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暗黑鳃金龟触角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触角分为4部分,即柄节、梗节、鞭节棒状部和鳃状部,其中鞭节棒状部由5节组成,鳃状部由鞭节末端3节扩展构成。暗黑鳃金龟触角感器共7种,分别为板形感器、腔锥感器、腔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同。  相似文献   

2.
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观察及功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与嗅觉的相关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Q隐种烟粉虱头部感器的分布和形态,结果表明,烟粉虱雄成虫触角长度为191.55μm,雌成虫触角长度为235.97μm明显长于雄成虫。雌、雄成虫的柄节和梗节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雄成虫鞭节为144.90μm,雌成虫鞭节为187.34μm,雌成虫明显长于雄成虫,但两者在感器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雌、雄成虫的头部均有微毛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等5种感器。其中,微毛感器和刺形感器在头部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腔锥感器、锥形感器和钟形感器仅存在于触角上,且主要位于触角鞭节的背面和腹面,锥形感器的长度最长,雌、雄成虫的锥形感器长度分别为11.37和11.67μm。在分别对触角、梗节和鞭节进行切除后,烟粉虱成虫对其嗜食寄主黄瓜失去趋向性,表明触角鞭节是Q隐种烟粉虱的重要嗅觉器官。触角鞭节上的感器在雌、雄Q隐种烟粉虱成虫对黄瓜幼苗气味选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位于触角柄节和梗节上的感器对黄瓜气味没有识别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且雌雄之间存在差异。鳞形感器为雌蛾特有,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多于雌蛾,腔锥感器少于雌蛾。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特征及其上感器的种类、分布和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均为锤状,共有4种感器类型,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其中,刺形感器有3种亚型,锥形感器有2种亚型。钩纹皮蠹雌、雄成虫触角的鞭节7~9节(F7~F9)上有丰富的感器,是感知外界信息刺激最敏感的部位,雌、雄成虫触角间感器的类型及分布位置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各感器的数量存在性二型现象;锥形感器为嗅觉感器,可以辨别不同寄主的气味,毛形感器可以感受性信息素,在寻找配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对长角扁谷盗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分析了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长角扁谷盗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9个亚节组成。成虫触角上共有3类感受器,可将其分为8种,分别是:刺形感器(Ⅰ、Ⅱ、Ⅲ、Ⅳ)、毛形感器(Ⅰ、Ⅱ、Ⅲ)以及B9hm氏鬃毛。比较发现,雄虫触角每节的长度均显著长于雌虫,雌、雄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相似,类型基本相同。结合长角扁谷盗触角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锈赤扁谷盗的相关研究等,对长角扁谷盗成虫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推测。  相似文献   

6.
革翅目昆虫是河南省中部地区鳞翅目害虫的一类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农业无公害化的发展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中的蠼螋科,蠼螋属中的蠼螋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蠼螋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26和30个亚节组成。共有8种感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孢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坛形感器和腔乳头状感器。在触角的不同亚节上,感器类型和数量又有所不同:鞭节上感器种类丰富于柄节和梗节,雄虫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和数量多于雌虫,芽孢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美国白蛾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成虫触角呈锯齿状,雄成虫触角呈双栉节状。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有所不同,个别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差异显著。美国白蛾成虫触角上分布9类共16种感器,即4种毛形感器Ⅰ~Ⅳ、2种刺形感器Ⅰ~Ⅱ、1种鳞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Ⅰ~Ⅱ、2种腔锥形感器Ⅰ~Ⅱ、1种栓锥形感器、1种舌形感器、2种Bǒhm氏鬃毛Ⅰ~Ⅱ以及1种新的感器——单孔栓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数量多于雌成虫触角上的。单孔栓感器数量较少,雌、雄成虫触角上仅发现2~3个,在雌成虫第1~3鞭亚节腹面锯齿端部各分布有1个。毛形感器Ⅳ——超长毛形感器及舌形感器仅分布在雄成虫触角上。锥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Ⅰ和Bǒhm氏鬃毛Ⅰ~Ⅱ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不显著,而其余感器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显著;雄成虫触角上毛形感器Ⅰ~Ⅲ、腔锥形感器Ⅱ和刺形感器Ⅰ~Ⅱ的长度均显著大于雌成虫触角上的,雌成虫触角上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的长度显著大于雄成虫触角上的。表明美国白...  相似文献   

