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20±0.48 kg/m2),设置4个温度梯度(14、16、18、21℃,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371.68±43.15 g)的大菱鲆进行56 d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研究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1)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摄食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温度为21℃时,该组日均摄食量与其他3组相比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A、B、C3组的日均摄食量分别显著高于D组25.65%、32.26%、45.08% (P<0.05).(2)大菱鲆生长和存活率随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B、C3组增重率分别比D组提高75.23%、91.05%、121.18%,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34.29%、80.00%、102.86%.(3)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胃蛋白酶比活力首先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当超过18℃时,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A、B、C3组的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较D组高116.74%、139.68%、202.64%.各组肠脂肪酶比活力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淀粉酶比活力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组分别高于C组10.81%、显著高于B组59.74%(P<0.05)、极显著高于A组115.79%(P<0.01).本研究表明,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大菱鲆摄食、生长和消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18℃,适温范围内的最大摄食率为0.52%~0.55%.温度对胃蛋白酶比活力及肠道淀粉酶比活力影响显著(P<0.05).建议在适温范围内(16~18℃),封闭循环水养殖300~600 g体重大菱鲆的最佳投饲率为0.57%~0.61%.  相似文献   

2.
从南极获得的260株低温细菌中筛选到107株具有蛋白酶活性菌株,其中5株菌所产蛋白酶的活性高于45U/mL。对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J276、NJ5—9、NJ16—70、NJ345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NJ341属于科尔韦尔氏属(Colwellia)。对其中NJ276、NJ341、NJ16—70、NJ345这4株产蛋白酶南极嗜冷菌的生长及分泌蛋白酶的部分酶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株菌最适生长、产酶温度均为10℃左右;培养2~5d,嗜冷菌生长、产酶量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2)4株南极嗜冷菌分泌的蛋白酶的酶活反应最适pH值为9。(3)菌株NJ276、NJ5—9分泌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50℃;菌株NJ341、NJ345分泌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0℃;在0℃时蛋白酶活性是最高活性的30%左右,蛋白酶热稳定性较差,因此菌株NJ341、NJ345分泌的蛋白酶属于低温蛋白酶。  相似文献   

