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L)为试材,研究基于经验灌溉量的不同灌水量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减少有利于减少水分深层渗漏、土面蒸发及土壤储水量,但对植株蒸腾量影响不显著。灌水量减少并没有降低黄瓜产量,反而有增产趋势,下浮25%和下浮50%分别比常规灌溉增产10.5%和15.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7%和71.4%,这一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经验灌水量远远超过黄瓜的需水量。  相似文献   

2.
在天津武清区以田间小区试验进行了设施蔬菜土壤耗水时空特征和水分亏缺敏感性研究。分别在黄瓜苗期(定植后缓苗期)、初花期、初瓜期、盛瓜期等生育期的其中一个生育期灌溉常规水量的50%、75%,其余生育期恢复到常规灌水量,分层监测土壤含水量和黄瓜产量。结果表明,在土壤质地黏重的滨海地区设施条件下,不论是灌溉常规水量50%的处理,还是灌溉常规水量75%的处理,其田间耗水量均以黄瓜盛瓜期较大,而且以苗期减少灌水处理的田间耗水量最高;田间耗水强度以盛瓜期较高,黄瓜苗期、初花期缺水会增加盛瓜期的耗水强度;黄瓜定植后的苗期水分亏缺敏感指数最大,其次是初花期,而初瓜和盛瓜期为负值。苗期和初花期缺水对黄瓜产量影响较大,初瓜期、盛瓜期适当减少灌水定额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正>1 "四适三减"减蒸控灌节水栽培技术"四适三减"就是在保证果树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采用适宜的灌溉方式,选择适宜的灌水时期,在适宜的灌水位置上,灌溉适宜的灌水量,并结合一系列的农艺措施,减少树体蒸腾、减少地表蒸发、减少地下渗漏,从而达到降低果园灌水量,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灌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以充分灌水处理的灌水定额W为基准,设置0.6W、0.8W、1.0W和1.2W 4个灌水梯度,分别记为GS0.6、GS0.8、GS1.0和GS1.2共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水量对温室番茄生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增加,番茄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减小。GS0.6处理较GS1.0处理番茄产量显著减少,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增加,而GS0.8和GS1.2处理较GS1.0处理对番茄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可见,适度亏缺灌溉或适度过量灌溉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明显,但过度水分亏缺将明显影响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5.
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水分分配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水分分配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以津育5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研究了常规灌溉、常规灌溉量下浮25%和50%3个灌水量条件下,灌溉水的去向、硝态氮淋洗、根层土壤硝态氮运移、根系分布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减少灌水量使水分深层渗漏、土面蒸发及土壤储水量下降,而植株蒸腾量和含水量不同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设定的灌水量范围内,灌水量减少有增产趋势,下浮25%和50%分别比常规灌溉增产10.5%和15.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9%和22.0%;并减少了硝态氮的淋洗量,促使养分更多的分布于根层,对节水和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番茄冬春茬生产中的适宜灌水量,以日光温室番茄为试验材料,从定植缓苗后开始至收获进行不同灌水量处理,试验设每次灌水量300m^3/hm^2(CK)、225m^3/hm^2、150m^3/hm^2和75m^3/hm^2计4个处理,共灌水8次,研究不同灌水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减少,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Vc含量以及灌溉水利用率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产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每次灌水量为225m^3/hm^2 处理的产量较CK降低了0.45%,灌溉水利用率却提高了26.12%,而且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每次灌水量为150m^3/hm^2和75m^3/hm^2处理的产量较CK极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0.08%和21.01%。综合分析认为,番茄冬春茬生产中较适宜的灌水量为每次灌水225m^3/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灌溉对于苏丹草种子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滴灌技术对苏丹草进行灌溉,研究灌水量对苏丹草种子产量的影响,确定需水规律及在该地区适宜的提高种子产量的栽培方式.[方法]以新苏2号苏丹草为研究对象,采用滴灌系统灌溉,精量调控灌水量.[结果]灌水量越大时,每株的穗数越多,每个穗上的穗粒数越多,千粒重越大,这将直接影响种子产量的增加.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75;时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苏丹草的种子生产中对水敏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75;时种子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辣椒种植中最佳灌水量,达到节水和高产目的,对不同灌水控制上限条件下盆栽辣椒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最为合理的控制灌溉标准为:①现蕾期,灌水间隔为5d、灌水控制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或灌水间隔为9 d、灌水控制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②开花采收前期,灌水间隔为9 d,灌水控制上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该灌溉标准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雷联 《浙江农业学报》2023,(7):1542-1549
