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河南省主栽的24个大豆品种抗紫斑病的研究表明:有33.3%的品种抗紫斑病,中等抗性品种占29.2%,中感品种占12.5%,25.0%的品种感紫斑病;紫斑病对大豆百粒重没有明显影响,且与成熟期没有必然联系;紫斑病感染2~3级对大豆发芽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发芽势减弱,紫斑病感染4~5级不但使大豆发芽率明显降低,而且发芽势严重降低,出苗后子叶霉烂.  相似文献   

2.
1996-2000年应用田间自然病辅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推广的3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生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36个品种中,抗病品种2个,占供试品种的5.5%,中抗品种9个,占供试品种的25.0%;感病品种13个,占人共试品种的36.1%;高感品种12个,占供试品种的33.3%,这说明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绝大部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都是感病或高感的。  相似文献   

3.
从我省各地征集150个大豆品种,通过种子带毒情况的测定,从中选择种子带毒率最高表现花叶和皱缩症状的“陈寨大豆”,进行了种子带毒毒源的分离。该分离物,能侵染大豆、菜豆、决明。陈寨大豆种子带毒率为27.59%。桃蚜、蚕豆蚜和棉蚜均可传毒,麦长管蚜不传毒。病毒的致死温度为63—70℃;稀释限点为10~(-4)—10~(-5);体外保毒期为3—4天,可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初步认为我们所鉴定的毒源分离物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等离子体处理作物种子的效果,对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进行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使大豆出苗率、开花率、结荚率明显提高,分别提高7.5、10.2、5.6个百分点。充分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有促进生育期提前的作用,为大豆品种安全成熟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等离子体处理较对照常规种子处理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分别增产209.9 kg/hm~2、增收755.64元/hm~2,可为大豆高产高效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棉花幼苗枯萎病抗性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枯萎病抗性的棉花幼苗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而抗病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接菌比不接菌处理 ,抗病品种幼苗游离氨基酸总含量降低 1 5%~ 1 9% ,而感病品种则增高 1 3 %~ 2 0 %。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或称大豆细菌性疫病[Pseudomonassyringaepv.glycinea(Coerper)Young,Dye,&Wilkie]在我国及世界大豆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在田间调查中发现大豆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病性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抗病性也不同,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感病品种上,轻者可减产5%~10%,重者则可达到30%~40%;感病重时可使籽粒变色,降低商品价值。据报道,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生理小种不完全相同。各地培育的品种是…  相似文献   

7.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大豆土传病害之一。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发病较重。大豆疫霉根腐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7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一、症状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田  相似文献   

