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铃虫在酱用番茄上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棉铃虫发生规律及习性 1.发生规律与习性 焉耆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第2代危害最重,第3代次之.全年发生过程以二十二团为便.越冬蛹于4月未至5月初.当5厘米地温达到12.6~14.2℃时开始羽化.5月中旬达盛期.羽化期较长.5月底至6月初.第1代卵进入孵化盛期,幼虫期在6月上中旬,但发生量较少,寄主分散,主要为害春小麦、春玉米及食用西红柿等.第1代成虫于6月20日前后形成蛾峰,第2代卵孵化高峰在7月上旬,幼虫主要为害酱用番茄,且发生早,寄主集中,是防治的关键时期.第3代卵孵化高峰在8月中旬,可继续为害后期酱用番茄,一般年份达不到防治指标,第3代老熟幼虫入土2~5厘米越冬,形成次年越冬蛹.  相似文献   

2.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1989~1991年田间调查和观察结果表明。蔬菜田棉铃虫在长治地区一年发生四代,以二代幼虫为害最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幼虫有转果为害的习性。成虫产卵多在植株的上部叶片正面和嫩枝上,其落卵量的85%以上。温度25~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最适合棉铃虫的发生繁殖。利用成虫趋性进行测报,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可控制此虫。  相似文献   

4.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 1996~ 1999年 4年试验观察 ,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卵至三龄幼虫存活率 ,二代为 1.3% ,三代为 5.5%。田间幼虫与被害蕾铃比分别比普通棉田提高 35.1%和 2 1.3%。结合对普通棉田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初步确定Bt抗虫棉棉田棉铃虫防治指标为 :二代百株幼虫 5.2头或百株卵量 4 0 0粒 ,三代百株幼虫 4 .7头或百株卵量 85粒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同一地点连续10年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数量和降水的资料,对降雨量与棉铃虫数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4月的月降雨量和一日最大降雨量均与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其中2月月降雨量与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显著正相关,2月中旬降雨量与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月的日最大降雨量、中旬降雨量与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显著正相关,3月降雨量≥0.1 mm的日数与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极显著正相关。8月的月降雨量与三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的降雨量、一日最大降雨量及日最大降雨量≥5.0 mm日数与四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8月下旬的降雨量与四代棉铃虫百株卵量的正相关度最高。9月各旬的旬降雨量均与四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0月日最大降雨量≥25.0 mm的日数与次年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1月的降雨量和日最大降雨量≥5.0 mm的日数均与次年二代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最重要的降雨旬是11月中旬。建立了18个棉铃虫百株卵量与降雨因子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诱测、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泰安地区棉铃虫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发生在麦田,第二至四代发生在花生田,主要为害叶片.二、三代棉铃虫发生轻重与虫源基数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微电脑程序对其发生因子的筛选,组建了二、三代棉铃虫发生预测式.中产花生田棉铃虫为聚集分布,可采用"Z"字型9点取样法调查.二、三代防治指标分别为百墩花生三龄前幼虫40~50头和30~40头.菊酯类和有机磷农药防效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 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 d才交配.交尾后越冬代于4~9 d,第2代于3~7 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 d左右.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点委夜蛾是2005年在河北省新发现的玉米害虫,近年来在我国夏玉米种植区发生日趋严重。由于该虫发现时间短,因此可以借鉴的资料有限。2005年以来,作者对河北省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持续研究,目前澄清了年发生世代和幼虫为害习性。在河北省,二点委夜蛾全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5月底,1代成虫6月~7月上旬,2代成虫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3代成虫8月下旬~10月中旬;幼虫主害期为夏玉米苗期(6月~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对玉米损害不大。幼虫对玉米苗的为害方式主要是咬食茎基部和根部,破坏输导组织,从而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幼虫对高温敏感,田间湿度大时有利于该虫的发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天敌是蚂蚁。  相似文献   

9.
烟草码绢金龟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码绢金龟Maladera sp.是烟草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对码绢金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1996~1998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弄清了码绢金龟的生活史、各虫态生活习性。在昆明,码绢金龟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是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化蛹末期,蛹期平均为21d。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下旬为羽化末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成虫发生为害盛期,成虫发生期约80d左右。田间成虫产卵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雌产卵量平均为27粒。7月上旬至中旬是卵孵化盛期,卵期平均为14.4d。幼虫发育至第2年4月,幼虫期约280d。土壤温度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  相似文献   

10.
桃蛀螟又叫桃蛀虫、桃实螟、桃蛀野螟等,可为害桃、石榴、柿、苹果、李、杏等多种果实。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脱皮后从果梗基部蛀入果心,食害嫩仁、果肉,有转果为害习性。在我区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旬,幼虫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卵盛期在7月上旬,幼虫盛期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卵盛期在8月上  相似文献   

