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盆景的主要素材是树(植物)石、土、盆,而以树(植物)为其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即是山水盆景也离不开植物。没有生境,就不能成为盆景。这是盆景创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所以离开植物,否定“盆栽”这位主角,艺术造型再好,也只能是别种艺术品。例如把《鹬蚌相争》、《朽木长江万里图》、(以塑料代植物)贡石(古龙石)、等等没有生境的东西称为盆景艺  相似文献   

2.
人(动)物盆景是在树石盆景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并自成一体的。但目前人们对它的看法,尚不尽一致。根本问题是对所谓“配件”在盆景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各见,贬褒不一。其实,人(动)物工艺制品和树石在盆景中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人(动)物工艺制品可以为树石盆景中的树石“点缀”,增光添色;而树石也应该在人(动)物盆景中作为“陪衬物”,为人(动)物工艺制品生发活力和野趣。《中国花卉盆景》(以下引用时略)1988年第四期发表的《伍宜孙先生盆景艺术》专页中,有一种题为《野趣堤边树,春晴鸭逐波》的佳  相似文献   

3.
榕树盆景的奇特美,已被人们认同(见李志远、思翔文《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4期、2002年7期)。树根在附石盆景中有“改”石,固石、代座的作用,亦有艺友介绍(见谭芉或文《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5期),榕根的张力,也应引起我们关注。我多年培育榕桩,发现榕根钻出盆底排水洞后,增粗较快,有的  相似文献   

4.
笔者是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对《出》连续发表了三篇赞美文章之际,提出不同意见的[1]。可是接踵而来的黄光伟和徐民凯的“商榷”文章[2][3]有些观点值得推敲。首先必须弄清,我们讨论的最关健、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盆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表现生命景象和自然景观的。树木在盆景中既是被利用的素材,又是被表现的题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托于生命景象和自然景象之中的。  相似文献   

5.
盆景的表现力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课题。认为“以往(的盆景)只能表现秀山丽水,花香果艳”,主张盆景与“微雕”结盟,更有主张与戏剧的道具、人物结盟者。据说,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表现力。”讨论这个问题,只能从盆景的本质特征说起。盆景是以盆为“纸”、以树石为“绘”,通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育,以自然风貌集中而典型地表现生活的艺术。特定的盆、自然的石、有生命的树是盆景的主要物化手段,也是盆景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7.
《志在青云》系厦门黄朝根先生创作的榆树盆景,气势非凡,生意盎然,颇有扬眉吐气的大将风度。榆树属盆景植物“七贤”之一。俗话云:“亭子看顶,盆景观根。”虽未附石,但根蔓四布,爬地有力,成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1993年第11期的“盆景欣赏”栏里登载了盆景《孤松盘桓》(榆附石)的图片,此盆景造型奇特,构思奇巧,可以看出制作者确实花了不少心血。但从整体效果看,依我愚见,仍有些欠缺。  相似文献   

9.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盆景现行分为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这意味着用树桩盆景去包括其他植物盆景。植物是母项,树桩是子项,怎能把母项归纳到于项里边去?是纲目颠倒,不科学不可取的。“树”是万木之总名;“桩”乃树木之残余。它表明树桩盆景应有树景与桩景之区分。更有甚者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这是不妥的。山水盆景,有人称山石盆景,又有人称水石盆景。其实它们之间各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水石”与“山石”两词较实,比较而言,山水盆景这个名称为好,好在它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色中的山山水水之美。以我浅见,中国盆景分类按造景材料应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植物盆景,即使配有拳石之类,仅属烘托、陪衬;山水盆景,也有植  相似文献   

11.
树石盆景《戈壁生机》,原名《老骥伏枥》,创作于1996年。用一株圆柏,几块千层石,在大理石水盆中构图。1997年,浙江省盆景研究会在杭州举行第二届盆景评比展览,我送展了该作品。因为它既不像树桩盆景,又不像水山盆景,结果落选了。省评落选回来,该作品一直放在自己的盆景园里。两年过去了,该作品植物长势良好,依石而生的柏树蓬勃劲发。盆中的好几块千层石,我经常去摆弄它。特别是右边的两块小尾石很像小马,几个山石,竟成为一群“马邦”,很有灵性。依石而生的柏树,几乎也有了  相似文献   

