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豫南地区高肥力地块稻-麦轮作定位减量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豫南地区高肥力地块化肥减量对土壤肥力、粮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选取稻-麦轮作种植制度,进行为期3年的定位减量施肥试验,在试验的小麦季和水稻季分别设置常规施肥、常规磷钾肥、常规施肥增氮肥5%、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和常规施肥减施氮肥10%5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和10%的处理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常规磷钾肥处理与之相反,试验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第一轮稻-麦轮作试验期间,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提高植株内全磷含量、小麦植株全钾含量及水稻的经济学性状;增、减施氮肥5%对植株内全氮含量、水稻全钾含量和小麦的经济学性状影响不明显。至第3轮试验期间,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与常规施肥的差异不显著;减施氮肥5%能提高小麦植株内全磷和全钾含量及作物产量,配合肥料支出少,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降低磷肥用量对设施番茄种植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设施条件下常规施肥(CK:P2O5用量891 kg/hm2)、磷肥减量50%(P-1:P2O5用量446 kg/hm2)和磷肥减量70%(P-2:P2O5用量267 kg/hm2)3个磷肥水平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减量不影响番茄植株生长(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株高/茎粗比),同时对番茄单果重、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影响也不显著;不同磷肥水平番茄单果重为173~181 g,单株产量为1.81~2.05 kg,单位面积产量为51.9~56.9 t/hm2。与CK处理相比,P-2处理显著增加了番茄2 mm根数和根冠比,增幅分别为72.6%和28.0%。2个减施磷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番茄还原性糖含量和糖酸比;P-2处理番茄糖酸比又显著高于P-1处理。降低磷肥处理显著降低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降低磷肥用量70%在不影响番茄产量的基础上,提高了番茄品质,改善了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3.
减施磷肥对京郊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了改善京郊设施番茄磷肥过量施用的现象,同时促进化肥零增长目标的实现。[方法]研究在不同减施磷肥条件下对京郊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效磷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试验设常规磷肥用量、减施30%磷肥、减施60%磷肥、减施100%磷肥及不施底肥(即空白)5个处理。[结果]在磷肥常规用量情况下植株钾含量、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最高;在减施30%磷肥的条件下番茄的产量、植株和果实的氮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果实的硝酸盐含量最低;在减施60%磷肥的条件下植株磷含量、果实钾含量最高;在减施100%磷肥条件下果实Vc含量最高。[结论]适当在农户常规磷肥的用量基础上减施30%左右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反而比正常施用量条件下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4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两种双季稻──油(草)三熟轮作条件下的农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都有利于农田高产、稳产、折合亩年产粮食1089.4±27.5kg,四年的产量变异系数<3.5%;各定位地块土壤肥力都有所提高,与对照相比除全氮外,土壤有机质、磷、钾含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设施蔬菜土壤生态,推动化肥零增长计划实施。在土壤速效氮、磷、钾分别为283.55,574.05,1 161.3 mg/kg,有机质54.9 g/kg的高肥力日光温室中设置追施水溶性化肥(WSF)、蔡-18菌发酵液(Cai-18)和不施肥(CK)3种施肥处理,采用Miseq高通量技术、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方法测定3种施肥方式对黄瓜产量和品质、根区土壤养分含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WSF和Cai-18处理显著提高黄瓜产量,比CK分别增产6.21%和6.59%,Cai-18处理的氮、磷、钾用量比WSF处理分别减少93.48%,95.44%,98.63%,但两者产量差异不显著。Cai-18处理增加黄瓜酯类香气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提高果实的风味;WSF和Cai-18处理在黄瓜质地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大,但二者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CK。Cai-18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的97%相似水平下OTU分组数、菌种丰富度指数Chao-1和菌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大于其他2种处理,而其真菌的OTU数和Sha...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连续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设计4个施磷(P2 O5)处理:玉米季(0,120,240,480 kg·hm-2)、小麦季(0,75,150,300 kg·hm-2),探究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籽粒产量、氮磷吸收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施磷处理作物籽粒产量、生物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凉山州贫困山区“吨粮万元”的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安宁河谷地区秋冬光温资源,本研究在安宁河谷地区设置“水稻-小葱-马铃薯”一年三熟种植新模式、“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2种传统模式。