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鳖肉脂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中华鳖肌肉和油脂块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肌肉的矿物质和氨基酸含量、肌肉和油脂块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肌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18.21%和1.23%,油脂块的脂肪含量为86.72%;肌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其中铁和铬含量分别为380.13 mg/kg和1.08 mg/kg;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6.94%和45.45%,其中鲜味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1.90%和7.94%;肌肉和油脂块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0.18%和24.96%,其中肌肉的EPA和DHA含量分别高达9.93%和9.12%。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评价了中华鳖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苏尼特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的特点,以及决定肉羊肌肉和脂肪组织的风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测定S×R×C、S×C、R×C 3个杂交组合羔羊不同部位肌肉粗纤维直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杂交羔羊的肌肉纤维直径,以后腿肌最粗,背最长肌最细;不同杂交羔羊同一部位肌肉纤维直径,三元杂交分别极显著高于二元杂交羔羊(P<0.01),二元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羊肉营养成分,同一部位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三元杂交分别极显著高于二元杂交(P<0.01);而同一部位肌肉的粗脂肪含量,三元杂交分别极显著低于二元杂交(P<0.01);同一部位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二元杂交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各地方鸡肉品质差异,选取泰和丝羽乌骨鸡、文昌鸡、北京油鸡、河南斗鸡、茶花鸡作为试验鸡分别饲养至17周龄时,每个品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30只鸡进行屠宰,屠宰后迅速取两侧胸肌,用于常规肉品质、肌内脂肪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文昌鸡鸡肉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鸡肉的剪切力显著高于泰和丝羽乌骨鸡、文昌鸡、茶花鸡(P<0.05)。文昌鸡鸡肉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泰和丝羽乌骨鸡鸡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泰和丝羽乌骨鸡鸡肉中苏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的滋味活性值(TAV)均大于1,且均大于其他品种。文昌鸡鸡肉的苏氨酸、亮氨酸、精氨酸、丝氨酸TAV值大于1。文昌鸡鸡肉内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泰和丝羽乌骨鸡鸡肉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由此可见,泰和丝羽乌骨鸡鸡肉失水率和脂肪含量低,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肉品质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滩羊肉加工保存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滩羊肉成熟前后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研究,探讨成熟处理对滩羊肉风味品质的潜在影响。[结果]4℃条件下滩羊肉的成熟时间为96 h。宰后96 h滩羊肉pH最低。除部分饱和脂肪酸外,熟化后滩羊肉中多数脂肪酸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从脂肪酸分类来看,成熟后滩羊肉中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在滩羊肉的脂肪酸中油酸(C18∶1)的含量最高,成熟后可达29.86 g/kg。[结论]熟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滩羊肉风味品质。熟化排酸工艺可应用于滩羊肉生产加工,以提高其肉品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运动对苏尼特羊肠道内环境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苏尼特羊12只,随机分为舍饲组(C组)和运动+舍饲组(T组),试验90 d后屠宰,测定2组苏尼特羊的肠道黏膜形态、肠道菌群结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含量、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指标。结果T组苏尼特羊十二指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回肠和结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运动可显著提高苏尼特羊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P<0.05)。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显示: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苏尼特羊肠道内主要优势菌门,T组肠道内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组(P<0.05);属水平上,T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普雷沃菌属-1 (Prevotella-1)的相对丰度较C组显著增加(P<0.05)。T组肠道内丙酸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与C组相比,T组的屠宰率、宰后24 h肌肉pH值和剪切力显著提高(P<0.05),色差值(L*a*b*)显著降低(P<0.05)。结论一定的运动量可以提高舍饲苏尼特羊回肠消化吸收能力,增加十二指肠上皮表面积,改变肠道内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内环境,提高屠宰率,但会使其背最长肌嫩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不同杂交组合肉羊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性状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优良杜泊绵羊、特克塞尔绵羊作父本,小尾寒羊作母本,测定其杂交一代肉羊的体重、体尺、饲料转化率、屠体性状和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从生长速度、体型外貌、屠体和肉质等性状综合分析,杜寒杂交一代增重速度、饲料报酬、屠宰性能及肉品质均优于特寒杂交一代和小尾寒羊。体重、体长、胸宽、胸深、胸围和管围均极显著大于小尾寒羊(P<0.01),具有父本体长、背宽、腿粗的肉用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8.
2003—2005年,同期发情处理德肉美供体母羊60只,发情59只,同期发情率达98.33%;同期发情处理受体母羊385只,发情369只,同期发情率达95.84%。2003年超排处理德肉美供体母羊14只,查黄体145个,采用输卵管冲胚技术回收卵138枚,回收率95.17%,可用胚127枚,移植鲜胚127枚,移植受体羊100只,受胎率57%。2004—2005年超排处理德肉美供体母羊46只,查黄体492个,采用子宫冲胚技术回收卵398枚,回收率80.89%,有效胚318枚,移植鲜胚208枚,鲜胚移植受体羊186只,受胎率55.91%;制作冻胚110枚,移植冻胚100枚,冻胚移植受体羊80只,未返情受体羊数42只,受胎率51.50%。  相似文献   

9.