11.
条毒蛾(Lymantria dissolute Swinhoe)是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的主要害虫之一。也为害青栎类、棣棠等阔叶树种。该虫在皖西低山丘陵林区年发生3代,以卵在树干、树皮缝中越冬。越冬卵期长达205~228 d、第一代和第二代卵期6~9 d,幼虫出现时间:越冬代5月上旬、第一代7月上旬、第二代8月上、中旬;幼虫期24~36 d,蛹期8~12 d。第二代幼虫于9月中旬化蛹,下旬至10月初出现成虫,并交尾产卵。成虫寿命4~12 d。对越冬代幼虫使用Bt制剂、2.5%溴氰菊酯防治效果分别为83.99%和94.84%。  相似文献   

12.
1.整枝。据调查,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适时整枝一次,可使百株卵量下降40%~60%。在二代棉铃虫发生期去叶枝的棉田,田间卵、虫存量减少3.8%~54.5%。在四代棉铃虫高峰期,及时摘除边心、赘芽,可使卵和幼虫的存量分别减少52.5%及  相似文献   

13.
为摸清迁飞性害虫粘虫在天津市的发生特点,探究粘虫发生程度与气候、田间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笔者自2012年开始在全市各主要虫情监测点开展了关于粘虫成虫、幼虫及成虫发育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粘虫一代成虫一般于5月下旬迁入本市,并在小麦田产卵,第2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为害苗期玉米;二代成虫于7月中下旬进入卵盛期,3代幼虫为害期为7月底至8月中旬。综合分析表明,导致粘虫暴发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虫源充足。各代粘虫成虫量显著高于历年均值,同时迁入成虫集中产卵;二是气候适宜。成虫产卵及幼虫孵化阶段气候湿润、温度适中;三是食源丰富。近年来我市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完全满足了各代幼虫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14.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15.
韩晓东 《新农业》2006,(6):48-49
1.杨黄卷叶螟一年4代。4月份杨树放叶后,越冬幼虫开始为害,5月底化蛹,6月上旬第一代成虫出现,6月中下旬出现幼虫;7月中旬第二代成虫盛发,7月下旬出现幼虫;8月中旬第三代成虫出现,8月下旬出现幼虫;第四代成虫9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出现幼虫。成虫产卵于叶背面中脉两侧。初孵幼虫分散啃食叶表皮,随后吐丝缀叶呈饺子型,或在叶缘吐丝将叶片折叠,藏在其中取食。稍受惊扰即从卷叶内逃跑或吐丝下垂,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吐丝结白茧化蛹。成虫趋光性极强。幼虫8~9月为害最凶,可将叶片食光。防治方法:①幼虫2龄前用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喷雾或用氧化…  相似文献   

16.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幼虫)出现第2次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猖獗危害与虫源基数及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搜集和整理了河北省正定1972~1993年棉铃虫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并运用相关矩阵法对世代间卵量、幼虫密度、成虫始期、历期和蛾量间关系及2~4代卵量与气象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试图寻找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原因。结果表明:(1)越冬蛹数量加大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基础,1~3代幼虫密度与越冬蛹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2)虫源积累是棉铃虫猖獗危害的重要原因。2~4代累积卵量与上代累积卵量、幼虫密度、蛾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建立了幼虫密度与上代史源的关系式;(3)各代间成虫始蛾期里正相关,但发生期早晚与蛾量及下代卵量、幼虫密度间无明显相关关系;(4)二三代累积卵量与5月下旬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9,而与相对湿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8.
1961—1963年作者在五河县对麦蜘蛛的生活史、为害习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当地麦蜘蛛主要有两种:一是麦园蜘蛛(Penthal SP.),一是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ns)。麦园蜘蛛一年发生二至三代,以成虫越冬。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为害,并产卵繁殖。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害最重。4月中旬以后成虫密度漸減。5月以后田间已見不到成虫,而以卵于土中或麦根及其他复盖物中越夏。10月麦播后,卵又孵化,11月中旬田间虫口密度較大,至12月中旬大部份开始以成虫越冬。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三至四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各发育阶段的存亡数量及其致死因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 ,组建了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新疆北部棉区二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7.5 %,种群趋势指数( I) =3.35 3。三代棉铃虫消亡率为 94.2 7%,二、三代棉铃虫卵期和低龄幼虫 ( 1~ 3龄 )消亡率为 79.6 1%和 78.8%。 4~ 6龄消亡率分别为 18.71%和 14 .5 9%。对照 Price( 1975 )所概括植食性昆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两种基本类型 ,新疆北部棉区二、三代棉铃虫均属 A型。新疆北部棉区棉铃虫消亡因子可归纳为捕食、寄生、自然损失、生理死亡、人工打顶五个因子 ,天敌捕食和寄生是主要消亡因子。各发育阶段消亡率差异总体较小 ,天敌捕食是卵期和低龄幼虫 ( 3龄以前 )消亡的主导因子 ,而天敌寄生则是4~ 6龄幼虫消亡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20.
苎麻四大害虫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苎麻夜蛾 俗称摇头虫、摆头虫。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幼虫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上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危害麻叶。苎麻夜蛾成虫是一种褐色蛾子,老熟幼虫有黄色带黑线、黑色带黄线、淡绿色带红线等体色,头部呈红色或棕黄色。蛹茶褐色,卵扁圆形米黄色。苎麻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