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沁水县的特点是一个山大、山多、石厚土薄、土地贫瘠、气候较凉、地区辽阔的山岳区。宜于栽植桑树,发展养蚕。沁水县人民有栽桑养蚕的悠久历史,但在反动统治的年代里,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蚕桑生产一年不如一年。从1955年开始,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四年来中共沁水县委、人委大力发展养蚕生产,依靠合作化的集体力量,大胆革新,迅速地扭转了全县养蚕生产的落后局面,使蚕桑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1955年桑树发展为63万株,蚕茧达到518,000斤。1956年桑树发展为87万株,蚕茧量一跃而为79万斤,占当年农业总收入11.2%,每户平均收入21元。因此群众普遍反映:“养蚕是件好事情,男女老少都能  相似文献   

2.
马志琴 《中国蚕业》2007,28(3):73-74
1沁水县蚕桑业的现状沁水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300年以前。据记载,1936年蚕茧产量150t。建国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蚕桑生产有了长足发展。1965年农业部在沁水县召开了北方八省市植桑养蚕现场会,把沁水县端氏镇树为北方植桑  相似文献   

3.
提起栽桑养蚕,人们就会想到我国以栽桑养蚕著称的江、浙。最近我们访问了山西沁水县端氏人民公社,在那里,一些由南方来的蚕桑技术人员和当地养蚕能手、基层干部,用大量的事实向我们说明:北方地区也可以和南方一样大量栽桑养蚕。  相似文献   

4.
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养蚕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蚕室、蚕具和养蚕技术跟不上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个矛盾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今后蚕桑生产的发展。针对养蚕生产所需蚕室蚕具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今年,我县八景公社庄头大队在党的三中全会光辉路线指引下,积极发展养蚕事业,今年试行了小蚕共育、大蚕分户或联户饲养,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全大队养蚕107张,总产蚕茧5751.9斤,春、夏、秋平均单张产茧53.7斤,总收入10353.42元,在生产过程中,他们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5.
李群英 《四川蚕业》2010,38(4):37-37
<正>蚕桑是威远县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市场行情猛涨,春、夏蚕喜获丰收。张平养蚕收入达1300元以上,蚕桑发展势头喜人,但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家里只剩下"38961"部队,劳动力紧缺成为制约蚕桑发展的"瓶颈",透视威远蚕业的喜与忧,推广科学养蚕,提高蚕茧质  相似文献   

6.
依靠科技建设强村大户推动科技园区蚕桑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恒 《北方蚕业》2008,29(2):48-49
汉滨区月河农业科技园区现有面积2867hm2,有1.6万户农户养蚕,依靠政策倾斜、退耕还林和陕南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支持,通过推广蚕桑优良品种,省力化养蚕技术、方格蔟营茧技术、低产桑园改造技术等,园区内年产蚕茧10t以上的专业村达到15个,养蚕10张以上的专业大户达200多户,养蚕单项收入达3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蚕桑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石乡是我县的蚕茧重点产区,蚕桑生产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蚕桑生产发展较快,1980年全乡产茧量突破万担关.1983年蚕桑生产虽然遭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影响,春蚕缺叶、夏蚕饲养蚕种减少,但由于全面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承包户培桑养蚕积极性很高,努力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减轻了损失,  相似文献   

8.
刘晓华 《四川蚕业》2013,41(2):52-53
<正>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养蚕劳动力呈老龄化趋势,劳动力缺失已成为农村发展蚕桑产业的突出矛盾。乐至县在培育养蚕大户,推进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农村养蚕劳力不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5年来,乐至县养蚕户由4.9万户下降到2.87万户,但户均年养蚕由3.7盒提高到5.1盒,稳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2012年,乐至县全县发种14.8万盒,户均年养蚕超过5盒,蚕茧单产达到31.2kg,生产蚕茧4600t,蚕茧产值1.36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2.05亿元,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4亿元。蚕桑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桑树栽培和家蚕的饲养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力,特别是5龄饲养期和熟蚕上蔟阶段劳力需求量大、时间集中。我县上  相似文献   

