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甜菜西方黄化病毒(BWYV)免疫的鼠系RBF╱Dn得到了两个可分泌BWYV专化抗体的杂种瘤克隆;用BWYV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共同免疫的另一鼠系(BALB╱C)得到了17个与BWYV和PLRV表现阳性的种瘤以及1个对两种病毒都有表位反应的杂种瘤。用挑选出的对BWYV或PLRV有专化表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酶联免疫的吸附测试(ELISA法),从而检测黄化病毒株系和分离物。甜菜轻性黄化病毒(BMYV)、芜菁黄化病毒(TuM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RPV株系等的分离物经检测与BWYV的血清关系很近;而茄黄化病毒(SYV)和其它4种来自马铃薯的分离物被鉴定为PLRV。本试验所有的单克隆抗体与健康植株样品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引起辣椒黄白花叶、内卷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6科34种植物,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3个月以上;病毒颗粒杆状,大小258×16nm;外壳蛋白分子量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的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3.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是2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病毒, 对多种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造成严重影响。2021年-2022年, 在云南省丽江市烟草种植区不同烟区采集叶片黄化、皱缩以及无症状的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样品共计14份, 利用免疫金标速测卡和RT-PCR对其病原病毒进行检测。利用免疫金标速测卡检测结果显示, 在所检样品中有9份样品检测出TSWV, 检出率为64.28%, 有3份样品检测出TMV, 检出率为21.43%, 2种病毒复合侵染的检出率同样为21.43%;利用RT-PCR对复合侵染的3份样品进行分子检测, 结果显示, 在3份复合侵染青蒿样品中获得3条TSWV N基因序列、3条TMV cp基因序列和2条TMV RdRp部分序列。TSWV青蒿分离物与分离自云南的TSWV-2分离物相似性最高, 为99.6%;TMV青蒿分离物与分离自辽宁的TMV-Shenyang分离物和分离自云南的TMV-Yongren-1相似性最高, 均大于99.4%。这是首次发现TSWV和TMV 2种不同属病毒复合侵染青蒿。  相似文献   

4.
葡萄扇叶病毒的分离、鉴定、提纯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表现扇叶和叶肉褪绿斑驳症状的先锋、葡萄园皇后和北醇的杂交单株中分离到3个与国外扇叶病毒(GFV)DIL分离物相似的GFY-DIL类似物。它们在昆诺藜、苋色藜、千日红和菜豆上表现症状。提纯病毒颗粒为直径约30nm的球形颗粒。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均与扇叶病毒抗血清形成完全融合的沉淀线。免疫电镜下病毒颗粒受扇叶病毒抗血清的修饰。利用三种间接异种动物抗体双夹心法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S—ELISA)从感病的葡萄植株或组培苗叶片中检测了GF。间接异种动物抗休双夹心法能检测提纯GFV的最低浓度为1.6ng—8ng/ml。春季的芽和幼叶为合适的检测器官。  相似文献   

5.
 应用DAS-ELISA和RT-PCR方法从褪绿和银色斑驳的西瓜叶片中检测到病毒分离物(WSMoV-YN),感病样品能与WSMoV/GBNV复合抗血清(Agdia)呈阳性反应。获得WSMoV N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抗体能与WSMoV血清组成员CaCV和TZSV反应,但不能与INSV、TSWV、HCRV和GYSV反应。为明确引起该病害的病毒种类,采用Tospovirus通用引物对样品的总RNA进行RT-PCR扩增,获得长度为3 554 nt的S RNA全序列,经Blastn比对分析与WSMoV中国台湾分离物同源性最高,为95.8%,其N和NSs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和97.6%。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西瓜银灰斑驳病毒云南分离物(WSMoV-YN)与其他WSMoV聚为一支。确定引起云南西瓜病害的病毒为WSMoV。  相似文献   

6.
从吉林省松原市田间表现黄化曲叶症状的番茄上分离到病毒分离物JLSY,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基因组全长2781 bp,共编码6个ORF。序列比对表明,JLSY基因组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安徽分离物(FN650807)相似性最高,为99.5%,而与其他双生病毒的序列相似性低于89%。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分离物属于TYLCV以色列株系(TYLCV-IL)。这是首次在我国吉林省检测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相似文献   

