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通过对紫叶风箱果组培外植体选择、灭菌、启动分化、初代、继代、生根培养基进行对比筛选研究,以期建立紫叶风箱果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以春季幼嫩茎尖为宜,取材的最适季节3-5月(温室环境),消毒灭菌的最适方法为0.1%HgCl_2与2%NaClO1:1混合液体浸泡8 min;最适的诱导培养基为改良MS+6-BA2 mg/L+GA_30.5 mg/L+IBA0.05 mg/L,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6-BA2 mg/L+GA_30.5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5 mg/L+NAA3.0 mg/L+IAA0.5 mg/L。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云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广东等地竹种进行了调查,选择当地主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子开展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6个竹种在主产地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组培外植体以播种苗枝条为最佳,其次依次为种子、无性繁殖苗枝条、成年竹枝条;3)16个竹种的组培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麻竹 > 绿竹 > 龙竹 > 香糯竹 > 巨龙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版纳甜龙竹 > 筇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4)16个竹种组培苗的造林效果表现为:马来龙竹 > 龙竹 > 麻竹 > 高氏甜龙竹 > 勃氏甜龙竹 > 巨龙竹 > 绿竹 > 版纳甜龙竹 > 香糯竹 > 毛竹 > 雷竹 > 中华大节竹 > 金佛山方竹 > 云南方竹 > 苦竹 > 筇竹。组培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重要经济竹种的繁殖推广。  相似文献   

3.
以熊掌木当年生嫩茎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诱导丛生芽及再生植株,建立熊掌木的高效再生繁殖体系。结果表明:先用75%酒精浸泡30 s,再用0.1%HgCl_2浸泡6 min的灭菌效果最佳;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4 mg·L~(-1)+NAA 0.2 mg·L~(-1);在培养基MS+6-BA 4 mg·L~(-1)+NAA 0.2 mg·L~(-1)+蔗糖3.0%+琼脂0.7%+AgNO_30.1 mg·L~(-1)上,试管苗玻璃化程度最低,且芽增殖倍数最高;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1)+IBA 0.01 mg·L~(-1),试管苗根系质量最好;将试管苗移栽在河沙︰珍珠岩︰草炭土(1︰1︰1)的基质上,成活率高达94%。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香椿无性系规模化组培快繁技术,以成熟香椿种子在无菌条件下萌发的幼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芽诱导、增殖、壮苗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消毒处理为20%NaClO消毒20 min,萌发率为80.56%,污染率为27.27%;萌发培养基为WPM或1/2MS+3.0 mg·L~(-1)GA_3;最佳丛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NAA+1.0 mg·L~(-1)GA_3,增殖倍数为4.82;最佳壮苗培养基MS+0.5 mg·L~(-1)6-BA+0.05 mg·L~(-1)IAA+2.0 mg·L~(-1)GA_3;最佳生根培养基MS+2.0 mg·L~(-1)IBA,生根率为78.16%,平均生根条数为4.8。炼苗后,移栽到园土∶草炭土∶珍珠岩体积比为2∶2∶1的基质中,成活率达77.5%。本研究为香椿良种快繁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较其他外植体(叶片、带芽茎段)为起始材料有不受取材条件限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以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优良单株的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外植体消毒方式及启动培养的影响因素。通过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出外植体消毒的最佳方式和茎段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组合。结果表明:台湾桤木半木质化茎段消毒以75%的酒精消毒30 s,2%NaClO 5 min,0.1%HgCl_26 min,效果最佳,污染率为18.33%,成活率63.67%。台湾桤木茎段启动培养的最优培养基组合为:MS+6-BA 3 mg/L+TDZ 0.1 mg/L+IBA 0.1mg/L。  相似文献   

6.
