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席、贵宾、各位盆栽界先进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梁悦美,我来自台湾。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到这儿来参加这个大会。在这儿,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因为在这次大会以前,我们曾经在各国各地的盆栽会及盆栽教学活动中相遇过。老朋友的再度相逢,国内盆景界各位新朋友的相互认识及切磋,使本人感到格外的兴奋与亲切。我们中国有一句话:“以文会友。”为了盆景界的友情,我早已将它应用为“以树会友”。意思是,由于对盆景的喜爱与共鸣,使我们自然地相会在一起,并且很快就成为知己的朋友。更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目标与理念,才使各位由世界各个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这块悠久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土地时,一大批优秀的域外盆景(盆栽)作品,逼到了国人面前。于是乎盆景界一片哗然。或惊异,或欣喜,或自卑,或自弃,或极端,或中庸,由此引发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盆景创作和理论探讨。其中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当代盆景应该用什么作参照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我的意见是: 一,东洋盆景不是盆景创作的唯一样式。从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分析,我认为,被有些人推崇至极的日本盆景,远不如中国盆景内涵之深和外延之广。中国传统盆景和现代盆景都强调一个“景”字。由景生“境”,由“境”表情。因此,一草一木皆可入盆,一石一水即能成景。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全不象  相似文献   

3.
吴士良先生走了!噩耗传来,令人久久不敢相信。苍天不公呀!好人怎不长寿! 士良先生,我是去年10月应林鸿鑫先生之聘去深圳协助你管理座落在东湖公园内的盆景世界的。10月30日上午到达,想不到下午你就亲临东湖公园为我接风洗尘,面对你这个素昧平生、却仰慕已久的盆景界宿将、商界大亨,使天涯沦落之人大有宠惊之感。大凡熟悉你的人士都知道,你是在“那个年代”开始与盆景结缘的。当许多人热衷于“我是你非、我高你低”的时期,你却一头钻进了盆景艺术的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看到一双手,那是一双农民的手,粗糙、笨拙,长满了老茧,但就是这双手,为中国盆景界创作出了一盆盆出色的名作,从“刘松年笔意”到“如云飞渡”,再到“初夏”、“岿然”……都以独具的创意使中国盆景增添了一盆盆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我国盆景名家、杭州花圃工程师潘仲连先生。  相似文献   

5.
盆景,作为一门独立的、纯欣赏的艺术,早在中国的唐代就已确立。但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在海外,对盆景艺术的本质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弄清楚!据说国际上有个“盆栽联盟”的组织,他们举办的会议、展览,往往把“盆栽”与“盆景”混为一谈,将“技艺”和“艺术”等同起来!而我们中国的一些盆景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跟着“潮流”走,甚至主张把“盆景”统一改为“盆栽”,因为国际上都用“Bon sai”这个词! 一、盆栽与盆景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1984年8月14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一位中国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就是农民出身的扬派盆景艺人王益三。王益三是江苏省扬州市盆景协会会员,原在江苏省江都县曹王林园场工作。别看他才到不惑之年,从事扳扎盆景的艺术生活却已有26年了。他扳扎的扬派盆景造型别致,意境深远。有的犹如漓江山水;有的好象溍蛟探壑;有的形若龙凤展翅;有的胜似闲云飞舞。喜看这些艺术珍品,不能不使人从内心钦佩王益三的高超技艺。前年五月,在江苏省盆景艺术展览会上,王益三制作的“闲云无意任西东”、“古枝新萼孕红霞”、“我欲乘风飞去”等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的盆景,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位美国朋友参观展览后伸出大拇指称赞说:“杰作!杰作!”并把他的盆景作品一  相似文献   

7.
各位女士、先生们: 你们好!这次我带团来这里参加中国人举办的首届国际盆景会议,感到很荣幸。感谢大会组织者对我们的盛情邀请。我相信,这次会议必将加强与会各国间的亲密友好往来,必将促进世界盆景事业的发展。盆景起源于中国,南朝鲜应该密切同中国盆景界的联系,共同提高盆景技艺水平。如果将来南朝鲜也举办盆景国际会议的话,我将首先邀请中国盆景艺术家参加。  相似文献   

8.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9.
“构成”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分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三大类。艺术家为了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主张,在一定的空间中安排布置表现对象的点、线、面、形、色等物质因素及其关系,使若干个别的形象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即“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即自然物与艺术家融为一体。“意境”这个美学概念,源出于此。“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盆景,只有通过艺术构成才能成为艺术品,才会有意境这个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构成的“盆景”(实际是盆栽、盆植),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只有艺术构成的盆景才有双重的价值,即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当前,我国盆景倾向崇尚自然美。这是时代潮流和现代审美意识产生的影响。但是盆景界有一些人(这些  相似文献   