7.
北京引致大丽菊花叶症的三种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丽菊(Dahlia pinnata Cav.)花叶病已成为花卉生产出口的严重障碍。作者于1986-1987年在表现花叶的北京大丽菊上分离到两种形态大小不同的病毒分离物,电镜检测到一直径较大的球形病毒,分别定为BDM-1、BDM-2和BDM-3。经寄主反应、体外抗性、粒体形态、血清学等鉴定,病毒分离物BDM-1是黄瓜花叶病毒CMV;BDM-2是烟草花叶病毒TMV;BDM-3是大丽菊花叶病毒DaMV。从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衣壳蛋白氨基酸组份及沉降特性综合分析看,BDM-1可能是CMV的另一株系CMV-DP。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高效、灵敏和稳定的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RT-PCR检测体系,选取文献报道的和重新设计的共9套ToCV的RT-PCR引物,经过一系列测试和比较,筛选出了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的引物组合,并对反应条件、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应用优化的ToCV RT-PCR检测体系对从河南设施蔬菜生产区采集的疑似感病番茄样品进行检测,扩增产物测序后经BLAST比对发现,河南分离物的CP和HSP70基因序列与GenBank上注册的ToCV典型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均达94%以上,通过对ToCV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而进一步确定ToCV已在河南侵染设施番茄。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蝴蝶兰上检测到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电镜观察、DAS-ELISA以及RT-PCR检测,从症状表现黄化、环斑的云南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病样中分离得到的一个病毒分离物Tospo-Pha。该分离物粒子近球形、具包膜、直径约90nm,与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的西瓜银色斑驳病毒(Watermelon silver mosaic virus,WSMoV)/花生芽坏死病毒(Groundnut bud necrosis virus,GBNV)复合抗血清呈强阳性反应,分子检测发现该分离物SRNA5'末端序列与CaCV大岩桐分离物(CaCV-Gloxinia)同源性最高(91.0%),在系统进化树中与CaCV聚于同一分支。上述结果表明,从云南蝴蝶兰中分离到的Tospo-Pha属于Tospovirus病毒。  相似文献   

10.
新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检测及其DNA-A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在新疆喀什、吐鲁番和伊犁地区发现番茄、辣椒、茄子、曼陀罗、仙客来、一品红和红掌等7种植物表现矮化、叶片黄化、卷曲等疑似双生病毒的感病症状。检测结果表明:以上7种植物均能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侵染。本试验共获得8个TYLCV病毒分离物,分别为番茄分离物KSCTo4、KSCTo16、KZPTo18、KYCTo20,辣椒分离物KSCPe6、KSCPe7,茄子分离物KSCEg1,曼陀罗分离物KSCDa。8个分离物全部序列均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分离物在不同寄主上的序列差异较小,序列间相似性达99.0%~99.8%,与中国已报道的TYLCV分离物SH3、ZJ6、SD2A 7、HNSQ、HBBD的相似性达98.6%~99.5%。  相似文献   

