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桑沟湾大叶藻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扩增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2011年对桑沟湾楮岛海区大叶藻床的调查研究显示,其生物量年度变化为313.5~769.3gDW/m2,在夏季达到最高值;初级生产力年度内为2.0~6.4gDW/m2.d;总组织含碳量为35.5%;来自海草初级生产力的固碳贡献约为543.5gC/m2.yr。大叶藻附着植物生物量较小,年平均约为21.2g/m2,固碳贡献约30gC/m2.yr;作为菲律宾蛤仔增殖场,来自蛤仔的固碳贡献约63.15gC/m2.yr,此外,参照已有研究的数据,将来自草床捕获颗粒的碳贡献等计算在内,桑沟湾大叶藻床扩增固碳量为1180gC/m2.yr,总量达290MgC/yr。  相似文献   

2.
2011年8~10月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山东半岛大叶藻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山东半岛主要存在3种大叶藻科(Zosteraceae)种类,分别是大叶藻属Zostera的大叶藻Zostera marina L.、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 Ascherson & Graebner以及虾形藻属Phyllospadix的红须虾形藻Phyllospadix iwatensis Makino.其中,大叶藻分布广泛,莱州湾、俚岛、小石岛、楮岛、汇泉湾等地均发现有大叶藻存在,莱州湾地区大叶藻呈斑状分布,汇泉湾呈零星分布,俚岛、小石岛、楮岛地区呈片状分布;矮大叶藻分布较少,莱州湾地区呈斑状分布,广饶地区零星分布;红须虾形藻仅发现于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呈斑状分布.调查还发现,山东半岛近海沿岸大叶藻海草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除俚岛、小石岛、楮岛的大叶藻呈片状分布以外,其他地区的大叶藻均呈斑状分布或者零星分布.日照东港地区的海草场更是破坏严重,且本次调查范围内未发现大叶藻存在.  相似文献   

3.
2011年7~8月在桑沟湾楮岛南岸东部海域,利用水下调制脉冲式荧光仪(DIVING-PAM)原位测定了中国北方3种常见温带海草大叶藻、丛生大叶藻以及红纤维虾海藻的不同叶龄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并确定了几种海草的吸光系数(AF)和叶片叶绿素含量,计算出海草绝对电子传递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叶龄对海草的光合活性有较大影响,同种海草的AF值和叶绿素含量都随叶龄增加而增加,叶龄小的叶片明显具有较大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x)(大叶藻∶叶1=26.56,叶2=21.45,叶3=19.98;红纤维虾海藻叶1=22.31,叶2=19.23,叶3=17.06;丛生叶藻∶叶1=20.16,叶2=16.10;叶3=13.10).相比于丛生大叶藻和红纤维虾形藻,大叶藻具有最高的光合活性(ETRmax=22.67),这也与大叶藻在3种海草中所具有最高的初级生产力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本研究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与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为2.09~4.28 mg/m3,均值为3.07 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 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ind.),单位重量菲律宾蛤仔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h);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和0.42 g;胶州湾的水团停留时间为52 d,初级生产时间为1.58 d,贝类滤水时间为2.09 d;1龄、2龄和3龄蛤仔的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和272 ind./m2。目前,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本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 692 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 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度;壳长大于3.5 cm的蛤仔平均养殖容量为69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已超过其最佳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6.
为改进菲律宾蛤仔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对福建省晋江市围头湾浅海中培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和海区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从2019年1月到4月,海区水温逐渐上升,盐度逐渐下降,但均处于菲律宾蛤仔稚贝适宜范围;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1月份密度为5 100个/L,4月份密度为8 300个/L;菲律宾蛤仔稚贝壳长由(2.33±0.75)mm生长至(11.14±2.52)mm,成活率为30.30%。  相似文献   

