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制种稻粒黑粉病接种体芽殖附生阶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是一种田土积累、种子传带、花期侵染的严重病害。其初次侵染源是病菌的冬孢子。  相似文献   

2.
接种体和接种部位对南瓜疫病接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致的南瓜疫病是南瓜生产上危害极大的病害。据调查,在黑龙江省南瓜疫病所致损失一般在10%~30%,流行年份达100%。由于病菌土壤传播,接种和调查方法不易掌握,因而对其流行及防治研究均比较困难。为南瓜疫病预测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作者通过室内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接种效果,找出用于南瓜疫病流行及防治研究的合适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子囊壳形成的温度范围为5—35℃,子囊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3—33℃。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为25—28℃。基物湿润是子囊壳形成和发育的基本条件。基物处于干燥状态,如空气湿度达到饱和,仍可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但时间延迟,如空气湿度在95%以下,则不能形成子囊壳。基物保持湿润,即使空气湿度低至55%,仍能形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散射光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特别在培养的初期阶段更为重要。如培养初期处于黑暗下,即使以后给予光照,子囊壳的形成时间被推迟,且数量少。面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不受光照的影响,在黑暗下亦可形成。子囊壳的发育和子囊孢子形成可以间歇式进行。水滴的存在有利于子囊孢子从子囊壳中释放。在饱和湿度和95%以上湿度时,子囊孢子虽能释放,但时间延缓。空气湿度低至95%以下,子囊孢子则不能释放。温度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似乎较小,在3℃下也可释放,只是温度很低时释放时间有延缓趋势,特别是和低的水湿配合时更为明显。子囊孢子释放不受光的影响。孢子的释放由于受水湿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变化。表现为夜晚多于白天,雨天多于晴天。在一日中,一般以22时至次日8时前子囊孢子释放最多。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以25—30℃为最适,经4—8小时萌发率可达90%以上。子囊孢子在无水滴的情况下也可萌发,但空气湿度低至81%以下,则不能萌发。子囊孢子萌发不需要光照和补充营养,萌发后,在玻片上可形成很多菌丝,并很快形成单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寿命较长,在室内条件下,约可存活25天以上,在室外麦穗上可存活6天以上。  相似文献   

4.
5.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菌核病防治适期,一般以7月20-25日为宜。7月25日前子囊盘数量和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极相关,而且子囊盘数量作为产量损失估计和防治指标确定更为科学准确,其回归模型为Y=-4.5499+2.311X(r=0.8442),防治指标为3-4个子囊盘/9.75m^2。  相似文献   

6.
苏云金杆菌对小菜蛾卵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室内25℃下以浸渍法测定苏云金杆菌(Bt)对小菜蛾卵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Bt对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但可导致初孵幼虫死亡。用大田常用浓度处理小菜蛾卵,初孵幼虫死亡率比对照提高约20%~40%。不同卵龄、Bt浓度、处理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初孵幼虫死亡率随Bt制剂浓度增高而上升,随处理时卵龄增加而下降,而与卵在Bt中浸渍时间长短无关  相似文献   

7.
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玉米粗缩病256个病株样本分析,依据株粒重损失,采取偏等差分级法,制订了严重度5级分级标准,经株粒数、株粒重、株高、雌穗长等项数量指标验证,符合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实际应用时,依据株粒数结合株高进行严重度分级,既不失真,又简便易行。运用苗期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关系(Y=-1.6159+1.0306X),进行发生程度和产量损失预测,对于指导大田防治更有实际的意义。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粗缩病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
9.
研究表明,粉锈宁拌种,适期播种和翻耕灭茬是控制阿坝州越夏区秋季小麦条锈菌源的有效措施。拌种处理早播冬麦约占播种面积的20—30%,便可压低整个越夏区秋苗菌源数量,控制翌年条锈病流行。粉锈宁拌种防治秋苗条锈病效果达99%,推迟暴发期5—7天,最终控制效果为68%,比不拌种对照区增产10.9%,亩增小麦24公斤,经济效益为1∶11。同时拌种还可兼治小麦白秆病、黑穗病和白粉病等当地重要病害。适期播种可显著减少秋苗发病。翻耕两次可有效地消灭自生麦苗及其菌源。文中对通过压低越夏区秋季菌源,保护冬麦区秋苗作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和幼苗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品种抗病遗传用0.3%菌土复盖种子接种,穴播2粒,50穴、不重复,每穴用菌土100克,上盖田土。自交系及其杂交后代(F_1)相邻播种,抽穗后调查发病率;发病率0~10%为抗病;10%以上为感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