强,低温弱光后强光对耐低温弱光性差的品种引起的光抑制程度较耐低温弱光性强的品种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品种甘青2号受到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其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室内接种燕麦镰孢菌的方法,测定病原菌侵染后青稞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等结构,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规律。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青稞叶片颜色均一,且呈深绿色;而发病的青稞叶片叶脉绿色褪去,呈黄绿或黄白交替症状,透光率增强。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均受到严重破坏和断裂,叶肉细胞皱缩变形。发病抗感青稞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03、0.85 mg·g-1,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分别为53.23、56.20 Ws·cm~(-1),较未发病均有所降低。燕麦镰孢菌侵染后,NQK-01-03和甘青2号的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8.30和4.62μmol·m~(-2)s~(-1),气孔导度(Gs)分别为0.13和0.07 mol·m~(-2)s~(-1),蒸腾速率(Tr)分别为6.71和3.74 m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升高,分别为312.57和310.32μmol·mol-1;NQK-01-03和甘青2号的光饱和点分别为925.86和831.86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7.73和14.81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分别为-3.74和-5.02μmol·m~(-2)s~(-1),上述3个指标均有所降低,而光补偿点升高,分别为31.80和41.23μmol·m~(-2)s~(-1);CO2饱和点降低,分别为825.80和799.36μmol·m~(-2)s~(-1),而CO2补偿点升高,分别为76.49和81.13μmol·m~(-2)s~(-1)。青稞植株叶片水分、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有所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升高。本研究为阐明青稞茎基腐病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光合特性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自然光照下,对2个半矮蔓和2个矮蔓西葫芦品种的光合速率与光合参数的变化及光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葫芦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皆呈单峰曲线,水分利用率(WUE)变化呈双峰曲线,其中半矮蔓品种不同生育期的Pn、午后Tr及WUE都高于矮蔓品种。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的光合速率的差异可以用光合叶位差(PDLP)和光合时间差(PDDT)来表示,半矮蔓品种的PDLP和PDDT显著低于矮蔓品种(苗期除外),表明半矮蔓品种耐强光,植株碳同化能力强于矮蔓品种;结瓜期半矮蔓品种午后强光下叶温低于矮蔓品种,是其Pn较高的原因之一。半矮蔓品种C3的光饱和点为1265.0μmol·m-2·s-1,补偿点为30.4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31.4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24mol·mol-1,矮蔓品种D4的光饱和点为1162.5μmol·m-2·s-1,补偿点为44.8μmol·m-2·s-1,最大光合速率为25.6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AQY)0.0457mol·mol-1。与矮蔓品种相比,半矮蔓品种冠层耐强光和弱光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对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粒径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绿洲农田土壤CO2排放及Q10的影响,以新疆典型绿洲农田土壤灰漠土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土柱培养的方法,研究添加>5、1~5、0.25~1和<0.25mm共4种粒径棉花秸秆生物炭和葡萄藤生物炭对农田土壤CO2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周期内(0~85d),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前10d土壤呼吸增速较高;添加生物炭的土壤呼吸速率(1.27μmol·m-2·s-1)高于不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处理(1.01μmol·m-2·s-1),棉花秸秆生物炭处理土壤呼吸速率(1.43μmol·m-2·s-1)高于添加葡萄藤生物炭处理(1.08μmol·m-2·s-1)。培养期内土壤CO2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生物炭添加改变了土壤CO2潜在排放量、周转速率和半周转期。(2)添加棉花秸秆和葡萄藤两种生物炭处理与土壤CO2累积排放量(y)分别符合y=7.51x+88.53和y=2.68x+75.85的线性关系(x为生物炭粒径)。