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重要柑桔病害——柑桔黑点病的病症、危害、发生生态、容易发生的条件和最近的综合防治方法,指出以降水量为指标或根据井上等的推理公式或小泉的MELANⅡ模似决定药剂防治适期,既可改变用药的盲目性,又可收到理想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氟啶胺是我国登记用于防治柑橘黑点病的药剂,但其对柑橘黑点病的防治效果还未见报道,评价氟啶胺的药效对生产上指导柑橘黑点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氟啶胺对柑橘黑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及田间防效。结果显示氟啶胺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好于代森锰锌,但在大田试验中氟啶胺防治效果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添加矿物油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防效。该结果表明氟啶胺对柑橘黑点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潜力,可对其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套袋苹果斑点病”是套袋果实的重要病害,每年导致3%~10%损失,而“套袋苹果黑点病”是套袋苹果斑点病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采用病原菌分离、接种、诱导发病等方法,揭示了黑点病发病的诱因、机制与条件,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发套袋苹果黑点病的病原菌是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苹果谢花30 d后,幼果上就潜带有大量病原菌;自未喷施过杀菌剂的果园内摘取苹果幼果,在20℃~30℃、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保湿培养3 d可以诱发黑点病斑;在2周时间内,保湿培养的时间越长,诱发的黑点病斑数量越多;黑点病菌侵入果肉组织后能诱发寄主细胞木栓化,木栓化细胞进一步阻止了病菌的生长与扩展;5月下旬(谢花后30 d)采摘的幼果可诱发产生黑点病斑,但病斑较小;7月上旬(谢花后60 d)苹果果实对黑点病菌最敏感,保湿后诱发的病斑数量最多,形成的病斑大;进入8月份,果实的抗病性明显增强;所测试的9种杀菌剂都能有效抑制黑点病斑的形成,降低果实发病率,但不能完全阻止黑点病斑的形成。苹果果实套袋前,喷施杀菌剂降低果实的带菌量是防治黑点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发现巴氏杆菌寄生柑桔根线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柑桔根线虫(Tylenchulus semipenetrans)病是普遍发生于世界柑桔产区的重要病害,引起柑桔"缓慢性衰退"、被害树地上部表现明显逐步衰颓,不结实或失去经济价值。在我国四川等柑桔主产区柑桔根线虫发病率高达94.7%、重病园约占15%,严重制约柑桔生产的发展。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日本于1972—1974年开展了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多元回归方法预测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对稻瘟病、稻飞虱、稻叶蝉、柑桔黑点病,以及柑桔矢尖蚧等病虫,利用电子计算机分别组建了一系列多元回归预测式,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接着又进一步开展了利用模拟模型方法预测作物病虫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柑桔园中,利用天敌防治柑桔蚧类被日益重视,作为柑桔介壳虫的一类天敌——致病微生物的研究渐趋深入。 常见的柑桔蚧类的致病微生物多为真菌类,最重要的为蜡蚧轮枝菌,该菌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锡兰、古巴、印尼、英、美、波、印等国都有报道,台湾亦早有(日本人)报道,大陆于1982年在贵州发现,以后在南方几个省市相继发现,说明在南方分布较广泛,北京也发现该菌流行(温室白粉虱上)。该菌可使多种柑桔介壳虫大量死亡,如柑桔软蜡蚧、红蜡蚧等,还可寄生褐圆蚧、矢尖蚧、长牡蛎蚧、黑点  相似文献   

8.
柑桔脚腐病又叫裙腐病、烂蔸病,是柑桔的一种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在植株根颈部皮层,造成根颈环割,皮层腐烂呈褐色,有酒糟臭味的褐色胶液流出,使植株体内的养分、水分的输送受阻,以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一般高温多雨的气候、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 以及根颈部树皮遭损受伤等都利于该病的发生。脚腐病一般于4月份开始发生,8月—9月为发病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甜瓜黑点根腐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及有效防治方法,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等培养条件下,测定甜瓜黑点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多种瓜类作物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甜瓜黑点根腐病菌MC8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燕麦粉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燕麦粉琼脂和玉米琼脂粉这3种培养基可产生子囊壳;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但乳糖可显著促进子囊壳产生,该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报道;MC8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5~7,菌丝和子囊壳生长最适温度为30℃。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MC8菌株可侵染西瓜、甜瓜、南瓜和葫芦多种瓜类作物。咪酰胺和嘧菌酯在PDA上对瓜类黑点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猕猴桃黑点病的发生与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以期为黑点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通过测定病果与健果的果皮中主要矿质元素N、P、K、Ca、B、Mn,分析各矿质元素含量与发病的相关性,进而采取补施病果中显著缺乏的矿质元素,并测定补施后其对黑点病的预防效果。结果表明:2018—2019年,猕猴桃黑点病普遍发生,病园率高达100%。不同年份、不同果园“翠香”猕猴桃黑点病发病程度不同。通过对比病果与健果中矿质元素含量发现,病果皮中的N、B含量显著高于健果,Ca含量显著低于健果,并且病果皮中N/K、N/Ca、P/Ca和K/Ca比值显著大于健果,而Ca/B和Ca/Mn比值显著低于健果。连续两年田间补施Ca肥,对猕猴桃黑点病的预防效果可达到70%以上。猕猴桃黑点病的发生可能与果园管理中N、B过量以及Ca施用不足引起的矿质元素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近48a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学统计方法中的Kriging插值结合,分析了位于黑河中游张掖地区6个气象站的近48a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并且空间显示了各季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张掖地区6站的年均气温在3.97-8.04℃之间,变暖最快的是山丹站气温倾向率为0.47℃/10a,变暖最缓慢的是高台站气温倾向率为0.19℃/10a。年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56年,为2.5℃,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9.06℃;降水地域分布不均衡,地区降水差值可达200mm以上。夏季张掖地区的降水变化范围为67.11-193.30mm,冬季降水是4.69-10.48mm,表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冬、夏降水变化幅度大;张掖地区气温在1991年开始发生突变,气温增加趋势明显。西支流地区和整个张掖地区气温突变时间一致,东支流气温突变是在1993年和整个张掖地区相比推迟了2年。整个张掖地区包括西支流和东支流在降水的时间的变化上没有发生突变。张掖地区年水变化周期现象明显,第一主周期为15年第二主周期为7年,但年均气温变化周期现象不明显;平原地区气温不是影响径流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但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是正向的。降水和径流虽然在时间上拟合,径流总体的变化趋势在减少,但径流的降幅比降水要大。  相似文献   