7.
养殖生产中4种除藻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条件(白天水温12~16℃)下,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较小。高温条件(26℃)下,藻苔净、苔草必杀、青苔速灭和苔藻净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的96 h LC50分别为123.211、57.004、62.745和149.942 mg/L;对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21.257、17.347、42.530和8.681 mg/L。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依次为苔草必杀青苔速灭藻苔净苔藻净;对刺参的急性毒性依次为苔藻净苔草必杀藻苔净青苔速灭,同种除藻剂对不同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不同。相对于低温测试结果,高温下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增强,两种生物的耐受性降低,但安全浓度仍均高于建议最大使用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养殖活动对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F)的影响,于2014年5月采用走航式CO2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多营养层次混合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的表层水CO2分压(pCO2)进行了大面调查,并通过数据计算桑沟湾海区的F值。在调查过程中,选择在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等区域内进行24 h定点连续观测。探讨了春季桑沟湾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大面调查结果显示,桑沟湾内海水中pCO2总体变化趋势是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网箱养殖区海水中pCO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大面调查中,贝类、藻类、贝藻混养、网箱养殖区的F值分别为(–1.02±0.83)、(–15.40±1.28)、(–4.32±1.41)、8.14 mmol/(m2·d)。定点连续监测显示,藻类、贝类、网箱养殖区的pCO2 24 h平均值分别为(320±14)、(330±10)、(413±37) μatm。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是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养殖区之间的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差异显著。影响各养殖区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日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与走航调查结果一致。养殖活动是影响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4种滤食性贝类滤水率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室内流水方法测定了不同规格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表明:(1)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滤水率(叶绿素)分别为(0.390±0.098)L/(g.h),(0.362±0.064)L/(g.h),(0.204±0.046)L/(g.h)和(0.041±0.008)L/(g.h);有机颗粒物(POM)分别为(0.4816±0.0821)L/(g.h),(0.3356±0.0305)L/(g.h),(0.1535±0.0428)L/(g.h)和(0.0790±0.0165)L/(g.h)。(2)每隔12 h出现滤食高峰和低谷,紫贻贝和菲律宾蛤仔到达高峰后下降慢,上升快,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则与之相反。(3)滤水率与体重呈负幂函数关系:CR'=aWb(b<0),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紫石房蛤的b值分别为-0.4211,-0.3374,-0.3252和-0.3137;耗氧率分别为(1.453±0.124)mg/(g.h)、(0.653±0.083)mg/(g.h)、(0.066±0.011)mg/(g.h)和(0.022±0.010)mg/(g.h)。菲律宾蛤仔和太平洋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个体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养殖容量评估是衡量贝类养殖活动是否环境友好、碳汇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构建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碎屑–菲律宾蛤仔(nutrients–pho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clams, NPZD-C)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构建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响应,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34 8和0.926 4;不同放苗密度情境下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苗种(2000~3000 ind./kg)的初始放苗密度分别为300、500、700、1000、1500 ind./m2时,蛤仔的预测产量分别为10.5、15.6、18.9、21.6、23.2 t/hm2;养殖容量评估结果显示,若在期望的10个月养殖时间内收获湿重为5 g以上的商品蛤仔,放苗密度需控制在1000 ind./m2以内,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适宜的放苗密度为550~75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管理、充分发挥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亚晨  温海深  李兰敏  冯启超 《水产学报》2015,39(12):1872-1882
为探究鱼类对温度突变水体的适应性和恢复性,将妊娠期许氏平鲉由正常水温(16℃)直接转入高温(25℃)和低温(7℃)水体,急性胁迫2h后再恢复至16℃,检测恢复期第0、6、12、24、48和72h时妊娠期许氏平鲉血清皮质醇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5℃急性胁迫导致2尾鱼发生产仔行为;25℃和7℃急性胁迫后的恢复过程中,血清皮质醇(COR)、血糖(GLU)、球蛋白(G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和白细胞(WB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Ca2+、Mg2 和P水平无显著变化;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在25℃胁迫后明显上升(P<0.05),而在7℃胁迫后显著下降(P<0.05)。与急性低温胁迫相比,急性高温胁迫对妊娠期许氏平鲉机体生理情况的影响更显著。除COR和无机离子外,多个生理指标在72h后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导致妊娠期许氏平鲉生理状况和代谢水平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发生提前产仔行为。在养殖生产中,对于进入生殖期的雌鱼,应密切监测水温变化,尤其是水温的上升,以减少温度应激导致的妊娠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盐度对鱼类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血液生理指标、鳃ATPase活性、鳃丝泌氯细胞结构、激素和肌肉品质等的影响.总结盐度对鱼类生理影响的规律,可为今后鱼类健康养殖和耐盐品系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铜离子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Cu离子浓度下分别培养了湛江等鞭金藻。结果显示,Cu离子浓度低于10-6mol/L时,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其中在10-7mol/L时藻细胞的生长相对较快;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相对较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强。结果表明,在湛江等鞭金藻的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0-7mol/L的Cu离子时最利于其生长,其细胞内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4.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再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滤水率和摄食率迅速下降。(3)实验期间(24h),随时间的变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20~100mg/L时,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升降变化,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300和500mg/L时,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滤水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6~24h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值多次出现负值。(4)吸收效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与其它家畜相比,雌性羊驼呈现的繁殖特性对于研究者来说相对较陌生。本文旨在综述雌性羊驼生殖生理学上的研究进展,介绍其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特征,未交配和已交配雌性羊驼的繁殖特点等。  相似文献   

