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马市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发生小麦春季低温冻害,对产量影响极大,尤其是2007年4月初发生大面积小麦冻害,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全市这两年的小麦冻害情况,分析小麦春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原因,以便及早进行预防,或在冻害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使冻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
小麦冻害一般出现在冬季和春季,特别是冬季寒流低温来得较早,或春季低温霜冻来得较迟的情况下,冻害更为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小麦冻害是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灾害之一,主要发生2个阶段:一是越冬期冻害,另一个是春季冻害和低温冷害.  相似文献   

4.
<正> 一、小麦冻害类型小麦冻害是指零度以下低温使小麦的细胞组织因冰冻而受害。受害小麦一般减产10%-30%,重者达50%以上。在该县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又叫倒春寒)和低温冷害三种类型。1、冬季冻害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到来降温引起的冻害。2、春季冻害指小麦在返青至拔节时期,因寒潮来临降温发生的霜冻危害。根据发生冻害的早晚又可分为早春冻害和春末晚霜冻害,我县早春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重,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对小麦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2017-2020年在山西临汾采用不同模拟方法(增降温装置、海拔高度、灌溉水量调控等),开展了小麦生产系统对关键气象因子温度升高、降雨减少及春季低温冻害的响应机制及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同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凝练、吸收单项关键技术,单项技术组配集成生物、工程、农艺等适应性栽培途径,以适应性栽培途径构建了“黄淮海北片小麦应对气候旱化与春季低温冻害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一、小麦发黄的原因(一)低温冻害小麦是耐低温作物,在冬季苗期,只要温度不是太低,一般都不会造成大的冻害。但是,进入返青拔节期的小麦,由于已经完成了春化阶段的发育,步入了春季生长,抗寒能力大幅度下降。2月中下旬,泌阳县遭遇了降幅10 ℃以上的强寒潮,包括小麦在内的农作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低温冻害。据调查,小麦低温冻害有如下表现:降温之前麦苗生长正常,一场低温之后几天内叶片发黄,通常低凹积水田块和岗地的迎风面更严重一些,叶片有变  相似文献   

7.
<正>一、发生原因(一)天气因素小麦冻害与低温持续时间和寒潮降温程度有关。随着冬暖春寒现象的不断出现,入冬前后气温偏高,小麦幼穗分化加快,导致分蘖节糖分和植株内有机养分积累少,小麦抗冻性降低,在进入春季幼穗分化的关键期发生大幅降温,小麦一般减产1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春季低温来临越晚,冻害越重。  相似文献   

8.
春性小麦品种春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小麦春季低温冻害大面积发生,特别是弱春性品种受冻害程度更为严重。2005年驻马店市小麦播种面积590000hm2,由于低温影响,受冻面积340000hm2,其中一级冻害(1/3叶片受冻)153900hm2,二级冻害(2/3叶片受冻)129200hm2,三级冻害(大部分叶片和主茎受冻)56900hm2。按受冻品种属性分类,以郑麦9023为主的春性﹑弱春性品种受冻面积293995hm2,占整个受冻面积86.5%。因此,搞好春季冻害测报,并采取相应的防御补救措施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麦进入返青期后,抗寒能力明显减弱,早春若遇降雪、寒流、冰冻等低温天气,易发生冻害。一是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麦苗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寒流侵袭造成死苗而形成冻害;二是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间,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春季气温骤降造成晚霜冻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12.
小麦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选取1997年有代表性的2个组合97(1),97(2),以C17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小麦幼穗提取液0,10,20,30,50mg.L^-1,以比较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幼穗提取液质量浓度增加,小麦花药愈伤诱导率,愈伤分化率及绿 产量的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并且在加入30mg.L^-1幼穗提取液时,三项指标在两组合中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从健康小麦植株内共获得98株内生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初筛出6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系统研究该6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JY2001-4和JY2001-10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穗部活体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3.33%和86.67%,治疗效果分别为73.33%和78.33%;田间药效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0.49%和67.34%,治疗效果分别为53.01%和55.33%。  相似文献   

14.
小麦不同品系白粉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清  陈凯  徐关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1151-1151,1183
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对2003年从华北北部203份材料中选育出来的抗病性、丰产性好的48份材料再次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白粉病鉴定。鉴定结果:成株期免疫材料有24份,高抗材料9份,中抗材料6份。苗期无免疫材料,有高抗材料31份,中抗材料10份。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矮败小麦在选育育种材料、建立目标性状基因库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矮败小麦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糖化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斌  徐智斌  冯波  王涛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760-2767
 【目的】探索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的物质动态变化规律并确定最佳糖化工艺。【方法】以糯小麦和普通小麦为原料,以根霉麸曲为糖化剂,进行糖化试验,比较两种小麦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糖化前后可发酵性糖的变化;同时以糯小麦为原料,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糯小麦的糖化工艺。【结果】糯小麦与普通小麦在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还原糖含量均为先升后降,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糖化酶活力均在32 h达到最大值,后有小幅上升;pH先降低,后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总酸与之相反。不同之处在于糯小麦淀粉的消耗速度大于普通小麦;糖化结束时糯小麦的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小麦;糯小麦糖化过程中糖化酶活力略低于普通小麦。糖化醪的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糖化后可发酵性糖与多糖比例增加,一些多糖水解为小分子的短链多糖。糯小麦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糖化工艺是糖化时间36 h,糖化温度35℃,接种量1%。【结论】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淀粉消耗速度快,糖化醪还原糖含量高,表明糯小麦的糖化效果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8.
TN05、TP36、TK19是从小麦根际分离的分别具有高效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细菌。为研究这些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进行单独培养,然后以相等的细胞数目进行两两混合培养。设置6种不同的接菌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接种和混合接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混合培养时,TP36促进了TN05和TK19的生长,TN05和TK19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混合接种TP36+TK19,对盆栽小麦促生长的效果最好,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供应的角度入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对小麦出口大国——美国、加拿大、欧盟和俄罗斯在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间的出口量和国际小麦价格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各国在国际小麦市场上的地位,揭示出各国的发展潜力。结果发现:美国和加拿大主导着国际价格但增长乏力;欧盟的出口与国际价格形成良性互动;俄罗斯地位虽弱但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小麦品质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简述了山西省小麦品质生产和育种的概况,分析了影响小麦品质的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提出了提高小麦品质的六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