(3)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显著相关,棉花秸秆生物炭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的相关性高于葡萄藤生物炭处理,土壤温度敏感系数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加。综合土壤呼吸速率和温度敏感系数考虑,建议绿洲农田施用1~5mm中等粒径生物炭。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采用小区定位试验,对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的排放通量进行全生育期连续观测,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6个生物质炭输入水平处理下[0 t·hm~(-2)(CK)、10 t·hm~(-2)、20 t·hm~(-2)、30 t·hm~(-2)、40 t·hm~(-2)、50 t·hm~(-2)],旱作农田土壤在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H_4弱源、N_2O源和CO_2源。全生育期各处理CH_4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005 7 mg·m~(-2)·h~(-1)、0.0047 mg·m~(-2)·h~(-1)、0.003 6 mg·m~(-2)·h~(-1)、0.003 3 mg·m~(-2)·h~(-1)、0.002 7 mg·m~(-2)·h~(-1)和0.000 4 mg·m~(-2)·h~(-1),N_2O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230 5 mg·m~(-2)·h~(-1)、0.144 1 mg·m~(-2)·h~(-1)、0.135 3 mg·m~(-2)·h~(-1)、0.098 9 mg·m~(-2)·h~(-1)、0.125 0 mg·m~(-2)·h~(-1)和0.151 3mg·m~(-2)·h~(-1),CO_2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0.449 2μmol·m~(-2)·s~(-1)、0.447 0μmol·m~(-2)·s~(-1)、0.430 3μmol·m~(-2)·s~(-1)、0.391 4μmol·m~(-2)·s~(-1)、0.408 0μmol·m~(-2)·s~(-1)和0.416 4μmol·m~(-2)·s~(-1)。土壤CH_4排放通量随生物质炭输入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生物质炭输入量小于30 t·hm~(-2)时,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随其输入量增加而显著减小,但当其输入量超过30 t·hm~(-2)时,N_2O、CO_2排放通量则呈显著增大趋势。各处理在5~1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差异显著(P0.05),在5~1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受生物质炭影响明显;且CK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波动最大,生物质炭输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水热变化幅度;N_2O、CO_2排放通量与10~15 cm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与20~2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CH_4平均排放通量与5~10 cm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与其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N_2O平均排放通量与15~20 cm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CH_4、N_2O、CO_2平均排放通量与0~5 cm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生物质炭的输入能够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且会因其输入量的不同而异,因此适量应用生物质炭有利于旱作农田生育期内增汇减排。  相似文献   

14.
模拟增温增雨对克氏针茅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于2011年7-9月和2012年5-9月两个植物生长季在以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为主要建群种的典型草原进行模拟增温和增雨的控制试验,以探讨增温和增雨及其交互作用对内蒙古克氏针茅(S.krylovii)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日内变化和逐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趋势,全天15:00达到最高值(2.26μmol·m-2·s-1),生长季8月初达到最高值(5.51μmol·m-2·s-1)。9:00-11:00土壤呼吸速率能较好代表全天24h均值。(2)与对照相比,增温1.91℃使土壤呼吸速率降低19.0%,且白天降幅大于夜间。增雨20%使土壤呼吸速率较对照增加18.6%。而增温增雨(气温增加1.64℃,降雨量增加20%)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较对照增加13.0%。(3)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约79%的土壤呼吸速率是由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决定的,其中以土壤含水量为主(R2=0.797,P〈0.001)。气温升高使土壤含水量降低,间接导致土壤呼吸速率下降。