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云南河口香蕉黄化束顶病研究/I.症状与发病规律/李夷波(云南省红河州农业学校,蒙自661100)王寿华李春敏等/植物病理学报—1995(25)-2云南省河口县及其近邻县市的香蕉产区发生香蕉黄化束顶病,危害严重,曾导致大面积毁园。六年的田间定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稻霜霉病(Sclerophthora macropora (Sacc) Thirum eta1.)又名黄化萎缩病,寄主范围广泛,能侵害禾本科作物和杂草43属以上.该病1890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发现,其后在日本、意大利、美国、印度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东北、台湾、江苏、广东、山东等省市相继报道此病发生.近几年来在杂交稻上有扩展蔓延的趋势.为摸清此病发生规律,我们特进行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3.
宁夏葡萄苗圃根结线虫病发病症状、为害程度及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葡萄苗圃根结线虫病,采用拔根百分法和直接解剖法调查宁夏永宁县玉泉营镇葡萄苗圃葡萄苗木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症状、为害程度,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其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5个葡萄品种的病害症状之间有一定差异。除抗砧3号外,其余14个葡萄品种均受根结线虫侵染,且不同葡萄品种受根结线虫为害的严重度差异明显,其中西拉、红芭拉蒂、爱神玫瑰、阳光玫瑰、马瑟兰、贝达和黑比诺上根结线虫病较严重,病情指数介于51.67~78.33之间,大青的病情指数最低,为21.67。不同葡萄品种的每根段雌成虫数量之间、每根段根结数量之间差异明显,其中葡萄品种贝达的每根段雌成虫数量和每根段根结数量最多,分别为12.47条和4.27个,葡萄品种黑比诺的每根段雌成虫数量和每根段根结数量较少,分别为3.60条和1.73个;每根段雌成虫数量随着每根段根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根据根结线虫2龄幼虫、雌成虫和会阴花纹的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定为害葡萄苗圃的根结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除抗砧3号外,其它14个葡萄品种均不同程度的感染了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且所有葡萄品种感染南方根结线虫的比例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大棚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年对本市大棚番茄根结线虫病发生为害情况的研究,总结了许昌市大棚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为有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春雨 《植物医生》2010,23(5):30-31
在海南省万宁市广藿香种植区,青枯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研究表明,增大田间含菌浓度时,发病不需要高温、多雨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郓城县梨树种植面积扩大,已成为农业支柱产业,但梨褐斑病发生严重,对梨树生产构成较大威胁。为提高梨树褐斑病的防治技术水平,促进梨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介绍梨褐斑病发病规律,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桑枝枯菌核病是近年来在江苏发现的一种新的桑树病害,该病主要危害春季一年生枝条上已萌发的桑芽及新梢,常造成桑芽枯萎和病芽上方的枝条干枯死亡。经鉴定,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a sclerotiorum(Libert)de Bary]。病原菌在桑芽或新梢的寄生部位能形成黑色菌核。菌核随采叶、伐条等田间操作而掉入土中越冬越夏,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害发生与桑树品种关系密切,育2号为易感病品种。桑园间作是造成病害交互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雷玉明 《植物保护》2002,28(3):36-38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表明 ,唐菖蒲腐烂病系由Alternaria tenuis, Penicillium gladioli,Trichothecium roseum ,Paecilomyces sp .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病害。唐菖蒲生长期主要受A .tenuis危害。田间湿度大 ,播种密度高 ,播种过早或过迟 ,土壤板结 ,地下害虫猖獗是造成球茎腐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田间调查和病原菌分离鉴定表明 ,唐菖蒲腐烂病系由Alternariatenuis,Penicilliumgladioli,Tri chotheciumroseum ,Paecilomycessp .复合侵染所致的一种病害。唐菖蒲生长期主要受A .tenuis危害。田间湿度大 ,播种密度高 ,播种过早或过迟 ,土壤板结 ,地下害虫猖獗是造成球茎腐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竹山县位于湖北西北部,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1-1.33万hm^2左右。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研,对发生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提高今后预测预报准确性,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水稻矮缩病的研究——Ⅰ.病史、病状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矮缩病(RDV)是七十年代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流行的一种病毒病,常与黄矮病(RYSV)并发,造成双季晚稻严重减产。其病状有白点型和扭缺型两类,前者叶片呈现断续虚线条状的白点,后者心叶或叶尖成螺旋状扭曲或叶缘现缺刻。本病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大斑黑尾叶蝉(N.nigropictus)和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染。黑尾叶蝉最短吸毒时间为5分钟,循回期平均12.4天(29.2℃)和17天(20.0℃)。带毒虫多数基本上连续传毒直至死亡。经卵传递虫率高达74.4~88.5%,经卵传毒若虫少数在孵化的当天,多数在孵化后的第6~8天开始传毒。各地虫子对病毒的亲和力不同。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所发生的小麦丛矮病证明是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所致,并由灰飞虱所传染,文中记述了在我国发生的历史及分布的情况。发病小麦在田间的症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植株正常,叶上有退绿或黄色线条,2、植棒正常或稍矮,叶脉间有严重退绿或变黄,根部发育稍差,3、植株中等矮化,有宽的退绿条纹,叶脉亦变色,分蘖增多,4、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异常增多,根系发育恶劣。轻症植株常发展成为重症株。重症植株不能越冬。有些轻症植株后期有隐症现象。根据病情轻重,在田间调查中划分0、Ⅰ、Ⅱ、Ⅲ四级,逐级称取千粒重,结果Ⅰ级病株的千粒重损失为52.6%,Ⅱ级为66.7%,Ⅲ级为93.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