11.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草地贪夜蛾优势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为研究对象,通过管测药膜法测定了农业农村部推荐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用药中的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四氯虫酰胺、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8种杀虫剂对夜蛾黑卵蜂的急性毒性,并评价了其安全性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对夜蛾黑卵蜂的毒力最大,LR50分别为4.39×10-4 mg a.i./cm2(4.00×10-4~4.77×10-4)、4.96×10-4 mg a.i./cm2(4.48×10-4~5.47×10-4)和9.81×10-4 mg a.i./cm2(9.06×10-4~1.07×10-3),对夜蛾黑卵蜂的安全性风险等级均为中等风险性。其余五种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虱螨脲、茚虫威对夜蛾黑卵蜂的安全性等级均为低风险性,可作为夜蛾黑卵蜂成虫自然种群高峰期和人工释放区的首选杀虫剂。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β-CD)与中性红(NR)在碱性缓冲溶液中形成包合物(β-CD-NR),使中性红的荧光强度F增大,而加入梨小食心虫性诱剂主要成分顺-8-十二碳烯醇乙酸酯(Z8-12:Ac)后,β-CD-NR的荧光发生猝灭,以此建立了测定Z8-12:Ac含量的新方法:在含有1.0 mL 1.0×10-3 mol/L中性红、5.0 mL 1.0×10-2 mol/L的β-CD、7.0 mL 0.2 mol/L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pH 7.4)的荧光体系中,加入Z8-12:Ac,以双蒸水定容至25.0 mL,超声反应20 min后,将其放置在4℃的环境下冷却,得待测液。在激发波长为460 nm、发射波长为580 nm的条件下测定待测液的荧光强度Fβ-CD-NR体系的荧光强度F0,计算荧光猝灭值ΔF(ΔFF0F)。比较分析不同浓度的Z8-12:Ac标准溶液与相应的荧光猝灭值ΔF的关系,结果表明:在Z8-12:Ac浓度为1.0×10-4~4.0×10-4 mol/L范围内,荧光猝灭值ΔF与Z8-12:Ac的浓度c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F=28.3 c—16.8,R2=0.9978。对2.0×10-4 mol/L的Z8-12:Ac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出方法检出限为1.25×10-5 mol/L(S/N=3),RSD为±1.5%,方法灵敏度和精密度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8.0%~103.0%,说明方法准确度良好。利用新方法测定了田间梨小诱芯中Z8-12:Ac随时间的残留量,统计了不同残留量对应的诱虫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成功测定不同天数下诱芯中Z8-12:Ac的残留量,掌握了诱芯中Z8-12:Ac的衰减趋势,而且与实际诱虫量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本方法可为确保田间虫情监测预报的精确性以及保持性诱芯的诱杀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簇矮病株或带毒昆虫的榨出液,注射于Nephotettix cincticeps体内,依其日后对稻苗的侵染力,测得水稻簇矮病毒(RBSV)的致死温度为60~70℃,稀释限点为10-4~10-5(病叶榨出液)或10-3~10-4(带毒虫榨出液),体外存活期为4~5天(在4℃下)或2~3天(在22℃下)。  相似文献   

16.
合肥地区发生的西瓜花叶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合肥市郊区的西瓜病叶上分离出一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的热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0-4~10-5,寄主体外存活期为20~23 d,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约750 nm×13 nm。参考已发表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 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RT-PCR扩增得到CP基因片段。将该CP片段克隆到pGEM-3Zf (+)中,测序结果表明,该CP基因全长840 nt,共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国内报道的ZYMV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0%~97.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8%~99.8%,证明该分离物为ZYMV。  相似文献   

17.
 从河北省赤豆实生苗上获得一个分离物,它系种传的,引起赤豆产生疱状花叶,易经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iva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钝化温度为55-60℃(十分钟)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为1-2天。寄主范围狭窄,系统侵染大豆(Glycine max)、绿豆(Phaselous aureus)、豇豆(Vigna sinensis cv.花豇豆)、棉豆(Phaseolus lunatus)、赤豆(P.angularis)等豆科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ensa)。病毒粒体线条形,略弯曲,755×13nm.A260/A280比值为1.224。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SDS-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它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ICMV)血清学关系十分密切。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赤豆花叶病毒河北省分离物为BICMV。河北省赤豆种子携带该病毒百分率为3-5%,它是田间主要毒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接合试验,将转座子Tn5从三个供体菌中引入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日本系统小种3菌株(JXOⅢ)的细胞内,接合频率分别为0.2×10-6,0.4×10-7和0.27×10-6。随机挑选的接合子总DNA与32P标记的含有Tn5的探针质粒(pJB4JI:Tn5)杂交,放射自显影显示出同源杂交带。在6000个JXOⅢ的Tn5诱变株中,发现13个菌株对8个供试水稻品种(早生爱国3号,IR26,IR20,IR8,cas209,南粳15,金南风和TN-1)都不致病,表现为不亲和反应。在含有酶解基质的平板上,比较了JXOⅢ和13个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胞外水解酶活性和多糖产量。结果发现所有突变体的蛋白酶活性和胞外多糖产量都增强;所有突变体的淀粉酶活性和大多数突变体的果胶酶活性都是从无到有;突变体纤维素酶活性基本不变;大多数突变体的酯酶活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