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县域数据,以广东省121个县(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19年粮食生产空间演变的动态路径以及重心变化以及2000-2019年广东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和西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结果表明:中部偏东的趋势较强,并逐渐以珠三角为中心向四周移动,总体呈现"东、西扩张、北波动、珠三角收缩"的态势.此外,粮食生产逐...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中国粮食生产受经济发展挤占的过程。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粮食主销区广东省为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SDM回归方法对121个县级区域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探讨近20年粮食生产变化与区域演变。结果表明:广东省粮食产量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呈现出逐渐增强的空间集聚性。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受到劳动力转移与资本化的双重驱动,一方面,粮食生产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出水平的支撑仍然是目前广东粮食主产区得以存在的主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本进入农业通过推拉作用使粮食产业发生转移。本研究认为要重视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特征对粮食生产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方面要科学划定粮食产销县,另一方面要审慎划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了解西秦岭区域生境质量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解决该区域生境质量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国土空间问题。本研究借助InVEST,利用生境质量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西秦岭三县区秦州区、康县、碌曲县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西秦岭近30 a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1)西秦岭东北部耕地面积降幅明显;南部和西部以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2)西秦岭东北部、南部生境主要变化是由较高向高等级生境过渡,而中、较低等级生境向低等级生境过渡;西部主要是由较高向中等级生境变化,较低向低等级转化的过程,整体生境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西秦岭东北部、南部生境质量与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负相关,相关程度有减弱的趋势;西部土地利用程度与生境质量呈正相关,且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空间集聚性先增强后减弱。(4)30 a来,西秦岭生境退化度一直为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东北部、东部及南部高,西部和西北部低。对西秦岭近30 a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评价,为西秦岭生境质量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聚集度指标(如:C、K、C_A、I、I_δ、)测定,以及Iwao’线性回归、Taylor’sS ̄2一回归和格局纹理分析,结果表明,棉花烂铃空间格而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且聚集强度随烂铃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其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其大小约为2~5株棉花,平均约含2.84个烂铃个体,且个体群内的个体呈随机分布,经μ检验和方差分析,双对角线5点式、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等3种取样方法均适用于棉花烂铃田间调查,尤以双对角线5点式为佳,用双对角线5点式应样法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一般病情普查至少10个样方(每样方系5株棉花),系统测报和科研调查为20~30个样方。最后给出了棉花烂铃平均密度的零频率简易估计模型。  相似文献   

5.
50年来长沙市湿地时空变化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合理地规划长沙市湿地,利用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长沙市湿地面积和分布规律进行时空2个维度分析。结果表明:(1)1955-2007年期间,人类活动在湿地的变化过程中起最关键的作用,长沙所有湿地围绕城区呈环状分布,湿地面积呈现了不断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水塘和沟渠的面积在1955-1990年间大幅增加,1990-2007年间大幅减少;湖库面积呈波动变化,1955-1972年间不断减少,1972-1990年间不断增加,1990-2007年间不断减少;河流面积变化小,较为稳定;(3)通过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分析可得:在这4个时期内,水塘的分布是集聚的,河流的分布是分散的,湖库和沟渠的分布是随机的,且1972年、1990年和2007年的水塘分布是高值聚集形成的空间自相关。其中,每个时期里大部分水塘的分布呈现正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总之,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面积和分布的变化规律对城市湿地生态管理至关重要。在城市化水平提高背景下,城市人口和空间增大过程中,确定城市发展过程中湿地容易流失的位置,剖析湿地经常破坏的类型和原因,可以帮助城市湿地进行资源管理,有关部门在城市化发展之前做好规划,从而避免城市扩张建设中对重要湿地破坏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是危害沙柳的一种钻蛀性害虫,给沙柳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其危害,明确幼虫危害特性和空间格局,笔者利用生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沙柳木蠹蛾幼虫种群在沙柳上的危害特性和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研究。生物统计学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主要以幼虫为害沙柳根部,单丛受害沙柳中,幼虫数量达5头以上的占91.2%,且存在不同龄幼虫危害同一丛沙柳的现象;幼虫在沙柳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地下根部10~40 cm以内,占78.57%;幼虫的种群密度与沙柳根径大小和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地统计学分析表明: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点主要在样地的东北和西南,且从这2个区域向其他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7.
韩宝瑜 《茶业通报》1996,18(2):36-38
绿盲蝽刺害的春茶芽及芽上刺害点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韩宝瑜(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230036)绿盲蝽(Lygussp)刺吸危害春茶嫩芽,芽头被刺害之后在芽面上呈红褐枯死斑点(本文称“刺害点”),随着芽叶的伸展刺害点逐渐在叶面上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和破烂,即...  相似文献   