将36头5周龄的断奶上海大白猪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C1和C2、皮下免疫试验组S1和S2、腹腔免疫试验组A1和A2,每组6头猪.试验周期为11周和17周.试验组A1和A2腹腔注射5.0 ml/kg BW山羊抗猪脂肪细胞膜抗血清,试验组S1和S2皮下注射5.0 ml/kg BW山羊抗猪脂肪细胞膜抗血清,对照组C1和C2以相同剂量注射正常山羊血清.11周末和17周末屠宰结果显示:①各试验组猪板油重和背膘厚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1周末,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1和A1中猪眼肌面积均显著升高;17周末,腹腔免疫组猪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11周末,腹腔免疫组猪半腱肌和里脊、皮下免疫组猪背最长肌和里脊中脂肪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7周末,与对照组相比,腹腔免疫组猪半腱肌中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③11周末,腹腔免疫组猪背最长肌和里脊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7周末,各试验组背最长肌和里脊中蛋白质含量与腹腔免疫组半腱肌中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山羊抗猪脂肪细胞膜被动免疫具有较好改善猪胴体品质和肉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为改善和提高绵羊肉的品质,研究不同铜源和水平对肥育绵羊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试验选用50只体重相近((23.8±1.6)kg)、3月龄左右的杜泊×蒙古羊杂交一代羯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5种日粮:1)基础日粮(不加铜);2)基础日粮+10 mg/kg(DM)赖氨酸铜;3)基础日粮+20 mg/kg(DM)赖氨酸铜;4)基础日粮+10 mg/kg(DM)碱式氯化铜;5)基础日粮+20 mg/kg(DM)碱式氯化铜.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铜显著降低了肥育绵羊背膘厚和肾脂率(P<0.01),但对热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铜对肥育绵羊肉品质没有影响(P>0.05),对血浆、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也无影响(P>0.05).赖氨酸铜和碱式氯化铜2种铜源以及10和20 mg/kg(DM)2种铜水平对肥育绵羊胴体性状、肉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本研究建议绵羊日粮的适宜铜源为碱式氯化铜,适宜铜水平为16.74 mg/kg(DM).  相似文献   

12.
肉羊体脂脂肪酸是影响肉品风味和膻味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HP6890型气相色谱仪,对2个年龄阶段滩羊的肾脏脂肪、背膘脂肪和尾部脂肪做了测定,分析了滩羊的三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特点,以及决定滩羊肉脂肪组织风味的主要因素。从分析结果中可知,滩羊脂肪中主要脂肪酸组成即豆寇酸(14:0)、软脂酸(16:0)、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亚麻酸(18:3)等6种脂肪酸的累计组成占总脂肪酸的88.37 %~97.41 %。其中除豆寇酸(14:0)和硬脂酸(18:0)组成在年龄间差异显著外(P<0.05),其它脂肪酸含量均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将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饲喂羊肉、鸭肉、豆粕(对照组)和普通日粮(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清四碘甲腺原氨酸(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和大鼠肝脏Ⅰ型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5′-脱碘酶)活性的变化,并测量大鼠直肠温度。结果显示:饲喂羊肉的大鼠体温升高,第29天达到(38.66±0.37)℃,显著高于饲喂鸭肉组大鼠体温(38.01±0.55)℃;饲喂羊肉组大鼠血清中T3、T4和FT3、FT4升高,分别达到(0.44±0.10)、(76.29±30.97)ng.mL-1和(7.74±1.75)、(4.37±1.88)pmol.mL-1);饲喂鸭肉组分别为(0.37±0.12)、(42.38±20.05)ng.mL-1和(5.50±1.98)、(3.76±1.63)pmol.mL-1,两组差异显著(P<0.05)。饲喂鸭肉组大鼠血清TSH水平((1.35±0.29)MIU.L-1)显著高于饲喂羊肉组大鼠血清TSH水平((1.01±0.22)MIU.L-1)(P<0.05)。结论:饲喂羊肉能明显促进大鼠...  相似文献   

14.