3.
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及其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孔祥会 《水产学报》2006,30(5):603-610
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低温适应3周的锯缘青蟹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肌肉中脂肪酸C16:0随饲养温度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5);C18:0却在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20:5随着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16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1);∑C20却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 EPA+DHA随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而EPA/DHA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细胞膜脂肪酸C18:2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但随养殖温度的降低逐渐降低;低温适应下C18:1降低,在5 ℃组 显著降低(P<0.05);C18:0低温适应下也显著降低(P<0.01);C20:5低温适应下上升,但仅在15 ℃适应下显著上升(P<0.05)。C22:6低温环境下降低,在5 ℃和10 ℃组显著下降(P<0.05)。C20:1,C20:4和C20:3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或P<0.05),肌肉细胞膜中∑C18低温环境下降低,而∑C20低温下增加,并且均在5 ℃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C22低温适应下降低,仅10 ℃下降明显(P<0.05),∑SFA低温环境下显著降低(P<0.05或P<0.01);∑UFA低温环境下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低温适应下饱和指数∑SFA/∑UFA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低温适应下的升高主要是∑PUFA-ω6升高,EPA+DHA低温适应下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EPA/DHA仅5 ℃组显著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低温适应下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是处于不断合成和转化的动态之中。与肌肉组织相比较,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大,其脂肪酸饱和指数在低温适应下显著下降。细胞膜对低温环境的敏感反应说明低温适应和生理稳态维持过程中细胞膜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4.
隆线溞营养成分分析及高温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作为饵料生物的价值和其在不同温度下抗氧化损伤能力的情况,测定了重庆荣昌境内隆线溞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同时研究了温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7种氨基酸含量占干重29.82%,9种必需氨基酸占18.91%,组氨酸含量最高(7.83%),蛋氨酸含量最低,未能检测到色氨酸;主要脂肪酸为C20∶5ω3(EPA)、C16∶0、C16∶1和C18∶1,必需脂肪酸高达38.88%,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54%,ω-3高不饱和脂肪酸(ω-3 HUFA)高达27.41%,同时含有C20∶4ω6(AA)和C22∶6ω3(DHA)。温度20~35℃对隆线溞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25℃以上的高温使SOD与CAT酶活显著下降,35℃的高温胁迫导致二者抗氧化能力急剧减弱。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对罗非鱼血液生化、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婷  胡庭俊  林勇  唐章生  曾兰 《水产科学》2012,31(5):259-263
研究4个温度T20(20℃)、T16(16℃)、T12(12℃)和T10(10℃)对90日龄尼罗罗非鱼生化、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水温降至16℃时,与对照组(T20)比较,罗非鱼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白蛋白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球蛋白含量和脾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脾脏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水温降至12℃时,与对照组(T20)比较,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与脾脏总抗氧化力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球蛋白、总胆固醇含量与脾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尿素含量显著上升(P0.05),血糖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水温降至10℃时,与对照组(T20)比较,罗非鱼血清中白蛋白、总胆固醇含量和脾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总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和脾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尿素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血糖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脾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的生化、免疫及抗氧化指标均随着温度的降低发生改变,与低温胁迫致罗非鱼昏迷及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相色谱和棒状薄层色谱扫描仪对蓝蟹(Callinectes sapidus M.J.Rathbun 1896)抱卵期间卵巢第2次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脂肪酸和脂类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蟹抱卵期间卵巢第二次发育过程中,C16:0、C16:1n7、C22:6n3占总脂肪酸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C18:0和C20:4n6(ARA)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C18:1n7、C18:1n9和C20:5n3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略有减少,和卵巢指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甘油三酯(TG)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增加,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游离脂肪酸(FFA)的比例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下降,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胆固醇(CHO)的含量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而下降,和卵巢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磷脂(PL)的含量随着卵巢指数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和卵巢指数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以上数据可为蓝蟹亲蟹培育的饲料配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验观察了8℃~44℃水温范围内超小型(SS型)轮虫生长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轮虫生长影响极显著,室温(21.5℃~24.7℃)~38℃为SS型轮虫最适的生长温度范围,轮虫繁殖速度从小到大排列顺序为35℃组(32℃组(29℃组(26℃组(38℃组(21.5℃~24.7℃组。经48小时培养,轮虫增长倍数为6.67~22.0倍,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对不同水温条件下培养的SS型轮虫体内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表明:培养温度对轮虫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无规律性影响;饵料对轮虫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含量影响极显著,小球藻培养组EPA含量为0.19%~1.22%,DHA含量为0.032%~0.08%;酵母培养组EPA、DHA含量分别为0.028%和0。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且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重(X)与摄食率(Y)呈正相关幂指数关系:Y=aXb。扇贝个体吸收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小,但是不同规格扇贝吸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T)与摄食率之间的相关方程为:FR=b0+b1T+b2T2+b3T3,虾夷扇贝最大摄食率的温度值为15℃,最大吸收率的温度值为10℃。  相似文献   

9.
以定向选育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耐高温品系子三代(F3组)和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C组)1龄幼参[(13.6±1.8)g/头]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池塘夏季高温环境,比较了两个群体在25℃、27℃、29℃、31℃、32℃和33℃6个温度梯度下体壁抗氧化酶(SOD、CAT和T-AOC)、水解酶(ACP和AKP)和溶菌酶(LSZ)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抗氧化酶活力方面,F3和C组刺参SOD活力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温度为31℃和32℃时F3组SOD活力显著高于C组(P0.05);F3组CAT活力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均高于C组,且当温度为27~31℃和33℃时差异显著(P0.05);F3组T-AOC活力在各温度下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水解酶活力方面,F3组的ACP活力在各温度下均高于C组,且除31℃外,其余温度下均差异显著(P0.05);F3组AKP活力在25℃、27℃和31℃下显著高于C组(P0.05),其余温度下差异不显著。F3和C组LSZ活力均随水温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27~31℃范围内F3组LSZ活力显著高于C组(P0.05)。结果表明,经过定向选育的耐高温品系F3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获得了提高,实验结果为耐高温刺参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生化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糖类、蛋白质及氨基酸、脂类及脂肪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了解胚胎形态发生与营养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总体含量很低.总蛋白与总氨基酸(TAA)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在必需氨基酸(EAA)中亮氨酸(Leu)和精氨酸(Arg)的含量较高,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较高.总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性脂和磷脂的主要脂肪酸均为C16:0、C18:0 、C18:1ω9和C18:3ω3.研究认为:在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主要参与多种特异复合物的合成以及甲壳构建,这些特异复合物在细胞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蛋白质和脂类都是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的结构和能源物质,蛋白质主要在早期被利用而脂类主要在晚期起作用.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16:0,C18:0,C16:1ω7 和 C18:1ω9)主要作为能源物质被消耗而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20:5ω3和22:6ω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于构建细胞膜以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