10.
今年夏天,烈日炎炎,我带上相机,去刘常贵老师家登门拜访,走到门前见门扇半开半掩,侧身往院里一瞧,只见院内雾气腾腾,我想这大概是刘老刚给花木盆景浇过水的缘故吧!的确,这时刘老正在给花木盆景整形,我随手掏出相机,对好焦距,咔嚓一声,刘老这才发觉门前有人,他面带笑容地说:“自立,又来采访啦!”我说是来欣赏老师的盆景呢!刘老精神饱满,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我问老师今年多大岁数啦?老师伸出左手拇指与食指一撇,吆!你老人家80  相似文献   

11.
“鉴赏大师人何在?”这是我在两年前为宁波市第四届盆景艺术展览写的前言。文中说:“盆景制作要水平,盆景鉴赏也要水平!它的水平不见得比盆景制作低,不过是各有所长罢了……善长制作的人不一定通晓理论;通晓理论的人又不一定善长制作。有人说:光会说,不会做,有什么用?我说:有用。理论是行动的指导,理论是实践的升华么。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实践才能迅速地  相似文献   

12.
各位代表: 女士们、朋友们: 请允许我以北京市政协的名义和我个人的名义向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世界盆景市场繁荣昌盛!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堪称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各项经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前提下,也为盆景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前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品—盆景它已开始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沿海各个省、市都出现众多的盆景基地和盆景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国策指引下,盆景出口量日益增加。我相信中国盆景艺术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从今天的精品展览中发现,北京的盆景近年已有很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盆景界,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盆景不好,盆景不应有流派等等。对此,笔者实难苟同!现就盆景流派等问题,阐述我的观点,请盆景界同仁评判。第一,中国传统盆景问题。中国传统盆景,尽管有一些地方风格和流派,但缺乏论述这些地方风格和流派的理论著作。近几年有些盆景工作者编写的一些地方风格和流派的著作,也不  相似文献   

14.
李国安是谁?在这次海峡两岸会议之前,没人知道他是谁,然而他头一次从台湾来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盆景名花交流会便屡屡惹出一些风波。我们中国人做事,一向喜欢谦和并且融洽,聚在一起讨论自己的“问题”时,也多是本着“美中不足,应该改进”的态度来处理矛盾。如果这时突然站出来一个人,告诉大家这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不是“美中不足”,而是“根本就有问题”时,这个人多半会引起众人的反感,说不定还会有人冒出一句:“你算老几?”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什么是“盆景艺术”,我同意《中国盆景艺术》一书(85年版)的见解:“盆景艺术是以树木、山石等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地再现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在这个定义中,既以制作的材料、加工方法区别于其它(如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又以掺有人的  相似文献   

16.
“盆景是一种艺术化的自然物,成功的作品,必定能给人更多的美的享受。”三句话不离本行,石启业——这位新近当选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的新闻人物,显然,对他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充满了信心。“你作为新疆盆景艺术的开拓者、能否谈谈新疆盆景事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我开门见山,首先“发难”。他略为思索片刻道:“盆景艺术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新疆时间很短:石河子是79年以后开始的,在全疆算是早的。那一年全国兴办首次盆景展  相似文献   

17.
厦门一位盆景权威人士这么评价陈丽英,说她是“厦门盆景女士第一人”。出于记者职业的敏感,我采访了这位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 原来,陈丽英自小就是“花痴”,一看到花就目不转睛,以致有一回在路上全神贯注地盯着人家阳台上鲜艳的花,撞到路边电线杆上才回过神来。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散文研究家邓星雨先生的生花妙笔曾在我的脑际划下一道道深痕。“那是一个插根筷子都发芽的城市”,这是典型的一例。这虽是赞美杭州的一句话,却也有“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句)之妙。我在品味妙句的同时,也与盆景创作联系了起来。我想,从事盆景艺术创作的人若具备这种“插根筷子都发芽”的技术,那该多好啊。筷子是不会发芽的。但在盆景界,有人创造了类似筷子发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隔绝了40余年的海峡两岸盆景界同仁,终于在1992年那美丽的秋天相聚于古都南京——召开了中国海峡两岸盆景名花研讨会。想想吧,一个有300多位大陆同仁和60余位台湾及港澳同胞参加的聚会,该是怎样一个隆重的盛会!是的,是该隆重一些,谁让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呢? 刚刚开始的对话沉默了40余年的心,沉淀了40余年的情,沉睡了40余年的愿望,都在这相聚的一刻进发出火花,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人们渴望着交流,渴望着对话。因为谁都知道,中国盆景要想发展,要想提高,要想立于不败之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中国盆景界存在什么问题?到底怎样进行革新?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本刊苏放同志直率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编辑部。我们发表此文意在就中国盆景的革新发起一场新的讨论,欢迎大家就这个问题来稿或来信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希望能借此机会,创造一个不回避任何问题和矛盾、真正能畅所欲言的空间,有没有结果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场争论对我们中国盆景,对我们自己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新的发现。欢迎中国盆景界的全体同仁们都来参加这次讨论,我们将在本刊中陆续辟出专栏发表这些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