云南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是优异的笋材两用大型丛生竹种,但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培育的苗木因价格高而极大地阻碍了该竹种的推广栽培。文章以云南甜龙竹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为外植体,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快速繁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苄氨基腺嘌呤(6-BA)3.0 mg/L+萘乙酸(NAA)0.7 mg/L,诱导率可达86.33%;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NAA 0.3 mg/L+6-BA 6.0 mg/L+噻苯隆(TDZ)0.001 mg/L,增殖系数可达4.9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2.0 mg/L+吲哚丁酸(IBA)4.0 mg/L,生根率可达71.45%。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甜龙竹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典型的自然或栽培种群为研究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了云南4种典型热带丛生竹——巨龙竹、龙竹、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分化背景,并结合种群平均秆径和平均秆质量,初步评价了以种群为代表的各个竹种的种源分化状况。结果显示:4个竹种种群间的平均秆径和平均秆质量等主要营林指标差异显著;巨龙竹、龙竹、云南甜龙竹种群间存在着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其遗传分化系数(Gst)均大于0.83;而黄竹种群间也存在一定水平的遗传分化(Gst=0.252 4)。研究结果为筛选巨龙竹等4个竹种的优良种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野生峨眉金线莲(Anoectochilus emeiensis K.Y.Lang.)的蒴果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进行组织培养的优化试验,以期建立峨眉金线莲种子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案是75%酒精浸泡30 s,0.1%Hg Cl2浸泡消毒15 min;峨眉金线莲最佳原初培养基为:MS+10%香蕉浸提液;最佳原球茎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为:MS+10%香蕉+6-BA2 mg·L~(-1)+NAA0.5 mg·L~(-1)+活性炭(AC)3 g·L~(-1);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MS+10%香蕉+NAA 2 mg·L~(-1)+6-BA 0.5 mg·L~(-1)+活性炭1 g·L~(-1)。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半枫荷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以半枫荷优良单株"茫荡1号"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和移栽基质对半枫荷丛生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和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枫荷茫荡1号带芽茎段最佳消毒处理为75%酒精浸泡1min,再用0.1%HgCl_2液浸泡10 min;丛生芽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2 mg·L~(-1)+NAA 0.5 mg·L~(-1)+白糖30 g·L~(-1)+卡拉胶5.8 g·L~(-1),丛生芽诱导率可达93.74%;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1.0 mg·L~(-1)+NAA 0.1 mg·L~(-1)+IBA 0.5 mg·L~(-1)+白糖30 g·L~(-1)+卡拉胶5.8 g·L~(-1),增殖系数为3.50;生根最佳培养基为MS+IBA 0.6 mg·L~(-1)+ABT 0.6 mg·L~(-1)+白糖30 g·L~(-1)+卡拉胶5.8 g·L~(-1)+活性炭0.2 g·L~(-1),生根率可达96.30%;适宜的移栽基质为:泥炭土∶黄心土∶珍珠岩=7∶1∶2(v/v),半枫荷移栽成活率可达91.70%。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野生软枣猕猴桃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对软枣猕猴桃无菌系建立、增殖培养、生根培养技术等快繁关键技术及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野生软枣猕猴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采用2.5%次氯酸钠浸泡10min再用0.1%升汞浸泡9min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的污染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分别是27.5%和17.5%;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8mg/L+NAA 0.3mg/L,增殖系数达4.8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1.0mg/L+NAA 0.1mg/L,根系健壮,生根率达到100%;种子在45℃恒温水中浸泡30min,然后用0.08%赤霉素处理24h发芽率最高,为70%。  相似文献   

11.
PEG模拟干旱对毛竹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毛竹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的影响,探究毛竹种子萌发期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机理,为毛竹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毛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萌发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5%、10%、15%、20%、25%) 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生长、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种子萌发率、胚根和胚芽的生长量与PEG胁迫浓度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对照组(CK)和5%处理组在第4天开始发芽,其余各处理组的发芽起始时间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延迟,25%处理组不发芽。