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季晚稻机插秧硬地育秧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小苗育秧、机械插秧可替代人工插秧,从而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笔者通过试验和实践,探索出利用空闲的水泥场地等硬地资源育秧来代替传统田间育秧的方法,与传统的田间育秧技术相比,硬地育秧技术可节省育秧田、人力、物资和水资源,从而降低育秧成本,推进了水稻生产向省力简化、降本增效、优质高产的方向发展。笔者详细阐述了水稻机插秧水泥场地育秧技术和操作步骤,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曾光春  李德笙  钟贵祥 《农技服务》2014,(5):180-180,179
<正>水稻是德阳市旌阳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亩产达580kg。到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不利于水稻的规模化种植。大力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插秧技术,可极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有利于培育新型水稻生产主体。旌阳区从2003年试验、示范与推广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及插秧技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技术体系。到2014年,全区机插秧面积达  相似文献   

3.
<正>建三江垦区地处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坐标为东经132°31′26″~134°22′26″,北纬46°49′47″~48°12′58″,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占黑龙江垦区面积的22%,是重要的产粮基地。建三江垦区的气候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500~600mm,无霜期为120~135d,全年日照总时数2300~2600h,能够很好地满足水稻生长需求,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2014年建三江垦区的水稻种植面  相似文献   

4.
水稻集中育秧是扩大双季稻生产面积和推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举措.2012年开始,监利县大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平台建设,加快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截至2015年监利县建设发展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50家,水稻集中育秧机插面积达到6.7万公顷,双季稻面积达到8.1万公顷,平均产量9552.2 Kg/hm2、较人工栽插稻田每亩增产12 Kg,每亩节本增收150元,取得了良好的社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工厂化机质秧盘育秧机械插秧和泥浆秧盘育秧机械插秧两种方式分别比传统的小水秧手工插秧方式增产11.27%和4.3%,增收12.73%和7.16%。说明水稻工厂化机质秧盘育秧机械插秧、泥浆秧盘育秧机械插秧是适宜在生产上推广的水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水稻历来以育秧移栽为主,目前水稻育秧人工移栽仍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体方式。但人工移栽水稻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效率和文明程度低,难以保持适时作业,因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低,已成为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机械插秧取代传统的人工劳作是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水稻历来以育秧移栽为主,目前水稻育秧人工移栽仍是我国水稻种植的主体方式。但人工移栽水稻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生产效率和文明程度低,难以保持适时作业,因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低,已成为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机械插秧取代传统的人工劳作是我国水稻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水稻生产用工矛盾十分突出,机插秧是用插秧机高效插秧代替原始手插的高产栽培技术,解除了繁重的人工插秧。文章就将介绍水稻机插秧育秧以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希望读者能从文章中获取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正>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使用插秧机把适龄秧苗按农艺要求和规范,移插到大田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栽插效率高,插秧质量好,用机械代替了人工,减轻了劳动强度。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进一步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一、水稻育秧机械化技术(一)子盘育秧机械化技术1、床土配制。要求土质疏松,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床土颗粒直径不宜太大,不得有石块等杂物,p H值应在5.5~  相似文献   

10.
水稻大棚育苗技术是实现早育壮秧,早插秧,战胜低温冷害,夺取高产的一项先进实用技术,水稻大棚育苗是培育机插秧苗、实现机械化插秧的必备设施,是水稻高产栽培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尚志市水稻总面积62.6万亩,自1996年开始推广大棚育苗,2008年在国家惠农政策(建水稻育秧大棚享受补贴)激励下,大棚育秧面积迅速增加,目前占水稻总面积的65%,即大棚育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应用面积达40万亩之多,为尚志市水稻生产在提质增效方面奠定了基础。现将水稻大棚育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插秧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其方法的选择对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比人工插秧增产5%-10%。本文总结了机插水稻大田软盘泥浆育秧与大田管理技术,对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加以指导。现将其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机插育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第二大国,我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程度相对薄弱,高效的稻作生产模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实现水稻机械化,解决好工厂化育苗、机插秧问题是关键。文中综合了前人对水稻机插秧育秧的研究,结合近几年水稻机插秧生产实践,讨论了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统筹协调,按需育苗;科学管控,精量播种;合理配比,科学施肥;种水稻机插秧育秧实施方案。以期为水稻机插秧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我市水稻的种植方式有移栽和直播两种,移栽主要是手工插秧;直播是以人工撒播为主,主要在红旗镇、大致坡等乡镇。主要介绍了当地水稻种植中所应用的抛秧技术,机械摆栽,机械直播,机械点播,机械插秧等栽插技术,可有效减轻劳动输出,提供生产效率。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机械直播技术与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并建立工厂化育秧,实现育秧商品化,为水稻的高淳稳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水稻机插秧育秧基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质育秧是水稻机插秧的关键技术,育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稻机插秧的质量和产量。为了给水稻机插秧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水稻机插秧基质育秧的现状、优点、类型;归纳了市场上常见基质的配方,对基质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生物性状等进行阐述;也指出了基质育秧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今后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江门市在新会、台山开展水稻塑盘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面积约600亩,均取得了成功。据调查,机械插秧的亩产比人工插抛秧增产约15%。实践证明,机插水稻大田软盘育秧技术具有省工节本、操作简便的特点,是确保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双膜育秧有省地、省种、省水、省肥、苗壮等优点;而机械插秧具备速度快、效率高、劳动强度轻的优势;先进的栽培技术则是生产农艺性状优良农产品的保证.三者有机集成,可确保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实现.2002年响水县示范应用麦茬稻双膜育秧机械插秧集成栽培新技术,平均产量625 kg/亩,比手插秧增产31 kg/亩,每亩节约成本48元.该技术已成为江苏农业重点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7.
<正>水稻产业是芜湖县传统优势农业产业,本县自2004年开始研究烂泥育秧并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截至2012年,累计推广水稻机插应用53.6万亩,水稻生产效率远高于周边地区。为进一步促进本县水稻产业发展,2013年本县在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下开始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工作,为发挥好标准化育秧工厂作用,进一步提高机插效率,结合本地生产实际研究制定了芜湖县水稻工厂化育秧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插秧技术近几年发展较快,2005年江苏省水稻机插秧近250万亩。全省各地均有示范应用,各地在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过程中,初步探索出以育秧、插秧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机插秧推广服务新机制.对水稻机插秧的迅速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高邮市进行了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服务公司的运行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了育秧难、栽秧难,水稻品种布局乱,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难,技术指导到位率低等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实用、可行、受农民欢迎的水稻生产服务运行新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开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机插塑盘旱育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解决水稻移栽过程中繁重体力劳动的一项技术,省工、节本、增产,而育秧成功与否是机插秧成功的关键,笔者在多年水稻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了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20.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段,距贵阳市155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5°36′~108°13′、北纬27°8′~29°12′,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86.95万亩(其中高产稳产田198.68万亩,中低产田388.27万亩)。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南部、北部、西北部气候条件各异。境内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多年平均年均温13℃~18℃,无霜期270~280天,热量资源丰富,年降雨量在1000~13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光、热、水匹配较佳。自然、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