添加大豆油对绵羊瘤胃内容物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添加大豆油对绵羊瘤胃内容物的脂肪酸尤其是cis9,trans11CLA和C18:1trans11的影响,选用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杂交一代羯羊,进行4×4拉丁方试验,大豆油添加水平分别为0%、2%、4%和6%(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随大豆油添加水平增加,瘤胃内容物(DM)中cis9,trans11CLA、C18:1trans11、C18:0、C18:1cis9、C18:2cis9,12、总18C脂肪酸、SFA、UFA、MUFA和PUFA的含量(mg/g)极显著提高(P<0.01),4个处理组中cis9,trans11CLA的含量分别为0.13、0.26、0.42和0.59mg/g,C18:1trans11的含量分别为1.27、3.95、8.78和13.48mg/g;2)瘤胃内容物总18C脂肪酸中cis9,trans11CLA和C18:1trans11的质量比随大豆油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4个处理组中cis9,trans11CLA的质量比分别为0.95%、0.96%、1.08%和1.15%,C18:1trans11的质量比分别为9.66%、15.04%、22.71%和26.60%;3)添加大豆油能够提高瘤胃内18C不饱和脂肪酸的氢化效率(P<0.05);4)瘤胃内容物中cis9,trans11CLA的含量与C18:1trans11的含量呈正相关(P<0.01),与C18:2cis9,12和C18:0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添加大豆油能够提高瘤胃内容物中cis9,trans11CLA和C18:1trans11的含量,改变瘤胃内容物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GH基因与绵羊肉用性能的相关性,利用PCR-SSCP方法,对甘肃甘南‘欧拉型’、‘甘加型’和‘乔科型’藏羊(共154只)GH基因第4外显子进行了多态性检测,并从其中随机选择62只(‘欧拉羊’22只、‘甘加羊’22只、‘乔科羊’18只)进行肉品质测定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南藏羊GH基因在第4外显子存在AA和AB 2种基因型,AB型个体在1 286bp处存在T/C的杂合;检测到的多态位点与肉用性能相关性分析表明,‘欧拉羊’的AA型个体的屠宰率和剪切力显著高于AB型个体(P<0.05),但AB型个体的背最长肌在宰后24h时的pH值显著大于AA型(P<0.05),‘甘加羊’与‘乔科羊’不同基因型各指标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饲喂羊肉和鸭肉对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mRNA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将90只3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成3组,分别饲喂豆粕饲料(对照组)、羊肉饲料和鸭肉饲料。饲喂14 d和28 d对大鼠血清抗利尿激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AQP2 mRNA、AQP2蛋白表达及Na+-K+-ATP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饲喂羊肉大鼠的Na+-K+-ATP酶活性、AVP水平、肾脏AQP2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转录水平均升高,而饲喂鸭肉上述指标均降低,且羊肉组和鸭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3个试验组大鼠的体重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鸭肉组、羊肉组、豆粕组。饲喂14 d,羊肉组的肾体比显著高于鸭肉组和豆粕组,鸭肉组与豆粕组差异不显著;饲喂28 d,羊肉组的肾体比显著高于鸭肉组。上述结果表明:饲喂羊肉和鸭肉对大鼠肾脏AQP2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转录水平具有显著影响,饲喂羊肉使其上调,而饲喂鸭肉使其下调。因此,饲喂羊肉使机体向外利水的生理作用受限,而饲喂鸭肉使机体向外利水的生理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7.
为从分子水平研究甘肃境内典型养殖模式下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藏羊、蒙古羊和滩羊5个绵羊品种的CAST基因多态性与肉品质的相关性,探讨以CAST为候选基因,提高绵羊肉品质的可能性。采用PCR SSCP技术对5个绵羊品种的CAST基因内含子3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就CAST基因多态性与9月龄肉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比对结果发现,与等位基因A相比,等位基因B发现G62T以及C110T突变,等位基因C发现C92T突变,形成AA、AB、BB和AC 4种基因型;经检验表明,5个绵羊品种均处于非 Hardy Weinberg 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中度多态;关联分析表明,5个绵羊品种 CAST基因变异位点的4个基因型间失水率AC基因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对于剪切力AC基因型显著低于其他3种基因型(P<005);不同绵羊品种间基因型分析表明,对于5个绵羊品种AC基因型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基因型,除蒙古羊外,AC基因型的剪切力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变异对眼肌面积没有显著性影响。这些关联说明CAST 基因可作为候选基因用于绵羊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8.
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机制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体内短链脂肪酸主要由未消化吸收的的碳水化合物经结肠厌氧菌酵解产生,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短链脂肪酸在结肠腔内不仅可作为肠粘膜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还可以减少促炎因子的生成,降低结肠炎症的发生;更重要的是,短链脂肪酸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能起到抑制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和凋亡,降低癌变的机率.对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机制、吸收代谢及肠道内的生理功效进行概述,为临床营养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因型、年龄和性别对羊肉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选用兰得瑞斯羊及其杂种为实验动物,采用冷式提取脂肪的方法以及气相色谱(GC)技术测定了肉羊背最长肌肌肉中胆固醇含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别肉羊肌肉中的胆固醇的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对肉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脂肪中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地影响作用。羊肉脂肪中的胆固醇含量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肌肉中胆固醇的含量以50日龄时为最高,达到748mg/kg,150日龄时胆固醇含量374mg/kg为最低,100日龄时胆固醇含量居中为502mg/kg。3个实验组的差异极显著 (P<0.01)。虽然单从实验的数字上看,纯种肉羊和75 % 杂种羊脂肪中胆固醇的含量比50 % 杂种羊的要高,但性别和基因型对羊体脂中胆固醇的含量影响都不显著(P>0.05)。还表明,羊肉脂肪中的胆固醇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幼年肉羊肌肉中的胆固醇相对含量要显著的高于成年羊。因为,成年羊的体脂中饱和性脂肪酸的含量高于羔羊。因此,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看,羊肉的生产以1岁左右的羊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