(2)最终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度、胚芽长度随PEG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均在5%浓度达到最大值。干旱胁迫下毛竹种子发芽率日变化曲线中对照组和5%处理组间存在唯一交叉点。毛竹种子在PEG胁迫下发芽率的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14. 49%和19. 27%。(3)胚根和胚芽最终长度均在5%浓度时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处理间差异显著(P 0. 05)。对照组和5%处理组的胚根平均长度日变化曲线存在交叉点。PEG胁迫下胚根生长的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20. 43和23. 01%。(4)胚根中SOD、POD、CAT的活性均随PEG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在5%、10%、10%浓度时达到最大值。(5) 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PEG浓度的升高而持续升高,但低浓度(0%10%)时MDA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低浓度干旱胁迫抑制发芽前期毛竹种子萌发以及胚根的形成,但显著提高毛竹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并且促进胚根后期的生长;而高浓度PEG干旱胁迫延迟毛竹发芽,抑制整个发芽时期的发芽率以及胚根、胚芽的生长; PEG浓度高于15%的干旱胁迫使毛竹的抗氧化酶系统发生紊乱,并对组织膜系统造成显著伤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不同群落毛红椿天然林林地土壤及其真菌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影响的研究,探讨影响毛红椿天然更新的障碍因素。[方法]在江西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3个毛红椿天然优势群落中,分别取距离毛红椿母树3个不同距离(2.5、5.0、7.5 m)处的根区土壤和远离毛红椿母树(25 m以外)的非根区土壤,以非林地土为对照开展室内模拟播种和以根区土壤真菌的水或根系分泌物悬液对毛红椿幼苗进行灌根接种,观察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幼苗感病情况。[结果]各群落土壤中种子发芽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规律,且基本在第8 10天达到高峰;林地土与非林地土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林地根区土幼苗的存活率极显著低于非林地土和林地非根区土;距母树3个不同距离根区土的幼苗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灌根接种不同处理间幼苗存活率差异极显著,具体表现为接种RS2、RS5根区真菌的幼苗感病率显著高于根系分泌物及无菌水空白对照,且RS2真菌的根系分泌物悬浮液幼苗感病率显著高于其无菌水悬浮液。[结论]毛红椿种子萌发不受土壤环境的影响,但幼苗建成受根区范围内土壤的影响,根系分泌物和致病菌的互作显著降低幼苗保存率。由此推断,毛红椿根区土壤内存在幼苗的潜在致病菌及根系分泌物可增强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方法]以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为外植体,研究种子萌发培养基中6-BA浓度、子叶节萌发天数、丛生芽诱导的基本培养基及6-BA浓度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和外源激素对丛生芽伸长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6-BA的萌发培养基与不添加的相比能够显著促进子叶节的生长及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且6-BA浓度在2.0 mg·L-1时,诱导率最高可达73.3%,平均芽数2.26个;(2)种子萌发天数对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有显著影响,萌发7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最高,诱导率为74.7%,但与萌发9、11 d的子叶节丛生芽诱导率差异不显著;(3)MS和B5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B5抑制褐化的效果显著好于MS;(4)采用1.0 mg·L-16-BA+0.3 mg·L-1I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伸长,伸长率为60.5%;(5)不同浓度生长素组合均能促进丛生芽幼苗生根,1.0 mg·L-1IBA生根率最大,生根数最多。[结论]最佳蒙古沙冬青子叶节丛生芽再生体系为:以在MS+2.0 mg·L-16-BA培养基中黑暗培养7 11 d的幼苗子叶节为外植体,在B5+1.0mg·L-16-BA培养基中诱导丛生芽,待丛生芽长约0.3 0.5 cm后,转入B5+1.0 mg·L-16-BA+0.3 mg·L-1IAA培养基中进行伸长培养,当丛生芽伸长至2 3 cm时,单株切下转入1/2 B5+1.0 mg·L-1IBA培养基中生根,该体系与愈伤组织培养相比能缩短培养时间,改善褐化严重、玻璃化等问题,可为蒙古沙冬青的扩繁及进一步开展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中樱桃 Cerasus conradinae种子生物学特性,以 湖北省赤壁市的野生华中樱桃的自然成熟未落地的果实为试验 材料,观察其种子形态,并测定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千粒 重、吸水特性和发芽特性。结果表明:华中樱桃种子为卵形,长 7.64±0.73mm,宽5.28±0.55mm,厚4.39±0.47mm,千粒重 62.77±2.91g,属中粒种子;种子浸种0~4 h吸水较快,后渐趋 缓,浸种24 h近饱和,吸水率为33.23%,种子饱和状态时吸水率 为33.30%;用750 mg/L 赤霉素(GA3)溶液浸种处理的种子发芽 效果较清水浸种好,但差异不明显,两者发芽率分别为65.3%和 62.7%;华中樱桃幼苗个体间差异大。  相似文献   

15.
用剪刀剪、锉子锉、与瓜子石混搓等机械处理法以及用5%氢氧化钾、98%浓硫酸等化学处理法对神黄豆种子进行预处理,3倍种子体积沸水浸泡并自然冷却浸种48 h,观察并统计种子吸胀粒数、种皮破裂数后置床进行发芽测定。结果表明,除与瓜子石混搓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能促进种子吸水膨胀,显著提高神黄豆种子发芽率。其中以98%浓硫酸浸泡2 h处理效果最好,其吸胀率达98.0%、发芽率最高,达88.3%,吸胀破皮率、不正常发芽率均为0%;其次是锉子锉处理效果好,其吸胀率达99.0%,发芽率可达84.7%,吸胀破皮率、不正常发芽率均为0%;用5%氢氧化钾进行浸泡处理,对种子发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发芽不整齐,发芽速度慢,处理14 d吸胀率为59.7%、发芽率最高为48.0%;与瓜子石混搓处理效果相对较差,对神黄豆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吸胀率为5.0%、发芽率为5.0%。  相似文献   

16.
