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塔里木马鹿车尔臣河种群栖息地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对车尔臣河下游马鹿塔里木亚种(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栖息地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车尔臣河下游马鹿塔里木亚种栖息地面积为1 758.485 km2,包括湿生芦苇、旱生芦苇、水体、盐碱地、柽柳密灌丛等5种类型.根据马鹿对栖息地的利用频率,把栖息地分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等三种类型,其中不适宜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0.69;,次适宜区为36.64;.同时发现该地区影响马鹿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近年来的芦苇开发利用严重破坏其生存空间导致栖息地的破碎化,从而使马鹿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
开展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研究,对分析塔里木马鹿生境丧失的原因和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7月和12月在塔里木河中游塔里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对塔里木马鹿夏季和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选择5类生态因子,并设置180个10×10(m)样方.选择指数的结果表明,塔里木马鹿喜欢胡杨和芦苇、植物覆盖度较大、水源距离较近和认为干扰距离>1 000 m的环境.其中夏季多选择芦苇灌丛和胡杨林,冬季选择胡杨林,芦苇和柽柳灌丛.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夏季达到61.683;,冬季达到60.039;,可以反映塔里木马鹿的生境特征,同时表明,影响塔里木马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和距水源距离.  相似文献   

3.
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集合种群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的改变,导致了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地被分割成片断而降低了生态功能,从而对动物产生了诸如异质效应、边缘效应、斑块格局效应、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干扰效应、遗传效应和种间竞争效应等影响。针对片断化结果造成的动物生境的破坏,使原来同一个动物群体之间有了空间隔离,但还存在一定联系,即分散在不同栖息片断的局部种群间个体迁移又使得“灭绝-重建”的过程得以实现的状况,论述了片断化效应、集合种群以及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认为:自然种群的空间分布形式是占据斑块状的栖息地,并且不断地转换栖息地,不断进行局部的灭绝和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华虎凤蝶是一种世界珍稀蝶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濒危物种.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于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中华虎凤蝶,并首次在湖南发现了该种较大的种群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李友邦  韦振逸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52-12953,12965
采用访问法和小区蹲点调查法,2007年8月和2008年3月分别对广西扶绥昌平乡石丽村弄邓屯黑叶猴的分布、种群数量、威胁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分布区范围约为20 km2,现有黑叶猴4群21只。弄邓黑叶猴不属于保护区的范围,保护力度非常小,主要的威胁是人为的偷猎和栖息地的破坏。鉴于弄邓黑叶猴种群在全球黑叶猴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分布区应当建立保护小区,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6.
浙江重点两栖动物种群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系统抽样技术和样带法及标记重捕法,对浙江7个重点两栖动物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查清了这7个两栖动物的分布区范围、种群出现密度和种群数量,分别为:中华大蟾蜍,全省分布,32.06只/km2,326.37×104只;黑眶蟾蜍,浙南分布,9.68只/km2,28.50×104只;沼蛙,浙南分布,36.25只/km2,106.75×104只;黑斑蛙,全省分布,121.61只/km2,1237.99×104只;棘胸蛙,全省大陆分布,4.35只/km2,43.44×104只;虎纹蛙,全省分布,5.40只/km2,54.97×104只;镇海棘螈,仅分布于宁波市北仑区,9.87条/km2,共有成体592条.进而对种群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栖息地类型多样,但由于人口、经济等多种原因,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造成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类处于受胁状态。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建国初就已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濒危物种拯救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后我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保护野外种群;发展濒危动物人工种群;控制资源消耗,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世界南瓜生产现状及其种群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介绍了世界南瓜生产的现状及其种群多样性特征,并对南瓜多样性功效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完善保护区内动物分布种类与种群数据。[方法]2012年12月末至2013年1月,应用大样方法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有蹄类动物3种,隶属于1目2科。其中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sibiricus)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驼鹿(Alces alces)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狍(Capreolus pygargus)属于国家"三有"动物。保护区内分布的驼鹿种群数量为242(93~504)只;狍的种群数量为485(167~759)只。由于原麝仅在1个样方内出现,所以无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评估。[结论]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黄杉种群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存分析和静态生命表研究方法,在滇东北调查了12个样地(20 m×20 m),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种群数量动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目前均处于中、幼林阶段,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但增长性和稳定性存在差异.死亡率曲线均呈现2个峰值,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格局亦存在差异.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1~5龄级曲线较陡,死亡率较高;5龄级以后存活曲线相对平缓,死亡率较低.生存函数曲线反映了黄杉种群具有幼苗、幼树阶段死亡率高,中树阶段死亡率渐低,至大树阶段趋于稳定的特点.大量的人为砍伐是目前黄杉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严厉禁止.  相似文献   

