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琦  ROMAINE  CP  SCHLAGNHAUFER  C  陈明杰  郭倩  GEML  J  GARZON  C 《食用菌学报》2006,13(1):13-23
在中国的6个白灵菇商业菌株中,ITS区域的621bp DNA片段和蛋白转录延长因子的519bpDNA片段的序列完全相同,表明该6个菌株属同一个种,RAPD分析结果表明,其中5个白灵菇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用PAUP4.0软件中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遗传差异小于3.4%,但这5个菌株与6号菌株的差异较大,达到了16.9%。在此基础上构建了6号菌株的特异性标记引物。  相似文献   

2.
曹颖  贺新生 《食用菌》2007,29(6):16-17
选择10个RAPD引物对一个斑褶菇属菌株P9、一个裸盖伞属菌株8凹和一个两属问形态类似的疑难菌株P)(进行属问多态性分析,然后以一对rDNA-ITSI引物进行斑褶菇属的特异扩增。RAPD分析表明,疑难菌株PX和斑褶菇属菌株P9在C18、C19等引物的特异性条带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ITS-1斑褶菇属特异引物下,菌株PX与P9扩增出相同的150bp左右的条带,而裸盖伞属菌株807中未有此条带。RAPD多态性分析结合rDNA-ITSl特异引物扩增将疑难菌株PX鉴定为斑裙菇属。  相似文献   

3.
以秦巴山区10株香菇主栽菌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对其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CTAB法对其DNA提取、PCR扩增及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依据ITS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香菇808"和"香菇507"两菌株具有较高生长优势且亲缘关系较远,可作为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的菌株。该研究可为秦巴山区香菇主要栽培种亲缘关系的确定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RAPD与ITS1标记鉴定斑褶菇属与裸盖伞属间疑难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0个RAPD引物对一个斑褶菇属菌株P9、一个裸盖伞属菌株807和一个两属间形态类似的疑难菌株PX进行属间多态性分析,然后以一对rDNA-ITS1引物进行斑褶菇属的特异扩增。RAPD分析表明,疑难菌株PX和斑褶菇属菌株P9在C18、C19等引物的特异性条带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ITS-1斑摺菇属特异引物下,菌株PX与P9扩增出相同的150bp左右的条带,而裸盖伞属菌株807中未有此条带。RAPD多态性分析结合rDNA-ITS1特异引物扩增将疑难菌株PX鉴定为斑摺菇属。  相似文献   

5.
灵芝菌株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TAB法提取灵芝菌丝体总DNA,再以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IGR IPCR RFLP)结合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标记分析30个灵芝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ITSⅡ、IGR I-PCR RFLP产生了47条带,其中42条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30个菌株分成七大类,包括紫芝、黑灵芝、树舌灵芝、薄树灵芝四大类,以及另外三个无法确定具体归属的类群,但没能将赤芝与松杉灵芝区分开.RAPD从247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69个多态性位点并全部显示出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的30个灵芝菌株全部区分开.  相似文献   

6.
应用RAPD方法鉴别香菇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采用单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Operon公司产品)PCR扩增香菇的多态性DNA。测试的7个引物均能扩增15个香菇菌株的DNA,扩增位点为12~19个,DNA片段大小为0.34kp~2.52kp。除菌株ATCC 28759和ATCC 28760所有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均相同外,其余13个菌株都有其独特的DNA谱带。结果表明,RAPD方法可用于鉴别香菇菌株间的差异,在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7.
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定灵芝属菌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11个本所保藏灵芝属菌株及9个灵芝属野生菌株的ITS序列,应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并从GenBank上下载2条赤芝(Ganoderma luncidum)、1条黑紫灵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1条无柄紫灵芝(Ganoderma mastoporum)的ITS序列,以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m)为外类群,用NJ(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0个灵芝属菌株聚为4个簇,其中赤芝组和树舌亚属的菌株各自聚为1组,其组内同源性均达99.7%以上,紫灵芝组的菌株分成2组:无柄紫灵芝和黑紫灵芝。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仅根据形态学特征难以将灵芝属菌株进行有效的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对灵芝菌株进行分类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ITS序列分析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对草莓育苗圃内发病草莓根部进行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该病原菌菌株为土赤壳属病原菌.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初步鉴定该病原菌菌株ZJ16属于土赤壳属,但不能鉴定到种,又选择土赤壳属特异基因EF-1α和Histone H3基因引物序...  相似文献   

9.
以4个白色和4个棕色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对其500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筛选出的S33、S438、S485 3个引物在棕色菌株组能扩增出4个特异条带(大小300~2000bp),将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将合成的4对特征序列扩增区域(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SCAR)标记引物对48个菌株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仅SCAR41200在24个棕色菌株的22个中能扩增出特异条带,而所有白色菌株中都没有此条带,表明该标记与棕色菌株的棕色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0.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的分布和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香菇(Lentinula edodes)135菌株的特异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引物135F/R(扩增601bp的条带)对135菌株的58个原生质体单核体和97个孢子单核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检验此特异标记在单核体中的分布和遗传规律。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两种交配型A1B1和A282,此标记仅存在于后一种核中;另外,此标记在四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后代中随机分布,显示这个SCAR标记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而且与交配型A、B因子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