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监测渔业水域内渔业资源及渔业生产状况黄河陕西段主要为黄河鲤、黄河鲶和鲫鱼等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对这些点进行监测,对于黄河干流陕西段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及地方种属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河河南段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黄河河南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现状,2013-2015年的每年3-7月,采用卫星GPS定位,实地走访渔民,采集鱼卵和仔稚鱼,捕获并解剖分析繁殖亲鱼,同步进行理化因子测定和环境指标监测。结果表明,黄河河南段鱼类规模产卵场共有30处,主要分布在河边浅滩、河流消落区和河心岛等水生生物资源丰富、适合非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水域。监测调查270d,采集主要鱼类标本1 156尾,各产卵场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差异明显。产卵经济鱼类有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鲶(Silurus aso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计7种。黄河南段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位置及范围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为保护黄河南段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3年4-12月对黄河陕西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黄河陕西段现有鱼类55种,隶属7目15科,鱼类减少25种,外来入侵品种24种,年捕捞量92500 kg,有粘性卵鱼类产卵场13处,索饵和越冬场6处,洄游通道1处,并对环境变化和鱼类种群结构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渔业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2003,332(7)
3、江河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环境状况2002年,我国江河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受污染状况较2001年略有加重,监测水域中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及重金属铜,其超标范围分别为77%、52%、47%、48%和54%,超标面积分别为80、47、23、38和48万公顷。与2001年相比,总磷、石油类、重金属铜的超标范围有所增加。总氮 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水域占监测水域的23%。最低值出现在嫩江冷水性鱼类产卵场(0.01mg/L);最高值出现在黄河干流陕西段鲤鱼、鲫鱼、黄河鲶等鱼类产卵场、…  相似文献   

5.
对松花江鱼类资源锐减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花江是黑龙江流域我国境内最大支流,干流长831km,沿途纳入左岸的呼兰河、汤旺河,右岸的拉林河、阿什河、牡丹江等,共有支流1 023条,全长2 201km,是我省大型经济鱼类的主要产区。上游是产漂浮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中游流速缓慢是主要经济鱼类的越冬场;下游沿岸有广阔的泛水区,水草茂盛是产粘性卵鱼类的产卵场和育肥场,干流有自然鱼类80种。70年代前鱼类资源相当丰富,80年代以后资源量明显减少,近几年来,死鱼现象尤为严重,部分江河段鱼虾基本绝迹,渔业资源遭到破坏,尤其是哈尔滨江段更为严重,据最近调查,16种保护鱼类只剩下10余种,自然鱼类现在只能见到34种。  相似文献   

6.
对长江重庆段干流与8条主要支流的鱼类组成及主要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嘉陵江、乌江、綦河、小江、大宁河与长江干流的类似性系数(AFR值)大于80%,为共同区系关系,其中嘉陵江与干流的类似性系数最高。各支流与干流鱼类组成(包括鱼类种类总数、长江上游特有、珍稀、濒危鱼类数)的共有比例各有差异,其中嘉陵江最高,五布河最低。各支流的产卵场数较干流少,但都是以粘性卵产卵场为主,漂流性卵产卵场比例很低。其中,梅溪河没有发现漂流性卵产场,而五布河内漂流性卵产场和粘性卵产场均没有发现。各主要支流洄游通道最长的是小江,为146.5 km,最短的是五布河,仅19 km。河口流量最大的是嘉陵江,为2 100 m~3/s,最小的是五布河,为7.74 m~3/s。综合比较8条支流的鱼类分布情况,嘉陵江是最适宜作为长江重庆段干流替代生境的支流。  相似文献   

7.
2005—2007年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干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35种,分属于4目8科;渔获物主要种类为花斑裸鲤(Gymnodiptyis(Gymnocypris)eckloniHorzen-stein)、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小型鳅科鱼类,如花鳅(Cobitis taeniaLinnaeus)等;土著鱼类,如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Kessler))等种群呈衰退趋势,外来引入鱼类,如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等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赣江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可为赣江鱼类资源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5-7月,在赣江丰城段使用圆锥网采集鱼卵和弶网采集仔鱼,对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产卵规模和产卵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1215粒,仔鱼12645尾,隶属于4目、8科、36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4种.估算调查期间通过丰城段卵苗径流量为66.66×10^8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63.84×10^8 粒,鱼苗径流量2.82×10^8 尾;“四大家鱼”卵苗径流量为0.11×10^8 粒(尾),其中鱼卵径流量0.07×10^8 粒,鱼苗径流量0.04×10^8 尾.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集中在6 月上、中旬.各类群鱼卵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产卵高峰期主要出现在5月,银鲴(Xenocyprisargentea)、鳊(Parabramispekinensis)、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以及“四大家鱼”则主要出现在6月.研究表明,峡江水利枢纽运行后,邻近峡江水利枢纽的巴邱“四大家鱼”产卵场消失,但其下游的仁和、新干产卵场保存较完整,在离坝较远的大洋洲镇江段新调查到一处“四大家鱼”产卵场.建议开展生态调度及增殖放流活动,以保护赣江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黄河流域鱼类资源日益减少,鱼类产卵场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实施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以来,更是引起黄河河道下切、产卵场功能下降,鱼类资源衰减,加之小浪底水库下泄底层低温水的影响,严重影响黄河干道黄河鲤鱼等经济鱼类的繁殖发育。使用人工鱼巢作为黄河鱼类增殖措施的试验研究,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4~7月我们分别在黄河干流桃花峪段和黄河  相似文献   