8.
分析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稳定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和优化油菜生产区域布局提供科学参考。对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利用区域重心分析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区域布局和优势差异进行量化计算。结果表明,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播种面积与总产量呈正相关的波动增长趋势,且油菜产量较油菜播种面积增长更快,油菜生产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分布不均。油菜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油菜总产量有直接影响。1988—2017年四川省油菜生产重心基本稳定,油菜的主要生产区域由成都平原向川东北迁移,同时向川南地区扩展。结合分析结果,四川省应重视油菜生产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油菜种植规模化,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双低、高产、多抗、广适应的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规划广西种植业结构,提升广西木薯产业的竞争力,笔者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0、2011、2012、2013年广西88个县区的木薯种植空间分布状态、集聚态势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布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广西木薯种植有向南部转移的趋势,南北分异显现,2013年广西木薯种植形成了"龙州—富川"分异线,形成了"三足鼎立"态势;广西木薯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依赖性,且地理集聚现象呈现由减弱到逐步增强态势;Moran散点图的分析结果显示,HH类型和LL类型的区域较多,且HH集聚区内研究单元的个体差异较大;LISA集聚图表明,广西木薯种植在局部范围内存在扩散效应,并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集聚分布格局;自然资源、本地木薯加工厂的能力、比较效益、外出务工劳动人数、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空间布局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得出了广西木薯种植的空间相关性,为木薯种植业空间优化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调查了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各水平方位上的成若虫和卵粒数量差异均不显著;在垂直分布上以上部虫量居多,下部较少。在铁观音(乌龙茶)和福鼎大白茶(绿茶)茶树上,假眼小绿叶蝉卵的分布均以3叶位以上为主,其中铁观音乌龙茶树上主要分布在2叶位和3叶位,分别占32.07%和27.01%,而在福鼎大白茶(绿茶)上主要分布在2叶位和1叶位,分别占35.42%和28.81%。  相似文献   

11.
旨在分析鲁西南地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笔者利用鲁西南地区9个县区1971—2015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雨涝为主,80年代干旱加剧,90年代又转为雨涝,21世纪00年代干旱持续减弱,雨涝加剧;旱涝的季节变化呈现旱涝交替发生的特点,其中夏季雨涝发生较为频繁,春夏秋季的SPI线性变化趋势较为平稳,无明显的干旱或雨涝趋势,冬季雨涝呈微弱增多趋势,干旱减少,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在旱涝的空间分布上,全区3个区域的旱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均呈微弱的雨涝化趋势,但变化趋势未达显著水平;21世纪初期的旱涝变率最大,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前期的旱涝变率无明显变化,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的旱涝变率呈现出明显的干湿变化。鲁西南地区的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旱涝发生极为频繁,整体呈现出涝—旱—涝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碧蛾蜡蝉的防治,准确预报其发生情况提供参考,主要进行了茶碧蛾蜡蝉着卵分布调查,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模型法测定了碧蛾蜡蝉卵在茶园的空间分布格局。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分别探讨了Iwao、Willson的2种序贯抽样方法。结果表明:碧蛾蜡蝉卵在茶园呈聚集分布,根据Blackith提出的分析方法,认为聚集分布原因是昆虫自身行为引起。Iwao序贯抽样法需调查64株(1块卵的误差)或256株(0.5块卵的误差)才能最后确定茶园卵块密度,而Willson序贯抽样法只需调查10株即可确定茶园卵块密度。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1949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在不同时段的发展变化特点和和总体演变趋势,从而给现阶段粮食生产发展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本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在省域层面对中国粮食生产发展和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1949-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单产以及人均产量循着“增长-波动-增长”的轨迹向前发展,而粮食播种面积却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就生产比重而言,稻谷是波动中下降的,但它在粮食作物中的比例仍然是最高的,玉米和小麦生产比重是波动上升的;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了148 km;各年代粮食产量不仅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而且相近省域的空间集聚程度增加,集聚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生产效率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评价中国绿茶种植的生产效率,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DEA方法,将中国绿茶十个主产省作为决策单元,对中国十省绿茶种植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得出浙江等省绿茶生产为非DEA有效,并分析了各非DEA有效单元原因所在,从规模来看,各决策单元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另一方面根据投影分析测算了各单元投入冗余量;最后为茶农优化茶叶生产决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监测预报与持续控制水平,应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Iwao法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浙西北玉米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灰飞虱在玉米田以聚集分布为主,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增强。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某种环境因素(如气候、生育期、长势等)所引起的;当m≥1.8072头/株时,其聚集是由灰飞虱本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