16.
首次测定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同时测定5.75s-1,9.60s-1,11.50s-1,23s-1,46.0s-1,115.0s-1,230.0 s-1 7个切变率全血粘度和230s-1切变率测定血浆粘度。并统计分析生理和生化指标与全血粘度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全血粘度主要因子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p)、血清胆固醇(Cho),而影响血浆粘度的主要因子是红细胞压积(HCT)。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different starvation time for fish before blood sampling can influence the result of plasma biochemical analysis. Glucose (GLU), total cholesterol (CHOL), triglyceride (TGL) and total protein (TP) in the plasma of juvenile 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were measured after different starvation duration (0, 0.5, 1, 2 and 3 days). Starvation time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lasma GLU, CHOL, TGL and TP concentrations (P < 0.05). Plasma GLU and TP concentrations were unpredictably variable with duration of starvation. Plasma TGL and CHOL concentrations after 3 days star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ish starved for 0, 0.5, or 1 da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fish starved for 0, 0.5, or 1 day. In order to get baseline value for these blood parameters, juvenile Amur sturgeon should be starved for 1 day.  相似文献   

18.
Activity of the thyroid gland of the coho salmon,Oncorhynchus kisutch, was assessed by physiological, 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riteria after treatment with graded doses of bovine thyrotropin (bTSH) in January and March. Average plasma thyroxine (T4) levels increased from about 0.8 ng/ml in saline-injected controls to about 15 ng/ml in fish treated with fou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 of 0.8 lU bTSH. Light-microscope observations of one m-thick sections stained with methylene blue and azure II, showed that bTSH treatment increased epithelial height in both presmolts and smolts. Ultrastructural manifestations of increased activity owing to bTSH treatment were also seen, along with evidence of follicle proliferation. Cytoplasmic organelles and secretory granules increased in numbers with increased dosage of bTSH.  相似文献   

19.
低温对罗非鱼类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非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耐受低温能力差成为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很多学者对低温伤害罗非鱼的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期针对性地解决罗非鱼不耐寒的问题。文章综述了饵料、环境和鱼体自身等影响罗非鱼耐寒的因素,以及低温对鱼体的伤害范围,包括宏观的生理变化和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的改变,介绍了低温对罗非鱼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重点讨论了这些研究成果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测定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同时测定5.75s-1,9.60s-1,11.50s-1,23s-1,46.0s-1,115.0s-1,230.0 s-1 7个切变率全血粘度和230s-1切变率测定血浆粘度。并统计分析生理和生化指标与全血粘度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全血粘度主要因子为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p)、血清胆固醇(Cho),而影响血浆粘度的主要因子是红细胞压积(H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