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我们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是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二是适当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和调研,提出了相关实现路径:做好教师培训;挖掘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拓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通识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茶文化是融合自然科学、哲学、文化、艺术等诸多学科积淀而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笔者结合《茶艺与茶文化》通识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效果,认为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饮茶观念、树立文化自豪感、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最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之一,是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通识教育的课程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本文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两门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的实施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融入内容薄弱、融入方式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从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媒介、提高师资队伍素养等方面入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96-29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非常重要。为了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加快构建传统文化教育新生态。活动主体上突出图书馆的规划和引领作用,各部门合力推动。活动客体上将普遍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相结合。活动目标上重点设立人文讲堂、打造文化品牌,开设传统文化节、营造文化氛围,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培育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功能应定位于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四个方面,核心应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阐释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建议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紧紧围绕相关专题进行教学,并适当组织讨论,以全面构筑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课程特色,建立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业科学》2020,(5):276-282
通识训练课程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具有面广、授课学生多的特点,其课程安排是教务管理的难点之一。以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来自12个学院、7个学科门类、39个专业的农事技能通识训练参训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生源地、学院、专业、学科等背景条件的学生"课程注重"和"训练站选择"结果差异明显;总体来看,学生"课程注重"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课程设计的趣味性、课程实践操作环节、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结合性;训练站自主选择比例较高的为园艺训练站、动物养殖训练站,较低的为植物保护训练站;通过对不同专业参训学生"课程注重"及"训练站"选择比例进行聚类,可将其划分为3大类群;根据问卷从现开设模块中选出学生最喜爱的模块数6个(前10%)及学生期待开设的模块数10个。该研究旨在为类似农事技能通识训练课程的开设和排课优化,为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完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将生命科学类课程作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模块的核心组成。该文初步讨论了在中医药类大学开设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为这类课程在学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文化资源,奠定了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的基础。面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必须向现代转化。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我们应超越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扬弃。以开放的心态追求文化创新,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通识教育的原本意义和地方普通高校实际出发,讨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的推动力量、实施路径、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配套改革等五个关键问题,提出了理念推动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统一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学校立项建设为主与教师自主开设相结合、本校培养与院校间共享相结合、推行通识教育与教育教学其他改革相结合的思路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辉  刘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73-7774
探讨了观赏植物与文化课程开设的意义,通过观赏植物认知,强化文化感悟,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分析了课程创新特点。课程内容创新包括文化内容融入植物识别、植物形态特征加强文化意境感染;教学方法创新指通过植物市场调查、学生参与教学、进行主题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品味和弘扬文化。旨在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观赏植物及植物文化,最终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强大的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的困境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中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与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洁琰 《河南农业》2023,(27):25-26
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高职院校在传统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课程建设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匹配度不高、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校园人文氛围不足等问题。通过深化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打造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校园文化底蕴等措施,能加强育人效果,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和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子民的根,是我们华夏子孙的精神归依。在当前国力昌盛的发展大环境下,与国际接轨,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增进各国间友好往来是发展趋势。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当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为总书记在"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问题上,强调树立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实现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确处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它文明的文化基因关系,既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对安徽地区2 000多名民众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基本知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半民众满意宣传方式和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面更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更强。建议加强内涵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进行融合宣传,进一步促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胡泽学  付娟 《农业考古》2022,(1):251-259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本文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华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农业因素,从而提出赓续传承、提升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界定了高校图书馆渗透教育的特征与内涵,针对高校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缺失的状况与成因,总结了实施渗透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及在传统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中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车轮下,各大学校陆续开设各类精彩纷呈的校本课程,英语、数学、物理、国学课程开设的热火朝天,可是却很少有学校能够关注到地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结合。地域文化博大精深,培养有地域文化自豪感、有地域特色的有灵气的新人是值得我们探讨、交流、实践的重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