9.
如东是江苏省蚕桑重点县,蚕桑生产水平一直处在全省前列。1994年全县桑园面积10万亩、养蚕24.6万张。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我县的蚕桑产业经历了1996年和2008年两次下滑、萎缩,到2018年,全县桑园面积只剩0.8万亩亩、养蚕1.768万张,作为传统副业生产的蚕桑业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今天,急需寻求一条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为此,我们利用如东得天独厚的小蚕集中共育优势,组织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通过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来积累人工饲料养蚕经验,逐步构建人工饲料养蚕实用技术标准体系,从而改变人们对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认识,推动人工饲料养蚕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唐正香 《北方蚕业》2007,28(1):48-49
“十五”期间紫阳县县委县政府把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政策措施,加上近三年来国际茧丝绸市场好转,蚕茧价格上升,农民养蚕收益增加,栽桑养蚕积极性提高,全县蚕桑生产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桑园面积已发展到0.52万hm^2,养蚕6.5万张,产鲜茧2058t,农民养蚕收入5500万元,已成为紫阳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邓华  龚国  唐宁 《四川蚕业》2018,(1):15-16
<正>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是陈毅元帅的故乡,是蚕桑产业发展的生态适宜区。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形成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资源综合开发的完整产业体系。近年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围绕助农增收目标,以"公司+基地+园区"建设为中心,推动蚕桑产业融合发展。全县有桑园6666.7hm~2(10万亩),养蚕农户3万余户,年均养蚕13.5万余张,年产蚕茧量5250t,蚕茧  相似文献   

12.
《四川蚕业》2015,(4):39-40
<正>蚕桑产业是涪城区主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全区现有桑园2.5万余亩,养蚕农户1万户,2015年养蚕6万张,产茧2400t,农民茧款收入9600万元。养蚕农户户均售茧收入近1万元。近年来,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式,流转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化桑园,返包给农户,扩大户营规模、提升集约化水平,重点培育20亩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从  相似文献   

13.
自1995年夏蚕之后,由于丝绸行情受国际形势的影响,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严重地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发种季季减少;同时,我县由于养蚕量大,零星分散,单张产茧量低,科学养蚕技术难以普及与推广.为了搞好基地镇的蚕桑发展,稳定我县蚕桑生产,使其尽早走出低谷,经公司研究决定,1996年度对发种较多的五个镇的蚕桑生产实行科技承包.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蚕桑科研人员,针对我省发展蚕桑生产缺少蚕室蚕具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种适合江西气候地理环境的新养蚕法——地坑木框匾养蚕。经过几年的试验,已获得成功。单以去年为例,全年进行了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次蚕的饲养,在30平方米的地坑内,收获蚕茧835.5斤,平均每斤单价达1.82元,共收入  相似文献   

15.
《蚕学通讯》2012,(2):38-40
1基本情况 四川省宁南县蚕桑产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40年的发展,养蚕区域已遍布全县25个乡镇,带动全县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生产。截至2011年,全县拥有桑园8 000hm^2,年养蚕22.5万张,产茧1万t,农户蚕业收入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收入突破1万元,1年养蚕最高收入15万多元。“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连续11年稳居四川省第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养蚕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紧缺已成为江苏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了解决养蚕中用工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大蚕期采桑问题,对现有嫁接桑不同夏伐形式、不同收获方式的桑叶产量及养蚕工效进行了试验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大蚕用叶条桑收获模式比片叶收获模式每667 m2桑园桑叶增产414.6 kg,增加了16.5%,条桑收获模式比片叶收获模式养蚕工效提升1.0倍以上,提出了嫁接桑的全年大蚕用叶春、夏、秋3季条桑收获模式。嫁接桑的全年大蚕用叶春、夏、秋3季条桑收获模式具有操作易、投入少、省力多、工效高、效益好的特点,为新时代稳定蚕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叶夏裕 《中国蚕业》2009,30(3):108-110
8夏秋蚕饲养 8.1夏秋季养蚕的特点 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夏秋季期间,气温高,桑树生长快;因此,可以通过合理多次养蚕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和产值,增强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但是,与春期养蚕相比,夏秋季养蚕在气候、桑叶叶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江苏蚕业》2017,(1):19-21
桑园套种是增加桑园产出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东台市梁垛镇梁南村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一套"春秋养蚕稳高效、夏套药芹冬套菜"的增效模式,亩桑总收入超过1万元,促进了蚕桑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正> 据安康新闻中心报道:安康市大河区,今春建立了一个专门奖励兴桑养蚕的群众性组织——兴桑养蚕奖励基金会。大河区是蚕桑生产的一个老区,也是一个大区。这里有桑园1.6万亩,800多万株,60%以上的农户都在兴桑养蚕,去年蚕茧产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为了强化蚕桑生产的后劲,促进蚕桑进一步发展,桑蚕奖励基金会将上级林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蚕桑生产扶持  相似文献   

20.
<正>荣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县基地乡镇农民增收的重点支主产业。截止2013年,全县桑园面积达2866.7hm2,养蚕3.5万张,其中小蚕共育2.6万张,产茧1225t,平均单产达到35kg/张,蚕农茧款收入5075万元。2013年,该县承担了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现有蚕桑基地乡镇8个,养蚕农户5700户,桑园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