结果表明:“水稻-小葱-马铃薯”模式较当地传统的“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模式复种指数提高了50%,原粮产量与“水稻-油菜”模式相当,总产值和净产值比“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模式提高了3.6~4.1倍。扣除劳动力成本后,“水稻-小葱-马铃薯”模式的纯收益较“水稻-小麦”模式提高3.19倍,较“水稻-油菜”模式提高6.16倍,且其新增纯收益率达到4.19~6.16元/元。“水稻-小葱-马铃薯”一年三熟种植新模式在凉山州安宁河谷地区实现了“吨粮万元”的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稻麦轮作土壤镉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开展探究田间试验条件下铜陵市矿区附近镉重度污染农田土壤经石灰和有机物料修复后土壤镉形态的变化,为农田镉污染提供依据.通过水稻和小麦生长田间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生物炭、生物肥3种有机物料与石灰配施对稻麦轮作土壤中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石灰配合有机物料施用后,小麦季土壤酸碱度范围为pH 4.72~5.3...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的轮作模式,其习惯种植密度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间差距较大。本研究旨在为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和玉米匹配适宜的氮肥用量,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率。选用不同小麦品种(矮抗58和百农207)和不同玉米品种(北青340和登海605)为供试材料,设置农民习惯和专家推荐2个种植密度,0、180和360kg N/hm2 3个供氮水平,分析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干物质、产量、氮素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小麦的农户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高75kg/hm2,相比农户习惯处理,专家推荐种植密度处理下的小麦产量提高了10.0%~15.7%,提升了经济效益。小麦产量随穗粒数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没有明显差异,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百农207在N180处理下产量最高。玉米的农民习惯种植密度比专家推荐低22 500kg/hm2,相比农民习惯处理,专家推荐处理的玉米产量提高了17.8%~22.7%。玉米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农民习惯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降低趋势,氮肥农学效率降低。专家推荐种植密度下,玉米在N180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0.
长期水稻-冬油菜轮作模式下钾肥的适宜用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克  唐静  李继福  邹家龙  朱建强 《作物学报》2017,43(8):1226-1233
研究长期施用钾肥对水稻-冬油菜轮作系统作物生产力、钾肥利用率和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为水旱轮作区钾肥的统筹分配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6年在湖北省粮油主要生产区江汉平原布置中稻-冬油菜轮作定位田间试验。共设5个钾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 kg hm~(-2)(K0),45 kg hm~(-2)(K1),90 kg hm~(-2)(K2),135 kg hm~(-2)(K3)和180 kg hm~(-2)(K4),其中K2处理为当地测土配方推荐钾肥用量(K2O 90 kg hm~(-2))。在土壤供钾能力较高情况下,水稻和油菜年均产量分别为6.87 t hm~(-2)和2.25 t hm~(-2),经过一个轮作周期后施用钾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且冬油菜季的产量和地上部吸钾量增幅最为明显,分别为16.9%和63.8%。长期施用推荐钾肥用量后,水稻和冬油菜的钾肥农学利用率年均分别为5.1kg kg–1和3.2 kg kg–1,而钾肥吸收利用率和钾肥贡献率水稻季明显低于冬油菜,这表明水稻吸收的钾素主要来自土壤,而冬油菜则需要较多的外源钾来满足自身对养分的需求。通过线性加平台肥效模型拟合得出,水稻季适宜钾肥用量为70.5~100.9 kg hm~(-2),平均96.6 kg hm~(-2),比推荐用量提高了7.3%;冬油菜季适宜钾肥用量为75.6~118.2 kg hm~(-2),平均107.0 kg hm~(-2),比推荐用量提高18.9%,且冬油菜对钾肥需求高于水稻。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施用年均推荐钾肥用量(180 kg hm~(-2))不仅影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还导致轮作系统钾素持续亏缺和土壤有效钾含量降低,故钾肥应优先施用于油菜季并且重视作物秸秆还田、归还秸秆钾素,以维持农田钾素平衡和生产力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双低杂交油菜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冬油菜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河南省油菜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丰油10号为冬油菜供试品种,在基追比为7:3的基础上,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农学利用率、养分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并通过一元二次回归方程确定不同轮作区油菜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中,稻油轮作潢川2个试验点达到最高产量的施肥配方为N2P2K3,平均产量为3 204.15kg/hm 2,其经济效益最高,为13 485.5元/hm 2。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平均增收15.33、22.20和22.17kg/kg。因此稻油轮作中磷钾较低地区的最佳施肥处理为N2P2K3,与一元二次效应方程得出的最佳施肥量结果基本一致。玉米-油菜轮作区南阳试验点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的施肥配方为N1P1K2,产量为2 801.4kg/hm 2,经济效益为12 599.4元/hm 2,相比最高产量的施肥配方N2P3K2,产值减少875.3元/hm 2,经济效益增长472.4元/hm 2。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平均增收4.05、6.07和5.87kg/kg。因此玉米-油菜轮作磷钾较高地区最佳施肥处理为N1P1K2,是获得高产和高经济效益的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12.