研究结果可为典型草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莲雾苗低温危害等级划分标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低温对莲雾苗的影响,采用盆栽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对1a生莲雾嫁接苗(黑珍珠)进行低温处理,日最低温度(Tmin)分别设定为2.0、1.0、0.0、?1.0、?2.0℃,气温日较差分别设为15℃和6℃,按照固定程序设置日内温度变化过程,每个处理持续1~3d。处理结束当日分别对莲雾苗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观测,常温下放置10d后再观测其恢复状况,依此对造成莲雾苗叶片和枝条受害的界限低温进行分析,初步构建莲雾苗冷害指标等级。利用地理移置试验观察莲雾苗形态的变化,以对人工控制试验建立的指标进行检验和订正,得到莲雾苗低温危害等级指标。结果表明,地理移置试验结果与人工控制试验结果相一致。莲雾苗的冷害指标等级分别为:(1)Tmin≤?2℃致死,(2)?2℃<Tmin≤?1℃严重受冻,(3)?1℃<Tmin≤2℃中度受冻,(4)2℃<Tmin≤5℃轻度受冻,若Tmin在2~5℃间持续3d以上,且持续时间越长,温度越低,莲雾苗的部分叶片会因低温而干枯脱落,并影响后期生长;(5)Tmin>5℃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田间原位开顶式熏气装置(Open-Top Chambers,OTCs),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臭氧(O3)处理下(自然大气处理,AA;箱内大气处理,NF;箱内低浓度O3处理,NF+30nL·L-1;箱内中等浓度O3处理,NF+60nL·L-1;箱内高浓度O3处理,NF+90nL·L-1)我国珠三角地区水稻产量损失与累积气孔O3通量(AFstX)和累积O3浓度(AOT40和SUM06)的关系,同时利用边界线拟合法,分析了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水稻剑叶气孔导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稻气孔运动的光饱和点和最适温度分别约为500μmol·m-2·s-1和33.1℃,水汽压差、物候期和O3暴露剂量的气孔限制临界值分别约为1.3kPa、500℃·d和5μL·L-1·h,高于此临界值时,气孔导度会明显下降。利用Jarvis气孔导度模型对水稻剑叶气孔导度和气孔O3吸收通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Jarvis模型解释了水稻实测气孔导度61%的变异性。O3吸收速率临界值(X)为2nmol·m-2·s-1时,累积气孔O3吸收量(AFst2)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最高(R2=0.63),明显高于O3浓度指标(AOT40和SUM06)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R2值分别为0.49和0.51),表明基于气孔通量的O3风险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为32/22、35/25、38/28、41/31共4个温度处理水平,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50%±5%、70%±5%、90%±5%,处理天数为3、6、9、12d,并以28/18、50%±5%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番茄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2~41℃高温处理下,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在日最高气温35℃时最高,分别为0.109μmol·m-2·s-1、0.21μmol·m-2·s-1;叶水势ψw、根系活力Rv、根冠比R/S、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均随胁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日温41℃时较CK降低163.76%、66.63%、28.59%、73.90%和65.11%。高温条件下提高湿度至70%后,ψw、Gs、Pn、Tr和WUE分别较50%处理均有显著提高,且可以在28d内基本恢复至CK水平,在恢复期内根系恢复良好且保持较高WUE;但湿度提高至90%后,Gs和ψw有所上升,而Pn、Rv、R/S、WUE未能显著提高,且在恢复期内WUE较低。故在35℃及以上的高温环境中,提高空气湿度至70%可有效降低高温对番茄的危害,也有利于番茄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氮肥施用对玉米根际呼吸和土壤基础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于2010年进行田间试验,该试验设4个处理:裸地不施氮肥(CK)、裸地施氮肥(CK-N)、种植玉米不施加氮肥(M)、种植玉米施加氮肥(M-N),观测玉米田土壤呼吸各组分的日变化规律,同时观测土壤温度、气温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不种植玉米处理(CK和CK-N)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基础呼吸)为0.57~1.23μmol·m-2·s-1,施加氮肥对土壤基础呼吸没有显著影响;种植玉米条件下,施氮处理(M-N)的季节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3.14μmol·m-2·s-1,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M),增幅达31.9%。CK和CK-N处理的土壤基础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分别为1.20、1.25,而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玉米根际呼吸的Q10值则分别为1.27、1.49。施加氮肥导致玉米根际呼吸温度敏感性明显增强(Q10值增大),而土壤基础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则无明显变化,两种效应的叠加使得种植玉米土壤的总呼吸速率温度敏感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