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南省2010~2015年审定水稻品种的主要性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南省2010~2015年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类型及其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近6年来审定的197个水稻品种中,杂交稻品种多达184个,占审定品种总数的93.4%,而常规稻仅13个,占6.6%,优质稻品种(组合)8个,占4.1%;产量较对照增产幅度在2.90%~17.10%之间,年度间产量有稳步上升的趋势,但与对照相比,表现出平缓态势;综合抗性指数整体水平中等偏低;品质育种和抗病育种有待进一步加强。种子企业成为水稻育种研发的主体,但教学科研单位仍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2)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容重>支链淀粉含量,除紫糯麦1号外,其余糯小麦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97%。(3)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糯小麦品种分为3大类,Ⅰ类包含28个品种,占总数的64%,产量和品质中等;Ⅱ类包含11个品种,占总数的25%,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Ⅲ类含5个品种,占总数的11%,产量和品质偏低。  相似文献   

3.
152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系)的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抗病抗虫育种提供依据,于2004~2006年在山东济南对152份来自黄淮地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系)中表现高抗条锈病的品种(系)占46.71%,中抗品种占25.66%;高抗叶锈病的品种占23.68%,中抗品种占24.34%;高抗白粉病的品种占28.29%,中抗品种占55.92%;高抗蚜虫的品种(系)占5.26%,中抗品种占13.16%.综合来看,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系)47个,占30.92%;兼抗(中抗以上)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麦蚜的有5个品种(系),占3.29%.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河北省冬小麦品种的现状,为小麦育种、栽培和生产服务,以河北省2003-2008年审定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其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状况。结果表明,审定品种幼苗以半匍匐型为主,半冬性品种多于冬性品种,平均生育期242 d左右,白粒品种占98.51%,硬质品种占86.57%,平均产量466.6 kg/666.7 m2,平均株高74.62 cm,穗粒数32.64粒,千粒重 39.3 g,容重784 g/L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4%左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辽宁省近年来审定的112个水稻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品质性状总体较好,达到优III级以上的比例在88.4%~100%,但不同品质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所研究的品质性状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变异系数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供试品种中达到优质的占全部比例为79.5%,其中优I级占到8.9%,优II级占到45.5%,优III级占到25%。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加工因子、垩白因子、蒸煮因子、透明量因子的特征根累计贡献率达69.63%。建立与理化指标分值回归方程:y=84.54+2.60 I1-0.15 I2+0.67 I3+1.74 I4。表明,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蒸煮性状、提高透明程度是辽宁省今后水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水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晗 《北方水稻》2011,41(2):7-9,13
对辽宁省2006年~2009年审定的41个水稻新品种进行性状分析与系谱分析,结果显示,41个水稻品种多数性状上差异不大,品种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有效穗数、总粒数、垩白度、胶稠度等性状及性状结合的不同上.同时41个品种可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有43.9%的品种归为一类.63.4%的水稻新品种具有日本品...  相似文献   

7.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品种综合性状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黑龙江省东部垦区主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的演化趋势,选用了1980~2004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12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的差异,并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高产型品种的产量增幅最大,近期比中期增产17.2%,比早期增产23%;高蛋白品种次之,增产7.2%.高产、高蛋白品种近期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比中期均有显著增加,同时高产品种的单株粒重也有显著增加;在高油品种中只有单株荚数近期比中期有显著增加.近期育成的大豆品种的株高比中期降低,主茎节数显著增加.高油型品种近期比早期脂肪含量显著提高0.82%,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1%;高蛋白品种近期比中期脂肪含量显著降低0.71%.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改良潜力较大,而株高、百粒重、蛋白质、脂肪的改良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雪峰 《大豆科学》2011,30(4):585-588,595
对黄淮海地区通过审定的212份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育成品种比70年代育成品种分枝和单株荚数分别降低26.04%和1.66%,百粒重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了23.17%和7.32%。株高、底荚高度和生育日数90年代育成品种最低;主茎节数80年代育成品种最少,比主茎节数最高的70年代育成品种减少18.37%;在黄淮海育成大豆品种中,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持续增长,但还是以有限结荚习性为主,无限结荚习性大豆所占比例一直在下降;圆形叶的比例逐年增加,而披针叶和椭圆叶比例有所下降。随着年代推进,在分枝数和单株荚数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百粒重的增加,单产也随之增加。蛋白质含量以90年代育成品种最高;脂肪含量逐年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0.