为给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和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23’为材料,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效型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群体间产量、收获指数、光合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具有明显差异。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光合势、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中等光效群体的收获指数显著低于高光效群体和低光效群体。在产量构成上,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同时,高光效群体及其剑叶在开花期的光合特性表现良好。在本试验播后及冬季多雨条件下,密度为225×104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且氮肥运筹为7:1:2:0以及密度为300×104株/hm2,施氮量为330 kg/hm2,氮肥运筹为5:1:2:2可作为产量达到8400 kg/hm2的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密肥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施肥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太湖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探讨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施肥途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文献总结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的施肥现状,指出施肥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投入不平衡,农民普遍偏施氮肥,磷、钾肥尤其是钾肥使用比例很低,一般不超过氮肥施用量的20%;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养分需求不同步。建立、完善和应用集土壤、作物、环境等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是实现太湖流域稻麦轮作体系生产力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多重目标相协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苏麦188为材料,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板茬、旋耕、耕翻等耕作方式和施氮量210kg/hm2、240 kg/hm2、270 kg/hm2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稻茬小麦大面积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板茬方式产量显著高于旋耕和耕翻;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产量在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相比其他耕作方式,板茬方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群体茎蘖数多,但分蘖成穗率不高、源库协调水平偏低,花后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随施氮量增加,穗数和每穗粒数、群体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花后光合生产能力以及源库协调性均呈提高趋势。说明,通过合理增施氮肥可以进一步改善板茬方式下小麦群体质量,协同提升产量构成因素,实现增产。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板茬方式配以施氮量270 kg/hm2或24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2009-2011年在山东临沂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田,探讨了麦季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对两季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施氮量设4个处理,分别是0 (N0)、168.75 (N1)、225 (N2)和281.25 kg hm-2 (N3);氮肥追施时期设2个处理,分别为拔节期(S1)和拔节期+开花期(S2)。在S1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夏玉米和周年生物产量均表现为N3>N2>N1,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N2和N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而在玉米季则逐渐升高,但玉米季氮肥偏生产力N3与N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S2条件下麦季施氮量由N2处理增加25% (N3),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麦季显著降低、在玉米季无显著变化。与S1相比,S2有利于提高N1和N2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但对N3条件下的这些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在玉米季,3个施氮量水平下夏玉米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综合周年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结果,麦季总施氮量225 kg hm-2及拔节期+开花期追氮是本试验条件和种植模式下的最佳麦季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不同施氮处理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在内蒙古马铃薯繁育中心中旗试验基地进行肥力定位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梯度处理,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N0)、减氮2/3处理(ON1)、减氮1/3处理(ON2)、农户习惯施氮处理(FN),研究马铃薯-小麦轮作产量年际变化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特征。研究表明:与FN相比,ON2的产量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同时,ON2的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高于FN,氮肥生产效率高于FN处理;ON1、ON2的耕层(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显著低于FN,而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中氮素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小麦种植季。本研究初步认为:在内蒙古马铃薯-小麦轮作区氮素过量施用地区,对马铃薯-小麦轮作体系氮肥减施1/3可实现作物的稳产、提高氮素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氮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氮肥用量及钾肥施用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明优化施氮量与高施氮量下不同钾肥施用处理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本试验于2010年5月–2011年7月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的田间稻麦轮作条件下,对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1和春性中筋品种扬麦16设置了两个氮肥用量下不同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处理,测定稻麦周年的产量和组成因子,成熟期不同器官的氮、钾浓度和累积量,氮、钾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钾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周年稻麦的产量,同时提高了稻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钾肥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稻麦周年钾肥(K2O)的偏生产力(PFP)、农学效率(AE)、回收利用率(RE)和经济效益均以周年钾肥(K2O)土壤施用150 kg hm-2 + 叶面喷施16.2 kg hm-2 (KS150 + KF16.2)处理最高。氮肥用量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优化施氮量,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营养而增产,但对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且优化施氮量的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均高于高施氮量。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环境因素、经济效益和肥料资源管理,本地区最佳氮肥(N)用量为水稻200 kg hm-2,小麦180 kg hm-2;最佳钾肥(K2O)用量及方法为水稻土壤施用90 kg hm-2 + 叶面喷施9.7 kg hm-2 (KS90 + KF9.7),小麦土壤施用60 kg hm-2 + 叶面喷施6.5 kg hm-2 (KS60 + KF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