为探寻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河西走廊绿洲灌区制种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充分灌溉(CK)为对照,设置轻度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率的60%~70%)、中度水分亏缺(占田间持水率的50%~60%)2个调亏梯度,在制种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开展不同调亏梯度试验,共6个处理(含CK)。在每个生育期测定制种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收获后测定制种玉米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苗期轻度调亏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与CK无显著差异(P>0.05),而苗期中度调亏处理、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拔节期中度调亏处理、苗期中度+拔节期轻度调亏处理的产量较CK显著(P<0.05)降低7.07%~23.90%。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考虑,苗期轻度水分亏缺的调亏方式,即苗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其他生育期保持在70%~80%的方式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适宜制种玉米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异根嫁接黄瓜对适度水分亏缺的响应,以中农26号黄瓜(Cucumis sativas L.)为材料,以自根嫁接黄瓜适宜水分管理(每次20m3/667m2)为对照,研究异根嫁接黄瓜生长和养分吸收等指标对适度亏缺灌溉(每次12m3/667m2)的响应。结果表明:与自根嫁接黄瓜相比,适度亏缺灌溉下,异根嫁接黄瓜的生长势较强,每株黄瓜N、P和K养分的积累量分别提高了49.6%~53.3%、16.7%~29.0%和32.2%~40.5%;产量和总生物量也显著提高。这一结果表明,通过异根嫁接可以在减少灌水量的同时,维持地上部营养生长,促进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从而实现良好的农艺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1.
灌水方式对湘南丘岗区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湘南节水栽培模式,确保双季晚稻稳产高产,设置了4个不同灌水处理试验,研究灌水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对早稻生育期、茎蘖数量无影响;晚稻分蘖差异显著,湿润灌溉有利于水稻分蘖,而零灌溉抑制水稻分蘖;各处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水分利用率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灌溉水利用效率以零灌溉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各处理早稻产量间差异不显著,晚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零灌溉产量显著减少,而雨时深灌旱时浅灌与湿润灌溉增加了产量,且比淹水灌溉节水。双季晚稻依靠早稻生育中后期深蓄雨水,采用免耕移栽,建立起抗旱群体,可确保晚稻稳产。  相似文献   

12.
黄瓜结果期灌水上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温室秋延后黄瓜结果期适宜灌水上限,以‘津春3号’黄瓜为试材,研究了水分上限为80%、85%、90%、95%、100%田间持水量下黄瓜生长发育、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率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上限为90%时,植株生长旺盛,根系活力强,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率最高,总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比水分上限为100%处理增产18.4%,节水效果较好,90%为最适的灌水上限。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小麦7种不同的灌水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组合产量的差异、土壤水分的消耗和小麦生长性状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组合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灌开花水和返青水增产效果最好,进行相应时期的灌溉可以分别增产60 kg/亩和28 kg/亩。灌冬水和灌浆水呈现负效应,灌冬水亩减产6 kg,灌灌浆水亩减产14 kg。保苗水10 mm的灌水量可产生32 kg/亩的产量效益,增产7%,效益极为显著。研究表明,水分消耗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水分消耗与灌水量呈曲线型正相关;水分消耗平均484.7 mm,水分效益平均0.98 kg/mm·mu,基本在适宜的范围。研究表明,灌溉水增量效益不高的原因是,有大部分用在了补充土壤水分的存量上。根据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和产量变化趋势确定了3个指标,一是小麦耗水高限为500 mm/亩,二是最迟的灌水期要在成熟前10天,三是厚土层小麦消耗水范围要在200 cm的土体。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杂交种吉祥1号为材料,在甘肃武威凉州区连续两年研究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制种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2年和2013年玉米生育期降水128.2 mm和98.1 mm条件下,灌水量由480 mm下降到210 mm减少56.2%,两年平均种子产量降低41.6%,每增加1 mm灌水种子产量增加14.05 kg·hm-2,同480 mm高水分处理相比,360、330 mm的中等水分处理减产0.47%~8.26%、8.66%~24.90%。