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不同形态磷肥对红壤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连娅  王瑞雪  郑毅  汤利 《玉米科学》2019,27(5):158-16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形态磷肥对玉米干物质累积、产量、磷素吸收累积动态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低磷红壤玉米对施用不同形态磷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施用量的条件下,与过磷酸钙(SSP)和钙镁磷肥(CMP)处理相比,施用磷酸二铵(DAP)和磷酸一铵(MAP)处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及经济学产量和玉米磷肥利用效率均较高。至成熟期,施用DAP较SSP和CMP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提高46.7%和72.9%、磷素累积增加68.8%和100.5%,其子粒磷素累积量增加88.7%和101.4%。与施用SSP和CMP处理相比,施用DAP处理玉米子粒产量依次提高47.1%和73.8%。  相似文献   

2.
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冬小麦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节水灌溉条件下小麦磷素利用效率,以济麦22和石优20为材料,设置60、120和180 kg P2O5·hm-2三个磷素供应水平(分别用P60、P120和P180代表)研究了节水栽培下磷素(P)用量对小麦P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在各生育时期植株干重均随施P水平增高而提高;低P(P60)水平下石优20植株干重较大,在高P(P180)水平下济麦22则植株干重较大。两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植株P含量均以高P处理下较高,且石优20高于济麦22。随施P水平的增高,小麦植株P累积量增多, P累积速率增大,以开花至成熟期P累积速率较高,且施P水平对P累积速率有正向调控作用。成熟期,植株各器官的干重、P累积量和P分配比例均以籽粒最高,茎秆和叶鞘及叶片次之,颖壳和穗轴最低;各器官P含量以籽粒最高,茎秆、叶鞘、颖壳和穗轴次之,叶片最低,表明生育后期植株体内P素主要向籽粒转运、积累。低P和中P(P120)处理下,石优20产量显著高于济麦22;高P处理下,石优20的产量较济麦22低。随供P水平的提高,植株花前的P转运量和P转运效率增大,但P贡献率、P利用效率和P肥偏生产力下降。不同品种相比,石优20植株的花前P转运量和营养器官P贡献率与济麦22相近,但石优20的P收获指数、花前P转运效率、P利用效率和P肥偏生产力较济麦22低。研究表明,节水条件下,小麦养分高效品种石优20在低P水平下具有较高P吸收能力和籽粒产量,适当施P可增强济麦22植株生育后期P的吸收、利用能力和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间磷素吸收利用和收获指数的差异,筛选磷高效型品种,以山东省不同时期30个主要推广品种为材料,在两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磷素在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量,并对磷素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各器官中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以茎叶提高幅度最大,籽粒提高幅度较小;不同品种问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高肥力下备品种平均磷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分别比低肥力下降低了10.22%和2.61个百分点.通过聚类筛选出4个在高低两肥力下磷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5个仅磷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其中一个只适于高肥地,一个只适于低肥地,四个仅磷收获指数高的品种,其中有两个只适于高肥地.  相似文献   

4.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磷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磷肥不同施用时期及分配比例对吉林省西部超高产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方式对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积累量有一定影响。施磷量一定的条件下,在玉米生育后期追施磷肥可有效提高产量,其中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均追肥处理产量达到13 706 kg/hm2,较一次性基施处理高0.82%;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磷素积累量也相对较高,收获时期植株磷素吸收积累量为126.4 kg/hm2,高于其他各处理。从成熟期玉米植株磷素含量分配比例来看,拔节期和喇叭口期均追肥处理收获时期子粒中磷素含量占植株总磷素含量的68.99%,其他处理均超过70%;除子粒外其余各器官磷素含量所占比例均较高。本试验条件下,在玉米生育后期追施磷肥的施磷方式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但相对于磷肥一次性基施的方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2008~200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黑土上研究有机肥磷部分替代化肥磷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磷替代化肥磷增加苗期或拔节期土壤速效磷含量;与100%化肥磷处理相比,用30%有机肥磷替代化肥磷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子粒产量和磷素吸收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营养体磷素的再分配率和对子粒的贡献率,提高了磷素的农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施肥水平下研究31个糯玉米品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分析糯玉米的磷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生产鲜穗、鲜子粒和成熟子粒糯玉米的磷素利用效率品种间变异范围分别为193.95~342.25 kg/kg、127.35~219.76 kg/kg和96.55~181.61 kg/kg。聚类分析表明,无论其收获产品是鲜穗、鲜子粒还是成熟子粒,属于高产、磷素高效吸收利用的品种有2个,其100 kg鲜穗、鲜子粒及成熟子粒需磷量平均值分别为0.359、0.510、0.656 kg。通径分析表明,提高品种鲜穗和鲜子粒产量,改良吸磷总量起主导作用;提高成熟期子粒产量,改良吸磷总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7.
降水量与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采用滴灌补水措施,研究不同降水量及施磷量对黑土区玉米产量、磷素吸收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及施磷量的增加会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的积累,进而促进玉米产量的形成。施磷量较降水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更为显著,适量的降水量与施磷量有利于玉米产量的增加。各处理中以W3(自然降水+200 mm)、P3(施磷22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达13 914 kg/hm~2。各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降低,随降水量的增加磷肥利用率增加。玉米植株磷素积累在同一降水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适磷条件下,适宜降水量可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磷素积累量。W3(自然降水+200 mm)、P2(施磷110 kg/hm~2)处理为最优处理,当年降水量为508 mm,玉米产量可达13 119 kg/hm~2;磷肥利用效率最高,达19.7%。  相似文献   