8.
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感染SMV1后若干生化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对 SMV1 抗性不同的 4个大豆品种为试材 ,分析了感染 SMV1 后叶片中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及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接种 SMV1 后 ,在发病早期抗病品种总酚含量增加而感病品种降低 ,而在发病后期抗、感品种均降低 ;抗病品种类黄酮含量在早期和后期均增加 ,感病品种在两个时期均降低 ,在发病早期抗病品种接种株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抗病品种接种株 PPO活性在两个时期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甜瓜种子携带黄瓜花叶病毒(Cucumher mosaic virus,CMV)状况,以5个品种甜瓜种子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甜瓜种子、胚芽中CMV带毒率和带毒量。结果表明,供试种子、种胚带毒率分别为80%~96.6%和5.0%~25.0%,带毒量分别为6.62×10~4~5.47×10~7拷贝/粒和3.78×10~4~1.00×10~6拷贝/粒;种苗传毒率为0~6.6%,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子的带毒率高而传毒率低,表明CMV主要存在于甜瓜种子的种皮上。试验比较了5种处理方法对带CMV甜瓜种子的脱毒效果。干热(65℃)、湿热(100℃沸水)、温汤(55℃)、干热+湿热(65℃干热+100℃沸水)、干热+10%Na_3PO_4(65℃干热+10%Na_3PO_4)处理甜瓜种子,均能降低种子带毒量。干热、湿热、干热+湿热和干热+10%Na_3PO_4处理后种子脱毒率可达96%以上,显著优于温汤处理(P0.05),并能促进种子发芽。干热+10%Na_3PO_4处理甜瓜种子后的种苗中未检出病毒,对CMV的脱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NaCl处理对小麦的胚根、胚芽生长和发根数的影响率为指标,研究了抗、感赤霉病品种对不同NaCl预处理及NaCl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经0.5%NaCl预处理种子后置于1.5%NaCl培养基上和3.0%NaCl预处理种子后置于1.0% NaCl培养基上,抗病品种的发根明显增强,感病品种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大豆疫病菌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是大豆上的毁灭性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损25%-50%以上,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大豆疫病菌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是大豆上的毁灭性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在感病品种上可造成损25%-50%以上,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等离子体不同剂量处理大豆种子研究表明,等离子体处理的大豆种子明显提高苗期的根系数,并提高开花率、结荚率;各处理比处理7增产在6.0~237.0 kg/hm2,增幅达0.2%~7.9%;增值19.2~873.9元/hm2。处理2比处理7增产、增幅、增值最高,分别为237.0 kg/hm2、7.9%和873.9元/hm2。表明处理2为等离子体处理大豆种子的最佳剂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为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尖孢镰刀菌毒素处理大豆幼根后,测定其幼根的根活力,细胞渗透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F.oxysporum毒素对大豆幼根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降低大豆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增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毒素处理后,前期6h内抗病品种幼根内蛋白质含量降低,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上升,12h后抗病和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都降低;抗、感品种的幼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高,感病品种上升的幅度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大豆品种对大豆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搜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当前生产上主推和即将推出的112个大豆品种和品系,进行了对大豆菌核病的人工接菌抗性评价。鉴定出高抗品种1个,占鉴定总数的0.89%。抗病品种12个,占鉴定总数的10.71%。中抗品种17个,占15.18%。感病品种57个,占50.89%。高感品种25个,占22.32%。表明,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6.
1 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 大豆重迎茬使大豆大幅度减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导致地下害虫、根腐病、孢囊线虫、大豆食心虫等多种病虫害明显加重;二是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紫青霉分泌毒素能使大豆自身生理中毒,阻碍大豆种子萌发吸水,抑制根系发育,三是导致大豆养分偏耗,造成养分匮乏,微量元素钼、硼、锰、锌减少,满足不了大豆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四是导致大豆品质下降,由于虫食率增加5~10%、大豆灰斑病的病粒率增加3~10%、紫斑粒的病粒率增加3~5%,使大豆品质下降1~2个等级,严重影响了大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许多作物种子含糖量及其他营养成份随老化而降低,从而影响品质和植株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种子贮藏期间加速老化对种子可溶性糖,脂肪酸、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及幼苗生长情况,参试大豆品种3个、置于37℃高温下处理20、40、60、80天,以及在48℃高温下处理48小时,以常温(18~20℃)贮存大豆作对照,加速种子老化使大豆种子可溶性含量糖明显降低,脂肪酸和蛋白质也有不同程度下降。萌发率及个体发育受到高温处理的严重影响,特别是随着老化时间延长及温度升高,影响程度更为明显,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对加速老化的反应差异。其中以山东1号可溶性糖下降最多,达13~37.4%。  相似文献   

18.
一、选地与整地。大豆对土壤类型适应性较强,但疏松肥沃的土壤更适宜高产。大豆对茬口要求十分严格。重茬或迎茬会导致大豆病虫害加重,前茬大豆残留分泌物会抑制大豆植株生长,致使植株生长畸形,品质和产量显著降低。因此要求选择生茬地或轮作三年以上的地块种植大豆。二、选种及种子处理1.选种。品种的纯度应高于98%,发芽率高于85%,含水量低于13%。挑选种子时,应剔除病斑粒、虫食粒、杂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华南地区大豆 Glycine max (L.)Merrill品种(系)及其亲本对7个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的抗性.【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67个品种(系)及其亲本对7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菌株的抗性.【结果和结论】67个品种对7个不同毒力菌株PGD1、Pm14、Pm28、PNJ1、PNJ3、PNJ4、P6497的侵染率不同,接种大豆疫霉菌PGD1的侵染率最高,PGD1是华南地区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新种,抗PGD1的品种有华夏6号、粤夏2011-4、桂春6号、桂春10号、桂夏1号、浙春3号,占鉴定品种的9%;其次是Pm28和Pm14,接种PNJ1和PNJ4的侵染率较低;另外,对7个大豆疫霉菌菌株都表现感病的品种有29个,占鉴定品种的43.3%.华南地区抗或多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较少,需要加强大豆品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毒率的检测主要应用生物学(如苗期症状观察、局部枯斑反应等)和免疫学(如E L I S A.免疫电镜,放射免疫等)两类方法。这两类方法在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如生物学方法测得的是种子传毒率,而免疫学方法测得的是种子带毒率、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以上方法均需逐粒检查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