不同时期的灌水效应差异很大,母本吐丝期、大喇叭口期、灌浆中后期少灌水的减产效应大小为:三个时期减少灌水>两个时期减少灌水>一个时期减少灌水,一次60 mm灌水在母本吐丝期要比大喇叭口期、灌浆中期减产6.5%、7.2%,一次30 mm灌水相应减产11.2%、8.5%。无论试验年份如何,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灌水量、耗水量增加而提高,但较高WUE并未在高水分产量最高的处理,而在中等水分处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WUE和灌水效率(IWUE)变化与产量变化相一致,灌水减少若发生在母本吐丝期均降低了WUEIWUE,发生在灌浆中期、大喇叭口期却相反。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效率,生育期灌水量减少25%~30%并不降低制种玉米种子产量,母本吐丝期对灌水最敏感,节水应在母本吐丝以前或灌浆中后期进行,以达到节水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淳东灌区对水稻“控灌中蓄”灌溉新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以水稻品种9746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观测了控灌中蓄、淹灌2种灌溉模式和不同晒田程度(轻晒和重晒)条件下水稻全生育期的灌水量、灌水次数、对降雨的利用率、土壤含水量和水稻产量等指标.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控灌中蓄灌溉模式下全生育期灌水仅3 ~4次,平均灌溉定额112 mm,和淹灌处理相比,灌水次数减少5~7次,节水幅度平均达63.2%.控灌中蓄条件下重晒处理又较轻晒处理节水27.7%,且该处理对降雨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为最大,分别达到49.3%和1.30 kg/m3,同时控灌中蓄灌溉模式下水稻实际产量比淹灌增产23.8% ~ 33.9%.结果表明,水稻控灌中蓄模式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效应,是一种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减排和增产潜力巨大的生态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6.
渗灌条件下保护地黄瓜不同生育期适宜灌水定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保护地黄瓜栽培小区试验的方法,将黄瓜全生育期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按生育阶段控制上、下限对黄瓜进行组合灌溉,通过比较黄瓜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探讨了用节点式渗灌灌溉温室栽培黄瓜灌水定额(灌溉湿润比)的适宜取值范围。结果表明:在砂质粘壤土上,当节点式渗灌管埋深为25 cm、计划湿润层深15~40 cm(厚度25 cm)、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分别定为土壤水吸力6 kPa(田间持水量)和30 kPa时,将计划湿润层湿润比设定为前期0.37~0.38(灌水定额54~56 m3/hm2)、后期0.34~0.37(灌水定额50~55 m3/hm2),并依此进行灌溉,具有较好的高产、优质、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苜蓿种子产量各构成因素及花部特征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水分影响种子产量形成的机制,为当地苜蓿种子田灌水模式的确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灌水次数和灌水时期,观测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花部特征参数的响应,分析水分的影响机制,确定适应的灌水模式.[结果]在分枝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的处理,花序数/枝(18±1.56)、荚果数/枝(73 ±3.99)、结荚率/序(57.6±1.97)、种子数/枝(2 373.38±47.58)均处于较高水平.花部特征参数没表现出对水分亏缺的显著响应.[结论]分枝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的处理具有较高的种子产量.可能早春融雪保证了现蕾期较高土壤含水量的留存,使得花部特征参数没表现出对水分亏缺的显著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技术对稻田氮素和盐分运移的影响.[方法]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地面灌水方式落后、灌溉管理模式粗放以及灌水效率较低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灌水技术试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灌水48 h后,常规灌和浅湿灌的含盐量与灌水前相比均有所增加,控灌含盐量与灌水前相比减小;常规灌、浅湿灌和控灌的速效氮均增加;控灌pH减小,常规灌和浅湿灌pH均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宁夏引黄灌区选择不同灌水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新疆拜城县开展滴灌春小麦不同灌水量试验,研究适宜当地滴灌春小麦生产的最佳灌水量,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拜城县春小麦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产量呈增加趋势,但灌水达到一定量后产量反而会降低,确定拜城县滴灌春小麦灌水量以280 m3/667 m2为最佳,产量可达426.30 kg/667 m2,较常规漫灌增产32.63 kg/667 m2,尚有49.1%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现状,以常规灌水量为对照,开展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的大小对芹菜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但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尤以灌水量减少7.5%的处理效果较好;相比对照,灌水量减少7.5%的处理芹菜的长势旺盛,株高增加了3.98%,莲粗增加了2.2%,叶柄数增加了12.5%,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21.8%,叶绿素SPAD值平均增加了7.06%;产量显著提高,增产2.47%;品质提升,蛋白质含量增加了8.75%,维生素含量增加了24.9%,硝酸盐含量下降了6.75%;说明芹菜膜下滴灌技术适宜西吉干旱缺水地区大力发展并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