8.
小花尺蛾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小花尺蛾Eupithecia abietaria debrunneata Staudinger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形态与分布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小花尺蛾触角鞭亚节第50~64节的各亚节感器种类无差异, 触角长度?感器长度和数量存在雌雄二型现象?触角上感器类型为10类17种, 包含B?hm氏鬃毛(Ⅰ~Ⅱ)?叉形感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Ⅲ)?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Ⅱ)?耳形感器(Ⅰ~Ⅲ)?腔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Ⅱ)和栓锥形感器?雄蛾触角显著短于雌蛾触角, 雄蛾毛形感器Ⅰ?毛形感器Ⅲ的长度显著长于雌蛾, 数量显著多于雌蛾, 雌蛾刺形感器数量显著多于雄蛾?在鳞翅目昆虫上首次发现耳形感器Ⅲ, 结合已有感器功能的报道, 对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进行比较, 并分析其功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对大草蛉雌、雄成虫触角进行了亚显微结构的观察与分析,旨在为揭示其嗅觉与行为的关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大草蛉触角为线形,共3节,即柄节、梗节和鞭节,其中柄节和梗节均为单节,而鞭节由116个亚节组成。雌、雄触角总长度分别为(1.52±0.08)和(1.58±0.23)cm,鞭节长度分别为(1.44±0.04)和(1.47±0.13)cm。触角感器共有4种,分别是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为触角上分布最广、长度最长的感器,共有4种类型,锥形感器有3种类型。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部位,且布满整个触角表面。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种类、结构、数量、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但个别感器长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感器形态学结构特点推测不同感器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成虫的触角及感器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了雌、雄成虫触角形态、感器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7个鞭亚节组成,触角上均着生有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棒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以及少量表皮孔.其中,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数量最多,叉形感器在已有的象甲科资料中尚未见报道.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和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雄虫触角上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虫.  相似文献   

11.
河北昌黎与广西资源两地区葡萄霜霉菌致病力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河北昌黎、广西资源两地不同葡萄品种来源霜霉菌致病力分化情况,本研究利用离体叶盘接种法测定了河北、广西主栽品种‘红宝石无核’、‘红地球’及‘巨峰’来源葡萄霜霉病菌对不同鉴别寄主的致病力,观察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来源病菌对同一感病材料以及同一寄主来源病菌对不同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大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同一寄主来源病菌及同一来源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均存在差异,说明两个地区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各菌株间均存在分化;两地不同寄主来源病菌群体对同一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及同一寄主来源病菌群体对不同感病材料的致病力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广西资源地区菌株间差异性比河北昌黎地区更明显,说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油茶上新发现的蛀干害虫南方锦天牛Acalolepta speciosa的定位及识别寄主和求偶等行为,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和感器的分布及种类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南方锦天牛雌、雄成虫触角的总长度平均分别为41.96 mm和47.33 mm,雄成虫触角的平均总长度显著长于雌成虫。在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5种类型14个亚型的感器,其中雌成虫触角上有4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4个亚型)、刺形感器(4个亚型)、锥形感器(4个亚型)和Böhm氏鬃毛;雄成虫触角上除以上4种感器外还有1种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依次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但数量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毛形感器在南方锦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数量最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或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委夜蛾幼虫触角、口器感器的类型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委夜蛾是近年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双委夜蛾幼虫口器上的感器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并做了详细描述。双委夜蛾幼虫触角感器主要分布在梗节和鞭节。梗节包括3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鞭节包括3个锥形感器和1个栓锥形感器。双委夜蛾幼虫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舌、下唇五部分组成。上唇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有3对刺形感器、1对指形感器和1对内唇感器;每个具齿的上颚外侧表面具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的感器主要密布在外颚叶和下颚须上,每个外颚叶具有3个刺形感器、3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颚须具有8个锥形感器、1个指形感器和2个板形感器。下唇须具有1个栓锥形感器和1个锥形感器。另外,通过与其他鳞翅目幼虫感器比较,对这些感器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讨昆虫的取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鉴定与群体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可由多种双生病毒引起。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病毒种类和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本研究收集了51个采自北京不同区县的病毒疑似样品,进行了双生病毒的检测及分离物的基因组分析。经双生病毒简并引物检测25个样品呈阳性;扩增获得10个代表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大小均为2 781bp,共含有6个开放阅读框;经比对,10个分离物与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Israel(TYLCV-IL)同源率大于99%;基于我国TYLC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变异分析表明,TYLCV在进化上比较保守,整个基因组上的变异是不均匀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我国TYLCV分离物在进化树上可分为3个组群,分析了我国TYLCV群体进化情况。  相似文献   

15.
杂拟谷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杂拟谷盗成虫触角形态及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杂拟谷盗成虫触角为棒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又分为9个亚节,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以下6类14种感器,包括Bhm氏鬃毛、3种毛形感器、1种栓锥形感器、6种锥形感器、1种刺形感器、2种指形感器。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长度、基部直径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感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杂拟谷盗触角各类感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6.
金银花尺蠖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 Chu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其老熟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结果表明,金银花尺蠖老熟幼虫头部呈椭圆形;触角上着生1个毛形感受器、3个刺形感受器、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2个锥形感受器;上颚分布有1对毛形感受器;下颚分布有3个毛形感受器、2个刺形感受器、2个栓锥形感受器和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上有1个栓锥形感受器和1个刺形感受器;在吐丝器前方两侧有1对刺形感受器。金银花尺蠖幼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较少,口器附肢上化学感受器较多。  相似文献   

17.
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Walker)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分布、数量以及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椭球形,下口式;触角上着生2个毛形感受器、1个刺形感受器和3个锥形感受器;上颚分布有1对刺形感受器和2对栓锥形感受器;下颚分布有1对毛形感受器和1对刺形感受器,下颚须分布有8个锥形感受器;下唇须分布有1个锥形感受器和1个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在朱红毛斑蛾幼虫头部上的分布多而广,在寄主选择时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