加强棉花不育系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杂交种推广现状棉花生产对棉花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 ,利用杂种优势 ,选育杂交种周期短、应变能力强 ,容易集优良性状于一体 ,亲本数量少且容易保纯等。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已在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美国、印度等主产棉国广泛应用。我国 1 990年杂交棉仅1 .47万公顷 ,占当时全国棉田面积 0 .3% ;1 999年杂交棉已发展到 37.93万公顷 ,占全国棉田的1 0 .3% ,其中仅湖南省就 1 3.6万公顷 ,以人工制种利用二代为主 ,面积占该省棉田的 91 % ,基本实现棉花品种杂交化。近几年来 ,抗虫杂交棉尤其是“中棉”系列品种如中棉所 2 9、中棉所 38、中棉所39发…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玉米品种状况分析与研发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伟 《玉米科学》2006,14(5):152-156
“七五”至“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了181个玉米新品种,其中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占74.6%;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育成的品种占67.4%。民营研究所育成的品种在逐步增加。20年来品种子粒的商品品质有较大改善,但营养品质变化不大。育成品种的数量虽多,但突破性品种较少。根据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发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SSB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探明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为山西省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84份选育品种和180份地方品种在8个质量性状、5个数量性状上都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相比,遗传多样性较低。在质量性状方面,选育品种的籽粒颜色、生长习性变异性呈下降趋势,而脐色和茸毛色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数量性状方面,除粗蛋白低于选育品种外,地方品种的变异程度高于选育品种。对两类品种各13份材料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45个SSR位点基本可以将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分开,表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在分子水平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分化,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选育品种。表型和分子检测结果都表明,山西大豆品种的选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优异品种选育效率,本研究对广西已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系谱进行追溯,分析其亲本组配方式、地理来源及细胞核(质)遗传贡献,结果表明,育成的39个大豆品种(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来源于4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17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来源于广西本地、外省和国外祖先亲本的核(质)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9.42 %(58.98%)、45.75 %(38.46%)和14.83 %(2.56%);核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本地及生态条件相近的我国南方、巴西和美国。春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北京,夏大豆育成品种细胞质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广西、湖北和上海;2006年以来,96%的大豆育成品种是以育成品种和国外引种作为亲本组配而成;归纳出靖西早黄豆等8个核心春大豆祖先亲本,平果豆等5个夏大豆核心祖先亲本。广西大豆育成品种核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黔豆12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适宜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高产、广适大豆新品种,以本地不同生态区域的地方品种资源材料作为亲本,按系谱选育法选育出高产、广适的春大豆新品种黔豆12。贵州省区试平均产量3 073.20 kg·hm-2,蛋白质含量43.76%,脂肪含量19.2%。生育期114.2 d,株高50.5 cm,主茎节数12.9个,分枝数1.95个,单株荚数36.35个,单株粒数65.05粒,单株粒重13.95 g,百粒重24.05 g。紫花,灰毛,有限结荚,株系收敛,叶片椭圆,种皮黄色,种脐褐色。中抗大豆花叶病毒,适宜在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福豆310是福建农科院耕作所选育的春大豆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优质高产,株型直立紧凑,荚大粒重,商品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宜我市作春大豆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化学调控,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豆品种改良过程中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育种者通过遗传改良大幅度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同时生理特性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鼓粒期(seed filling period,SFP)干物质积累、N积累、光合效率及叶面积持续期明显增加;子粒蛋白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油份含量有所增加;耐密、抗倒伏特性增强,但抗旱特性有所减弱。在中国不同区域内开展大豆基因改良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研究将对未来新品种的研发产生重要影响。各种专用化的大豆品种的培育将是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7--2008年,辽宁省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在陕西关中平原进行了麦后夏播试验。结果表明,其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但由于百粒重显著高于当地对照品种而获得较高产量。其中,辽豆18号表现为生态适应性好,高产、稳产,适宜在该地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8.
合丰35遗传基础好,种性优良,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1993~2006年生产直接利用累计推广408.6万hm2,纯增产大豆10.4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26.9亿元;间接利用该种质做育种亲本育成大豆新品种11个,各品种品质优良,丰产性突出,增产效果显著,综合性状好,适宜种植区域广,累计推广面积119.4万hm2,纯增产大豆2.7亿kg,创纯社会经济效益7.0亿元.结果表明,合丰35既是优良品种又是被育种利用的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19.
As a preliminary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bred varieties an examination has been made of th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white clover ( Trifolium repens ) in hill land reseeding. Severe restrictions are placed on clover performance and N fixation in many hill areas in Britain by the poor climate, the low pH and exchangeable base status of the soils and the low frequency of effective indigenous Rhizobium strains.
Agronomic solutions to some of these problems exist, but experience in mid-Wales suggests the need for new bred varieties with improved adaptation to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particular attention being directed to the limitation of N fixation by low soil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