10.
瓯江口夏秋季渔场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兆礼  陈华  陈庆辉 《水产学报》2008,32(5):733-739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相似文献   

11.
<正>黄河自府谷县墙头乡墙头村入陕西,途径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3市13县到潼关县秦东镇西北村出陕西,进入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全长714公里。龙门以上为秦晋峡谷,河道狭窄,龙门以下至港口132公里为游荡性河道,河面宽敞,沿岸有汾河、渭河、北洛河等支流汇入。分布有多处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沿岸渔业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成为多种经济鱼类主要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育肥场。在1983年前曾进行过天津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而这二十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使渤海湾渔业资源和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习性和生态发生了变化。鱼卵、仔稚鱼是鱼类资源进行补充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鱼类产卵习性和生态调查研究对把握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于2008年5月~8月进行了渤海湾产卵场调查,并就该海域鱼卵、仔稚幼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做专题研究,为今后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数量变动和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海南部水域。本文主要对分布在北部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四季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不同大小的黄鲫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区域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索饵、越冬等洄游活动行为,并根据研究结果描绘出黄鲫的产卵育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大致分布位置。  相似文献   

14.
1999─2000年,我国江河鱼类产卵场、索饵场部分水域污染比较严重,据对25个重要渔业水域124个测点的监测分析,主要污染物是非离子氨、总磷、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挥发性酚及重金属铜和锌,见图18─图26。 监测的江河鱼类产卵场、索场中,非离子氨平均含量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占65%,在长江石首段四大家鱼产卵场(P)和长江天鹅州白暨豚自然保护区(q)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0001mg/1,超标水域中以辽河下游刀鲚、河蟹索饵场及产卵场(f)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04mg/1,超过渔业水质标准1倍。 …  相似文献   

15.
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地形特征对鱼类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根据2011年5月(春)和2010年11月(秋)在苏北浅滩中部海域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方差贡献和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中部海域沙脊潮沟处鱼类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的分析,讨论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鱼类空间分布差异与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有关,春季潮沟外侧海域是小黄鱼、鰐等洄游性鱼类的渔场,潮沟海域是洄游性鰐和方氏锦鰑的渔场位置,沙脊海域是赤鼻棱鰒等非洄游性鱼的渔场。秋季鱼类空间分布仅与潮沟系统沙脊地形相关,沙脊海域主要是大银鱼的索饵场和越冬场。鱼类数量季节变化还与鱼类产卵洄游和生长相关。春季重量密度(16.08 kg/km2)大于秋季(10.74 kg/km2),而秋季尾数密度(16.3×103尾/km2)大于春季(5.36×103尾/km2)。春季鱼类规格较大,与部分成鱼具有到这一海域进行产卵洄游的习性有关,而秋季同种鱼则以幼体居多,且优势种个体小,与秋季部分鱼类幼鱼在此处索饵和育幼有关。总体上,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特有地形,使得这一海域春季是鱼类的产卵场,夏秋季是育幼场,因而在渔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黄河干流宁蒙段渔业资源现状,于2007年10月对这一河段的饵料生物资源和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重点是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鱼类区系特点和渔获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宁蒙段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偏少,鱼类资源量呈下降趋势;然后,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分析讨论了黄河干流宁蒙段鱼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并且为这一河段的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海洋底层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回顾了中国海洋主要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历史和科研成果,并重点叙述了带鱼、小黄鱼、大黄鱼和绿鳍马面鲀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概况.概述的内容包括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鉴别和划分、生活史型的演变、种群和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变动、年龄组成和生长特性、摄食习性、性成熟周期、性腺成熟指数(GSI)、产卵群体生殖力、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路线、资源量和渔获量、各种作业渔船的调整及其捕捞力量的限制措施等,并展望了中国海洋底层经济鱼类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研究长江上游江津段的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和繁殖水文需求,可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基础。2019-2022年的鱼类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津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鱼卵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水文、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67种鱼类卵苗,其中典型产漂流性种类26种;从各种类繁殖规模比例来看,吻鮈、圆筒吻鮈、铜鱼、草鱼等占比较高;长鳍吻鮈繁殖高峰集中在4月,圆筒吻鮈和铜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四大家鱼的繁殖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上旬,吻鮈的繁殖时间较长,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分布在泸州弥陀镇、重庆朱杨溪-石门和金刚沱-油溪镇江段。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均鱼卵密度与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分类回归树结果表明,涨水过程中的水位涨幅、初始流量和透明度最小值是影响保护区产漂流性卵鱼类类群繁殖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种类而言,所需的积温、流量条件不尽相同。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是多种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场,金沙江下游梯级陆续运行后,原产卵场位置和规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议实施水文过程生态调度来减缓其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水文、积温条件对鱼类性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水文过程与产卵场形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了解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保护区的鱼类资源现状,为豚类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也为长江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于2017-2019年在保护区水域进行了渔获物和渔业水声学调查。调查共采集到鱼类83种(亚种),结合历史资料,保护区共分布有鱼类154种(亚种),隶属于11目25科85属。历史资料中的71种在此次调查中未采集到,有7种为此次调查新增种类。长江干流和天鹅洲故道的优势种和鱼类密度均存在较大差别。在保护区长江干流江段,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和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为优势种,在天鹅洲故道,光泽黄颡鱼(Tachysurus nitidus)和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为优势种。长江干流和天鹅洲故道的鱼类资源平均密度分别为(0.40±0.38)和(0.94±0.81)尾/m~3。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的鱼类资源仍处于衰退的进程中,需针对保护区不同水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