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气象动态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3—1998年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用地面气象因子、500hPa高空环流因子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因子,选取相关系数较高且稳定性好的预测因子,然后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基础上,集成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动态预测模式。模式的起报时间分别为上年的11月下旬、当年的2月下旬和4月中旬。预测模式对1973—1998年的历史拟合和1999至2004年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1973-1998年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用地面气象因子、500hPa高空环流因子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因子,选取相关系数较高且稳定性好的预测因子,然后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基础上,集成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动态预测模式.模式的起报时间分别为上年的11月下旬、当年的2月下旬和4月中旬.预测模式对1973-1998年的历史拟合和1999至2004年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病菌的越冬、生长、发育阶段与冬季和早春气候关系密切。根据病菌越冬、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气象因子和菌量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级别与1月份降水量、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3月上中旬雨日数、3月中旬降水量、1月份和2月份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该模型预测吻合度达91.49%以上。  相似文献   

4.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中短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阳县1996—2015年小麦赤霉病历史测报资料和气候条件资料为基本数据,以植保部门调查可知的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和气象部门可预报的未来10d及20d的降水量及雨日数为自变量,以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因变量,组建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筛选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中短期预测模型。并通过2016—2018年3年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中短期预测基本正确率均在85%以上,可以在当地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运用。  相似文献   

5.
以1991~2015年近25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最终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选取3月各旬平均温度、降水量、雨日数及3月底4月初稻桩带菌率为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级别中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与3月上旬降水量、3月中旬降水量、3月底至4月初稻桩枝带菌率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今后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监测预警窗口,同时该中期预测模型预测基本正确率达88.00%以上,模型预报效果较好,历史平均吻合度达71.32%,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及规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用3个具有较好指示性的气象预报因子,建立了贴近度合成运算模型,并结合富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实际发生情况,设定贴近度预测规则。实践表明,该技术不仅回测拟合率高,而且取得了连续2年的试报成功。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台县1973—2018年测报历史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子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与3月中旬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x1)、上一年10月20日至12月10日总雨量(x2)有显著相关。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逐步回归方程为y=7.648 0-0.051 2x1+0.127 7x2。回归方程可为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索肥力水平和品种对赤霉病的发生影响情况,采用了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在相同肥力条件下和相同品种在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的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院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在相同肥水条件下,赤霉病发生差异较大。相同品种在同一肥水条件下,随着施肥水平上升,赤霉病发生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赤霉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各省是常年流行的病害,以往在我省很少发生。1985年全省赤霉病大发生,始引起有关方面的注视,并开展了多方面的试验研究。作者在四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此病在河南省的发生和流行有其地区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症状赤霉病的名称系由其病症而来,说明病部很容易产生出红色霉层。但在我省北、中部的病田里很少见到典型的赤霉症状,常见的是穗部表现青枯,很快失水转为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禾谷镰刀菌侵染拟南芥,结果表明,在拟南芥开花初期,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能够引起花组织和角果产生病变,菌丝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植株中,最终引起植株坏死。用组织染色及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证实接种菌已侵入植物组织。说明拟南芥可用来进行禾谷镰刀菌侵染过程的相关分析,也可为筛选抗赤霉病的基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禾谷镰刀菌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国内外禾谷镰刀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毁灭性作物病害之一。禾谷镰刀菌产生碱性蛋白酶与侵染麦粒有关,纯化碱性蛋白酶对研究真菌降解谷物蛋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培养基及发酵条件对禾谷镰刀菌菌株F15产碱性蛋白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优化的禾谷镰刀菌产碱性蛋白酶的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含葡萄糖3.000%、蛋白胨2.000%、麸皮2.500%、KH2PO40.100%、KC l 0.200%、ZnSO40.001%、CaC l20.001%;培养条件为:初始pH9、接种量8%、种龄60 h,在120 r/m in下28℃振荡培养84 h,碱性蛋白酶活力达534.2 U/m l。  相似文献   

14.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禾谷镰刀菌是小麦和大麦生产上一类重大的病原真菌。禾谷镰刀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禾谷镰刀菌功能基因的发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信息。简述了禾谷镰刀菌在基因组学,包括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抗药性,对2014年分离获得的350株禾谷镰刀菌进行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未出现对多菌灵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多菌灵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仍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咪鲜胺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多菌灵,以咪鲜胺与多菌灵按1∶7比例复配后的防治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将宁夏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单饱分离的纯培养菌系10个有效菌株,分别接种在12个小麦品种和宁夏主栽小麦品种永良4号上,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系间存在较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对于不同品种其致病力不同,菌系和小麦品种间均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将宁夏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的70个单孢纯培养菌株接种在宁夏主栽品种永良4号上,结果显示中致病力菌株占41.4%,弱致病力菌株占40%,强致病力菌株占18.6%。  相似文献   

17.
对玉米茎基腐病菌有拮抗活性木霉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剑锋  杨蕊  赵荣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19-2420,2426
[目的]筛选出对玉米茎基腐病菌具有较强生物防治活性的木霉菌株。[方法]采用对峙培养法,通过抗生能力测定筛选出了对玉米茎基腐病菌有拮抗活性的木霉菌株。[结果]木霉菌株A1JY-1、A1JY-2和A1JY-3的生长速度比玉米茎基腐病菌高。A1JY-1、A1JY-2与玉米茎基腐病菌接触后玉米茎基腐病菌生长被抑制;A1JY-3与玉米茎基腐病菌接触后相互抑制,2个菌落半径均减小。A1JY-4对玉米茎基腐病菌无抑制作用。A1JY-1和A1JY-2的抑菌率高于50.0%,A1JY-3和A1JY-4的抑菌率低于50.0%。A1JY-4、A1JY-3、A1JY-2、A1JY-1的抑菌率分别为11.0%、41.0%、52.7%和54.0%,A1JY-1对玉米茎基腐的抑制率最高。A1JY-1对病菌的抑制能力比A1JY-2强。A1JY-1抗菌素原液的抑菌程度随抗菌素原液在平板中体积分数的增高而增强。经鉴定,A1JY-1为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Rifai)。[结论]A1JY-1可以作为玉米茎基腐病菌的生防菌予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Hum graminearum)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菌对氟啶胺最为敏感,EC50为0.062 0 mg/L;其次是噻菌灵、烯唑醇、苯醚甲环,EC50分别为0.411 0、0.842 4、1.453 4 mg/L;嘧菌环胺、嘧霉胺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分别为78.312 8、211.774 1mg/L.  相似文献   

19.
袁婷露  曹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15-5917
回顾了对禾谷镰刀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总结了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各组织器官的研究进展以及禾谷镰刀菌致病基因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来自不同小麦栽培区的38个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了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具有3条标墀性酯酶带,根据其变化特点,供试菌株的酯酶同功酶谱可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类型1为主体型,占总测菌株数的76.3%;其它类型为少数型,分别占总测菌株数的10.5%,2.6%,5.2%;类型5为新出现的谱型,禾谷镰刀菌具有2条标志性酸性磷酸酯酶酶带,以其出现与否划分为供试禾谷镰刀菌菌株为2种酶谱类型,分别占供试菌株总数的36.8%与6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