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有效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12条ISSR引物对48份种质(共3个居群)花吊丝竹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2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2个,种质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分别为82. 26%和50. 27%,Ne’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 220 4和0. 206 6,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 349 4和0. 300 5,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变异。根据Nei’s遗传多样性计算出不同居群间分化水平(Gst)=0. 163 3,表明16. 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83. 67%。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2. 562 1,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较大基因流,很大程度减少居群间遗传差异。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48份种质可分为3组,3个居群可分为2组,居群间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虽然花吊丝竹主要靠营养生殖来繁衍后代,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此外,福建居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广西和广东地区居群。  相似文献   

17.
高盆樱桃 Cerasus cerasoides 原生于西藏和云南地带,为我国唯一冬季开花的樱属树种。其树形优美,花色艳丽,造景效果好,目前多应用于云南地区的绿化及造林。为探索高盆樱桃种子的萌发特性,测定其长、宽、厚、百粒重、吸水特性、发芽特性以及芽苗质量指标,并初步探索种子大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盆樱桃种子浅褐色,呈卵圆状;平均长 10.56 mm,平均宽 7.89 mm,平均长宽比为 1.34,平均厚 6.06 mm,平均百粒重为 25.48 g;在培养皿铺纱布保湿的环境下种子发芽率为 42.67%;大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等数值均高于中、小种子,种子大小与发芽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岭南槭不同种源家系种子形态和幼苗生长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种源家系岭南槭种子形态、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特性,分析它们与种源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广东省岭南槭天然分布区的3个种源18个家系的种子表型性状、发芽特征、幼苗生长性状和叶色表现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肇庆黑石顶(HSD)种源的种子最厚、最宽,深圳七娘山(QNS)种源的种子最薄、最窄,惠州南昆山(NKS)种源的种子最长,种子千粒质量最高;翅长与翅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显著正相关(P0.05);岭南槭1年生幼苗地径与苗高成正比,幼苗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在色彩表现方面,QNS3、QNS13家系的明度L*值较大,QNS13色相b*值显著高于其他家系,NKS14家系幼苗的色相a*值最大。[结论]种子千粒质量越高,发芽率越高;幼苗的地径苗高生长受种源地的地理气候因子影响。NKS14家系幼苗红叶特征最明显,色彩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无距虾脊兰种子无菌萌发过程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特点,为无距虾脊兰保育和离体快速繁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浙江天目山无距虾脊兰野生居群为材料,采收其果实进行无菌萌发实验。通过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法,对种子萌发到幼苗初步形成过程进行细胞组织学研究,并对发育阶段进行划分。[结果]无距虾脊兰种子萌发的适宜基本培养基为VW培养基,椰子水对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而香蕉泥对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在授粉后胚龄为4个月左右采收进行播种,萌发率最高。依据对其萌发过程中种胚膨胀、顶端分生组织的出现和发育、叶和根的分化等突出性状的观察,将无距虾脊兰种子萌发过程分为4个阶段。[结论]无距虾脊兰的种子无菌萌发过程主要由种胚吸水膨胀,原球茎的形成和分化2个生物学过程组成,其中,顶端分生组织、叶绿体和维管束为原球茎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对芍药种子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讨,为芍药开发成油料植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为样本,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种子油脂并测定含油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的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芍药36个栽培品种和1个野生居群种子平均含油率为20.20%。芍药籽油主要含有豆蔻酸、棕榈酸、棕榈一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8种脂肪酸,其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达34.14%,其次为油酸和亚油酸,这3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全部脂肪酸的93.37%。芍药籽油脂肪酸含量变化相对稳定,各脂肪酸成分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油酸(13.90%)油酸(13.51%)亚麻酸(10.71%)棕榈酸(0.18%)硬脂酸(0.09%)花生酸(0.002%)、棕榈一烯酸(0.002%)豆蔻酸(0.00%)。[结论]芍药种子含油率高,富含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且含量相对稳定,变异很小,具有开发为高含量亚麻酸食用油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