11.
283只雌性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随机分为3组。第1组(102只)和第2组(106只)接受同期发情处理;第3组(75只)不接受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同期发情处理:含孕酮药物的马鹿用硅胶板阴道栓放置试验鹿阴道内12d。取出阴道栓时肌肉注射500IUPMSG。第1组在取出阴道栓后24~72h,用试情公鹿试情,揭发发情鹿。随后对发情母鹿连续试情,直到其不接受试情公鹿爬跨时进行人工输精。第2组试验鹿不试情,在取出阴道栓后50h左右进行直肠把握子宫颈法输精。第3组从第1组埋植阴道栓的当日开始一直到取出阴道栓后48h进行试情配种。结果表明:第1组试验鹿的同期发情率平均为91.1%,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6.0%,P〈0.01);第1、2组人工输精母鹿的产胎数分别占接受同期发情处理母鹿的57.8%和39.6%,差异显著(P〈0.02)。而第l组和第3组产胎率分别为63.5%和66.7%,差并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胡杨是乔木优良抗逆性基因资源库.以胡杨蒴果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开展胡杨种群生态类型多样性的研究,为胡杨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维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塔河流域胡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南北宽3~6km,东西长度约为80 km区域内的带状连续或片状分布的胡杨林,在胡杨朔果成熟期对胡杨雌株分别进行了标定与果实样品采集,以蒴果色泽为表型指标、蒴果长度为数量指标,对胡杨蒴果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将胡杨种群划分为不同类型.[结果]胡杨蒴果表皮色泽可以明显分为红色蒴果与黄绿色蒴果两类.果序长度和蒴果长度的雌株数量分布,呈现多峰曲线特征,表明胡杨蒴果形态数量特征具有多态性.胡杨果序长度变异范围最大,平均值6.28 cm,变异系数为21.16;;果序蒴果个数,平均有果粒21.22个,变异系数为15.56;;胡杨果序宽度、蒴果长度和宽度平均分别为3.56、1.49和0.51 cm,变异系数分别为12.26;、12.29;和11.76;.采集不同类型雌株数量比,黄绿色大果、红果和黄绿色小果类型样本数量,分别约占蒴果类型雌株数量比的14;、2.1;和83.9;.[结论](1)胡杨蒴果形态特征具有多态性.根据色泽与长度为分类指标,可以将胡杨类型划分为红色大果、红色小果、黄绿色大果、黄绿色小果4个类型.相同类型蒴果长度变异系数较小,因此,类型的划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红果、大果类型胡杨自然分布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红果类型.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中游地区柽柳地下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塔里木河中游植物群落中的建群种多枝柽柳为研究对象,研究地下生物量现状、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柽柳总生物量约为28.06 kg/m2,约19.7%分布在地上部分,为5.53 kg/m2;根系生物量占80.3%,大约为22.53 kg/m2。柽柳群落的地下生物量与土壤深度负相关,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下生物量的峰值分布于0~40 cm,约为根系总生物量的38.7%。该研究区柽柳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回归方程:y=-0.249x2+6.624x-1.356,R2=0.674。可见,地上生物量可解释地下生物量变化的67.4%。在涉及不同研究区域或不同空间尺度的研究时,还需要大量的实测生物量数据对方程进行重新拟合。  相似文献   

14.
2001~2008年,通过对江西省上饶市弋阳越冬区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和越冬区生态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001~2005年间,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在2006~2008年间,又呈显著增加的变化趋势.且中华秋沙鸭在越冬区的生活不稳定,常沿河流逐步迁徙,只作短暂停留,越冬区的范围分布较散.越冬区生态因子的改变和人为干扰是其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其生境的改善和食物来源的丰富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关系统论的知识.详细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地境各层次的特点,分析表明,表层O~40 cm适于一年生植物生长,40~100 cm深度适于多年生植物生长,这一结论可作为确定物种生存条件的基础.也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马鹿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旨在为马鹿繁殖育种的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用FSH对母马鹿进行超数排卵,采用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卵母细胞,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在光镜下,马鹿卵母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72.958±17.298μm,卵丘细胞厚度为67.750±33.107μm,透明带厚度为13.782±2.516μm。电镜下,卵母细胞外的卵丘细胞紧紧包裹卵母细胞,且与卵母细胞之间有大量细长的微绒毛相联系;卵丘细胞核呈卵圆形,其长径为4.250±0.042μm,短径为2.750±0.071μm;透明带均匀,与卵母细胞结合紧密;在皮质区集中分布大量的多嵴型线粒体、脂滴和空泡,线粒体长径为0.600±0.106μm,短径为0.490±0.117μm;细胞核中颗粒状的核质分布非常均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3块棉田大样本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螨株率(Pi)、红叶率(Pj)估计棉叶螨种群密度的数学模型。并利用 Kuno(1969) ,Green(1970) ,Willson(1983) 模型建立了棉叶螨序贯抽样式.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汉江中游黏虫成虫种群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2016年在湖北省宜城市利用糖醋液、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调查了黏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种群的发生动态。根据调查结果推测湖北省境内汉江中游流域均可能为黏虫常年越冬地,蛹及成虫均可越冬,为1代黏虫多发区;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出现峰值,4月为1代黏虫幼虫期,幼虫大量发生,主要为害小麦,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1代黏虫成虫高峰期,此后在7月上中旬成虫可能会有个小峰值,但8月之后基本不再出现成虫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