12.
喀什地区近10a绿洲耕地变化及其地下水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喀什地区绿洲耕地面积和地下水位实测数据,分析近10a来耕地面积和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关性。分析表明:1)近10a绿洲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3.40%,人均耕地面积经历从减少到增加的变化过程,年均递增1.14%;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巴楚县耕地变化率最大,年均达11.49%,岳普湖县最低,为...  相似文献   

13.
应用和田市国家基准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orlet连续小波、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49a来和田市太阳总辐射的趋势变化、周期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年太阳总辐射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减少率达96.8MJ/m2.10a,夏、秋、冬三季亦呈显著减少变化趋势;60年代平均辐射最多且明显偏多、8...  相似文献   

14.
藏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地畜牧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40 a(1971-2010年)藏西北地区气温明显升高,尤其是旱季气温显著增高;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多,蒸发量减少。从地区分布来看,藏西北中东部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增多、蒸发减小,气候呈暖湿化趋势;西部的狮泉河等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近40 a藏西北地区牧草生长季、青草期提前,结束期推迟,持续日数增多,期间积温和降水量也呈显著增多趋势;大部分地区牲畜抓膘期日数显著增多〔倾向率为2.7 d•(10a)-1〕,掉膘期日数显著减少〔倾向率为6.1 d•(10a)-1〕,气候变化趋势对藏北草地畜牧业十分有利。合理调整畜种结构,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尤其是山羊数量,对遏制藏西北地区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寄生蝇Techinid flies是许多农、林、果、蔬重要害虫的有效寄生性天敌,属于双翅目,寄蝇科Thinidae昆虫,全世界已知有6500种,我国已知有450种,麻蝇科Sarcophagidae中也有许多寄生性种类,这些种类与寄绳科的种类一起统称为寄生蝇类。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西安市1961-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与降水资料,对西安市气候特征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及春、秋、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3 ℃/10 a,0.54 ℃/10 a,0.23 ℃/10 a和0.42 ℃/10 a,春、冬季升温明显。1月平均气温总趋势上升,升温率为0.23 ℃/10 a,20世纪80年代开始7月升温明显。年降水量有减少倾向,春、秋季降水明显减少,其中春季减少率为-14.8 mm/10 a,而夏季降水明显增加,增长率为21.8 mm/10 a,冬季降水小幅度增加。80年代及2001-2009年汛期年均降水较多。春、夏、秋季气温与降水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全年及冬季气温与降水相关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天水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天水农业种植现状及气候变化特征,建立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设计建立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案。依据调整方案,在粮食作物中,渭北区、关山区马铃薯种植比例提高较大,较规划前分别提高了15.6%和40.7%,河谷区提高8.7%;经济作物中,渭北区中药材增幅较大,为45.7%,河谷区、关山区油料作物增幅较大,河谷区冬油菜增加47.5%,关山区胡麻增加22.7%;其它作物中,辣椒干在渭北区增幅较大,为28.6%,蔬菜、瓜果在河谷区增幅较大,分别为61%和28.6%;林果类中,渭北区桃、杏增幅较大,为24.1%和33.3%,河谷区葡萄增幅40%,关山区杏增加12.5%。主要作物总产值将在现状基础上增加10%。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 046增加到2015年的0. 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 129~0. 193; 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 191~0. 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 42上升到2012年的0. 78,2013—2015年下降到0. 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对藏北区域范围内春夏旱情的动态连续监测,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遥感干旱的划分标准,研究时段为1980-2017年。首先利用MODIS产品数据计算TVDI,然后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监测结果,采用模糊数学法建立基于MODIS TVDI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最后分析了近年来藏北地区旱情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的主要结论:①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计算得到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N和TVDIE,均与20 cm实测土壤水分含量在0.05的水平达到显著相关,TVDIE的决定系数更高;②基于TVDIE将旱情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5个等级,其中,据此标准获得的藏北地区旱情等级与气象干旱等级监测结果大体一致;③近年来藏北地区旱情整体不太严重,且总体趋缓,其中,2009年最严重,发生中旱及以上旱情的区域面积达24%,年内旱情在6月最严重。就旱情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言,研究区西南部和中部干旱比较严重,北部和东南部相对较轻。研究成果可为藏北地区干旱监测提供数据支撑,遥感干旱等级的划分方法可为其他地区的干旱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杨粗蛋白、氨基酸组分与脯氨酸等与其耐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选取了栽植于包头市市区内五个绿地中的三个黄杨品种,在不同时期测定其与耐寒性相关的粗蛋白,氨基酸等生理指标,以比较分析三个黄杨品种的耐寒性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冬季高夏季低,脯氨酸的含量在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这些变化与其耐寒性有关,而羟脯氨酸含量与黄杨耐寒性无明显关系。比较三个品种的耐寒生理指标差异综合得出:三个黄杨品种的耐寒性强弱依次是锦熟黄杨最强,朝鲜黄杨次之,小叶黄杨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