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旱地宽厢宽带技术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带宽和不同密度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套种生姜、大豆的栽培试验并作经济效益分析,试验表明,在带宽为67cm×133cm、密度为6.3万株/hm2时,玉米、生姜、大豆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效益也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大田金姜”为试验材料,通过311-A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氮、钾肥配施对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及氮、钾肥配施对产量都有极显著影响,取值过高都会降低产量。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表明,在当地种植密度以4.39万~4.8万株· hm -2,施纯 N 151.4~209.5 kg · hm-2,施K2 O 88.2~117.1 kg · hm -2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温室生姜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温室生姜种植,1垄为1.10m(垄宽0.80m,走道0.30m),垄高0.20m,行距为0.4m,株距为0.20m最为适宜,种植生姜6060穴/667m~2。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设计,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西农单交2号玉米品种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2000-4000株/667m^2范围内,西农单交2号产量表现与种植密度呈抛物线关系,以3200株/667m^2种植密度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667m^2;不同种植密度对是空秆率、千粒重、行粒数、秃尖长度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行粒数、千粒重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研究洛玉8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其株高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豫西及其类似地区的洛玉8号高产种植密度不宜超过78755株/hm2,最佳生产种植密度为70000~75000株/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油菜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选取每667m^2种植6000株、8000株、10000株、12000株及14000株的密度进行油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保证基本苗数,增加开花数量,提高结荚率,能够获得较高产量,以每667m^2种植8000—10000株油菜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和露地生姜种植模式,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生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棚-水稻水旱轮作模式下,生姜的姜块鲜重、大小、第2子姜数、株高、单株分枝数和可溶性糖含量都高于露地生姜,淀粉和粗纤维的含量则低于露地生姜,Cu和Ni含量显著低于露地生姜。大棚生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既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玉米新品种迪卡008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迪卡008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迪卡008的生育期、抗病性、植株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迪卡008的生育期、抗病性影响不大;对产量影响显著,在中等以上肥力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a,最佳种植密度为5.70万株/ha,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a时产量下降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洛玉8号种植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研究洛玉8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其株高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豫西及其类似地区的洛玉8号高产种植密度不宜超过78 755株/hm2,最佳生产种植密度为70 000~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产量与种植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鲁单981为试材,设种植密度5万株/hm2、6万株/hm2、7万株/hm2、8万株/hm2和9万株/hm2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群体产量潜力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收获指数降低。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9万~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旱地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旱地烤烟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指导其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安仁县为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5 0001、6 5001、8 0001、9 500株/hm2)对烟株的生育期和生长、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对烟株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系数和株高增加,烟株茎围变小,节距变长。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和质量有显著影响。当种植密度为18 000株/hm2时,烟株留叶数和烟叶产量均最高,分别为348 660叶/hm22、397.3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上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及均价均逐渐减少。烟叶产值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18 000株/hm2时最高(达26 801.85元/hm2)。[结论]在安仁县特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旱地植烟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8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对夏玉米品种郑单958灌浆速率和籽粒品质的影响。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3、8.1、6.9和5.7万株/hm~2,3种空间布局方式分别为等行距1穴1株、等行距1穴3株和宽窄行1穴3株。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籽粒灌浆过程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同一种植密度下,不同空间布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籽粒灌浆。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对玉米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种植密度(9.3万株/hm~2)能够显著降低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宽窄行1穴3株种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籽粒蔗糖含量。因此,可根据玉米消费者对产量和品质的需求进行相应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的调整,以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鲜食大豆适宜种植密度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6年进行了鲜食大豆种植密度及其对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密度分别是24.0万株·hm-2左右、21.0万株·hm-2左右、19.0万株·hm-2~21.0万株·hm-2.种植密度对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枝数、结荚数、百粒重)的影响是:结荚数>分枝数>百粒重,但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烟后种植不同密度的苦荞田间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后苦荞产量及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对主茎节数、一级分枝、茎粗、千粒重等生物性状影响不显著,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表现出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2 366.79 kg/hm~2;其次为150万株/hm~2,达2 133.44 kg/hm~2;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产量最低,仅为1 733.42 kg/hm~2;种植密度由135万株/hm~2增加到150万株/hm~2,产量呈有所降低的趋势。通过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在玉溪市生态环境条件下,烟后种植苦荞的最佳种植密度控制在135万~150万株/hm~2,烟后苦荞田间生长的综合生物性状较好,同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款冬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定期测定款冬生长指标并统计产量。结果:在和政县高寒阴湿地区种植密度对款冬植株性状及花蕾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种植密度为70500株/hm2时,对款冬株高、单株花蕾数、单个花蕾长及产量的影响最佳;种植密度为55500株/hm2时,款冬蕾径达到最大。结论:种植密度为70500株/hm2时,能有效增加款冬花产量和提高款冬花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13个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密度和品种2个试验因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13个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各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15万株/hm2)下的产量都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65万株/hm2)下的产量。洛玉1号和东单80在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增幅分别为16.04%和7.13%;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增加种植密度对各玉米品种的空杆率、茎粗、穗长、行粒数、秃尖长影响较大,对其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种植密度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邢抗6号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的3.75万~9.7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邢抗6号的产量变化呈二次抛物线关系,6.7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适宜种植密度为6.30万~6.75万株/hm2;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秃顶长度的影响较大,对穗行数影响较小;密度与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有机高粱不同种植方式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裂区试验进行不同种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茅台酒专用有机高粱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种植方式中,单株(1株/穴)的增产效果优于2株/穴和3株/穴;在相同的种植方式下,随密度的增加,高粱产量呈上升趋势,当密度大于9000株/677m2后,呈下降趋势。以单株移栽,每677m2密度9000株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三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三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对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两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105000株/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种植密度对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以吉林敦化烤烟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1 hm219 000株、1 hm217 100株、1 hm215 500株、1 hm214 200株的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烤烟的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而增加,以种植密度为1 hm214 200株的含量最高;新植二烯和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均以种植密度为1 hm215 500株的含量最高;种植密度为1 hm215 500株的评吸结果要好于种植密度为1 hm214 200株的处理。最佳种植密度为1 hm215 500株,其烤后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较高,感官评吸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