12.
盆景艺术发展史已经证明,作为一门艺术形式而存在的盆景,体现了人作为有意识、有情感的社会存在物对美的刻意追求的一种“本性”,是人与自然抗争的产物。从盆景艺术的诞生起,艺术家已经有意无意地将这种主体意识清融于盆景艺术的创作之中。越是精美的盆景艺术佳作,越能集中体现盆景艺术的这一本质内涵。那百孔千疮的古桩。气宇轩昂的古松,无疑都是对大自然残酷槯毁生命的一种抗争,而那种穿岩的枝叶,附石的根爪又何尝不是对生的欲求的体脱?这以其说是柴种植物生存的本能,不如说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复现。所以说盆景艺术的本质内涵即在它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2期刊登了一组张天祥的作品,其中一幅《天趣》由张春凯作了一番赏评。现把我的一点肤浅看法写出,当否请指正。我们知道,比例失调乃盆景制作之大忌,以往的盆景作品中虽然也或多或少存在,但该作品的比例失调状况可以说已发展到极致。观看作品中山石的造型与摆件的布局,山中有古塔,山顶上有古亭,山脚下有屋舍,浑然是一座大山形象。然而,再看山上的一棵大树怎么能将整座大山都覆盖了呢?世上有如此之大的树木? 这种树大山小的造型组合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我认为“天趣”完全是三尊摆件惹的祸。如果将其全部拿掉,整块山石可以理解为山体的一角(局部),  相似文献   

14.
《谈碎石大型山水盆景的创作》一文发表后,一些山石盆景的同好认为此文让人读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求笔者将“所以然”讲个明白。现就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巧问题写出来供同好研究评判。一、选材、工具与盆各种斧劈石碎料;各种石板边角料;千层石边角料,块状、条状碎石等等都可选用。必需的工具有:者虎钳、能剪铁丝的尖嘴钳、刻刀、十锦锉、小钢锯、砂轮(粗细各一块)、油石、胶水(百得胶、502等)。“工具”是人手的延伸,没有得心应手的工具,“造型”就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6.
宋德钧同志认为“盆栽”音译已流行于世界,建议“盆景”一词应穿上“西装”出国,言下之意是:用“盆栽”来代替“盆景”。我认为,这一意见值得商榷。“盆栽”,是把自然界生长的某些植物“栽”在盆内培植,如盆栽葡萄、盆栽柑桔……等等。进一步,对盆内栽培的某些植物进行科学的修剪、攀扎,使之成为一种活的艺术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树桩盆景”。但它毕竟是栽在盆内的植物,仍然可称它为“盆栽”。但“盆景”就不同了,它的意义是在盆内制(造)景。就是把大自然的景物制(造)于盆钵之中。“盆景”比“盆栽”的范围大了,意义深远了,因而要求也就严格了。  相似文献   

17.
笔者《秋菊何妨春夏开》一文在《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第9期刊出后,引起了许多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不少朋友纷纷来信询问有关“保普”(BOP)的情况。现简答如下。“保普”为一种混合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由细胞分裂素(BA)、植物生长素衍生物(ORE)、矮壮素多效唑(PP_(333))和延缓剂、杀菌剂及10多种营养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呈白色粉状,易溶入水,使用运输方便。其主要作用机理是调控花器激素比率,激活成花基因,增加叶绿素含量,因此有明显的使植物从营养  相似文献   

18.
贵刊一九八六年七期发表了宋德钧先生《关于统一盆景术语的管见》一文,主张脱去盆景“中山装”,穿“盆栽”西装。笔者实不敢投赞成票。其一,“盆景”一词恰如其份地囊括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中无限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盆景的“景”正确地表达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审美意识,趋于艺术;盆栽中的“栽”,是对农事种植活动的表达,趋近科学。“栽”用于山水盆景,意味着“栽石”,有悖常理。其二,日本的“盆栽”一词,仅指树桩,又  相似文献   

19.
摆件,故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有一名为《牧马人》的盆景,以五针松组成丛林,林中摆了几匹“马”和一个“牧马人”,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布局构图都很成功。但我想,如果摆件换为“杨子荣”,改名为《林海雪原》,也同样景真意切;或者换  相似文献   

20.
近读《中国花卉盆景》(2005.6期)刊载“刘传刚盆景艺术展受宠椰城”的报导,一种不是意外的惊喜老是“扑闪扑闪”地在心口上跃动。刘传刚“下海”12年来举办了12次个人盆景展览,“全面展示了由他开创的海南博兰盆景为特色的树木盆景、树石盆景等系列作品”,为我国盆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确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盆景生涯”一路坎坷、艰辛。他的获奖作品博兰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