8.
土壤磁处理对玉米苗期生物学性状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了磁处理土壤对磷素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磁场处理棕壤、草甸土后,玉米苗期的生物学性状均有所改善,且玉米植株对磷素的吸附能力提高,促进了肥料磷素的利用。低场强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磷肥用量和石灰对甜玉米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磷肥用量与石灰配合施用对甜玉米产量、生物量、磷素累积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甜玉米高产及磷素高效利用途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磷肥用量,设置P0(0 kg/hm2)、P60(60 kg/hm2)、P120(120 kg/hm2)、P180(180 kg/hm2)4个磷肥水平;副区为石灰处理,设置L0(0 kg/hm2)和L1(750 kg/hm2)2个石灰水平,研究甜玉米鲜食期产量、磷素累积、土壤速效磷及磷肥利用效率对磷肥用量和石灰施用的响应。结果表明,L0处理下,与P0处理相比,P120和P180处理甜玉米鲜穗产量均显著提高,分别增产19.4%和18.5%,P0与P  相似文献   

10.
王志永  赵明  李连禄 《玉米科学》2007,15(1):033-036
以多穗型玉米农华103为材料,研究单株穗数对玉米后期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越多,玉米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积累量越大,穗部干物质占后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比例越大,去穗植株的单个果穗性状均优于未去穗植株对应位置上的果穗性状。  相似文献   

11.
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低磷土壤条件下玉米082×掖107组合的P1、P2、F1、F2和F2∶3代磷吸收和利用效率联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磷吸收效率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与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D-0)。F2和F2∶3估计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51.96%和56.29%,估计的微效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34.17%和29.72%。主基因的遗传力都高于微效多基因,磷吸收效率的遗传主要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微效多基因对玉米磷吸收效率的影响较大。表明可以利用磷吸收效率高的玉米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磷吸收效率高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磷吸收效率高的玉米品种。玉米磷利用效率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C-0),属非主基因控制的遗传。表明玉米磷利用效率主要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可以结合玉米磷吸收效率性状的选育,培育磷利用效率高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2.
生物炭还田条件下磷肥减施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辽宁昌图棕壤区生物炭还田条件下磷肥减施20%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生物炭还田(3 000 kg/hm~2)后各处理促进玉米增产,最高增产5.5%,生物炭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的产量表现略有增加的趋势。生物炭还田后各处理均提高了玉米植株N、P和K的养分吸收量,提高玉米植株氮素和磷素回收率,生物炭还田配施常规肥处理可更好促进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提高玉米氮素回收率,4年综合提高5.3个百分点;生物炭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可更好提高玉米磷素回收率,提高4.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灌溉定额150 mm、总施K2O 80 kg/hm2条件下,2019、2020通过对5个处理按照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分配比例施肥,研究不同方式施肥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分次施用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钾肥全部基施处理,以K4处理(钾肥30%基肥、25%拔节追肥、40%大喇叭口追肥、5%抽雄追肥)产量最高。2019、2020两年产量相比全部基施处理高5.3%和5.6%。对于钾素的吸收,植物吸钾的高峰期为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其次为拔节-大喇叭口期,两年分别达121.1、119.35 kg/hm2。K4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农学效率均为最高,钾肥利用率达49.04%、50.71%,明显提高玉米钾素利用效率。将钾肥基施与追施相结合,相比于全部基施和全部追施,能提高玉米对钾肥的吸收与利用,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磷肥的施用方式和施用量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研究常规一次性施肥和滴灌分次施肥以及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滴灌密植高产春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滴灌水肥一体化分次施磷模式下,磷肥用量在90 kg/hm2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16.66~17.29 t/hm2),比一次性基肥施入产量高8.3%~12.6%,经济效益平均提高11.0%;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比一次性基肥施入处理分别提高44.4%~50%和59.5%~73.65%。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在玉米开花前随水分次滴施水溶磷肥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同时能减少磷肥用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磷水平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以施磷90 kg/hm~2处理最高。依据玉米产量(y)和施磷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磷范围为90.1~103.1 kg/hm~2。在施磷水平30~90 kg/hm~2范围内,抽雄期各养分积累量与转运量呈正比;当施磷水平提高至120 kg/hm~2,各养分向子粒转运量出现负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除苗期外,玉米其他生育期氮、磷、钾的积累间及转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磷、钾积累、转运与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灌浆期氮、磷、钾素积累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玉米磷肥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先增后降,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当季回收率和偏生产力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14~2015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钾肥用量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施钾增加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通过玉米产量(y)和施钾量(x)二次曲线拟合,得出最佳施钾量为92.8~105.0 kg/hm~2。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钾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钾积累量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施钾提高吐丝期至成熟期钾素分配比例,提高幅度分别为2.7%~28.4%。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钾显著提高玉米钾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子粒吸钾量,并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均以钾肥用量9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滴灌玉米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滴灌玉米高效施磷提供技术依据.磷肥用量各处理相同,设5个处理[Pb100:磷肥100%用作基肥;Pb50:磷肥50%用作基肥,50%用作追肥;Pb25:磷肥25%用作基肥,75%用作追肥;PbO:磷肥100%用作追肥;不施磷肥(P0)为对照].等施...  相似文献   

18.
孙扬  吴春胜  谷岩 《玉米科学》2017,25(1):133-138,146
针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的生态特点,研究氮素营养水平对膜下滴灌条件玉米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可显著提高叶片光合性能,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叶片气体交换参数也逐渐升高;当氮肥超过300 kg/hm2时,各项指标开始下降。在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中,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种植模式的改变比较敏感,膜下滴灌下各处理平均Fv/Fm均显著高于同期普通生产田对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Fv/Fm增加;高氮处理穗位叶Fv/Fm无显著差异。施用氮肥均增加了玉米穗位叶PEP和Ru BP羧化酶活性。在膜下滴灌模式下,玉米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00 kg/hm2,与300 kg/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非膜下滴灌玉米获得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