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马群忠  王永亮 《蚕学通讯》2005,25(1):40-42,44
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在蚕种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对两个传染途径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选种、原种、普种场都希望自己所生产的蚕种是合格蚕种,都希望所购买的上一代蚕种是无毒蚕种,以期生产的下一代蚕种不存在胚种传染.但由于利益驱动,在蚕种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就存在着诚实与做假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4,20(4):231-234
从蓝萤叶甲分离收集到的大型微粒于孢子(简称蓝叶虫微粒子),感染寄生家蚕后能引起胚种传染,但初次感染后引起的胚种传染率很低,对次代蚕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小,混育感染可使下一代蚕儿大部分被感染。经过两次继代传染以后,其胚种传染率大大地提高,从而使下一代蚕儿因直接的胚种传染或间接的混育传染全部在蚕期发微粒子病而死去。  相似文献   

3.
不同感染时期和感染量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胚种传染率是家蚕成品卵检验方案设计的基础,为此本试验调查了家蚕微粒子虫不同感染时期和感染剂量对白玉和秋丰胚种传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龄期感染时期越早胚种传染率越高;个体间的抵抗性对不同剂量的感染所造成的胚种传染率有较大的影响;白玉和秋丰的平均胚种传染率分别为28.5%和30.4%.  相似文献   

4.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尺蠖等)及  相似文献   

6.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7.
微粒子病是家蚕微孢子原虫感染引起的蚕病,是蚕种生产常见病害之一,主要传染途径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是威胁蚕种繁育的毁灭性病害。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复杂的工作。我场某蚕种生产小组,2015年出现一定量的超毒烧种,造成一定的损失。该组痛定思痛,深入探索,严格管理,把防微工作认真落到实处,近年来取得良好成绩。表1是该组近年来生产蚕种的微粒子病检疫情况。  相似文献   

8.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9.
陈敏 《四川蚕业》2011,39(3):36-37,49
<正>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微孢子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蚕病,传染途径主要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传染源十分广泛,主要有鳞翅目昆虫(桑蚕、野蚕、桑螟、桑蟥、桑尺蠖等)及菜粉蝶等的尸体、排泄物(粪、尿)、脱离物(卵壳、蜕皮壳、  相似文献   

10.
蒋满贵 《广西蚕业》1997,34(2):58-59
家蚕微粒子病曾因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蚕丝业以致命性的打击而出名。此病在今天也还是养蚕中危害严重的蚕病。其感染途径有患病雌蛾产下带毒卵,通过母蛾传染给蚕卵的胚种传染;以及病蚕排出带微粒子孢子的粪便,与蚕座内的桑叶一起被健康蚕食下,从而传播给健康蚕的食下传染两大种类。由于微粒子病毒可通过胚种传染,因而要进行母蛾检查,因此对含病毒的母蛾产下的蚕卵.按规定要进行淘汰。昭和43年以后,为了省力化.改一蛾区检查为14~30蛾一批的检查,即转变为集团母蛾检查。  相似文献   

11.
《北方蚕业》2020,(2):58-59
文章对早期低温暖茧方法和现代快速暖茧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探讨了低温暖茧对抑制柞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机理,认为15℃以下不利于微孢子虫发育。  相似文献   

12.
杨琼  郑祥明 《广东蚕业》2001,35(2):16-19
作从菜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两种不同形态的微孢子虫M-Pr1和M-Pr2。对这两种微孢子虫的形态及对家蚕的病原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微孢子虫均对家蚕有强的食下感染能力,并可对家蚕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13.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为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光樯 《四川蚕业》2007,35(1):11-15
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菜粉蝶成虫的自然寄生率达20%左右;菜粉蝶微孢子虫形态多样,大小极不整齐;菜粉蝶微孢子虫为害家蚕,繁殖周期5~8天,感病率可达100%,致病力弱,有较强的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14.
黄天希 《广东蚕业》2007,41(1):20-21
微粒子病是一种经食下或胚种传染而使蚕发病的一种传染性病害,被国家列为蚕种生产检疫对象,也是蚕种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几年来我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制种量在10万张以上,2006年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抱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抱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均被各养蚕国家列为蚕种强制性检  相似文献   

16.
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在胚种传染时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遗传毒率的主要因素,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另外,蚕种在催青过程中,微孢子有一个显著增殖期,因而蚁蚕的可检毒率比卵期要大得多,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可检毒率增加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孢子密度的增加,此外,即使是同一有毒蛾产下的蚕卵由于蚕种的保护方式不同,遗传毒率也有较大的开差,尤其即浸种和越年种之间开差较大。胚种遗传带毒蚕的死亡时期也与母蛾的带毒程度有关,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死亡时期就越早,反之就越晚。  相似文献   

17.
王作义 《广西蚕业》1997,34(2):35-38
桑蚕微粒子病是近年来危害我国蚕业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传染途径是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长期以来构成了对我国蚕种生产和蚕茧生产的威胁,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广西小范围内扩散,1993年迅速蔓延,当年淘汰超毒蚕种4.8万张,占总数的6%,1994年下半年及1995年上半年,在我区大面积暴发,仅此期间就淘汰超毒蚕种18万张,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1995年上半年横县、平南县等地因蚕种带病造成农村丝茧育失收约1万张,损失300多万元,一些蚕种场因此信誉下降,生产的蚕种一时无人问津,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间接损失无法估计。  相似文献   

18.
陈正余 《中国蚕业》2006,27(2):52-54
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母体传染)而使蚕感染病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病,世界各养蚕国均把该病列为国家检疫对象。安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家蚕微粒子病浸入后,来势猛、扩散快、污染环境严重,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控制其发生和蔓延,将会严重影响蓬勃发展的蚕桑产业。经过10年的全面防治,2000年以后虽然对微粒子有所控制,但仍然存在着潜伏威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把微粒子病控制在最小范围,以保证安康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现对安康市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作一浅析,愿与同行共…  相似文献   

19.
王弘 《蚕桑通报》2014,(2):64-64
近几年来,中耀蚕种场在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各阶段镜检中发现,同一批蚕种在母蛾体内能检到微粒子孢子,导致蚕种带毒,但是在蔟中死蚕镜检时却很难检到微粒子孢子。我们知道,微粒子病的发生途径有两种:1胚种传染各级原种饲育,通过胚种传染的机率很小。因为原种都是通过单蛾镜检,带毒卵圈都被挖掉,所在一般原种都是无毒的。即使漏检,这批原种在小蚕期就发病了,整批小蚕都会被淘汰,不进行制种。因此,不会上蔟结茧,不会到达蔟中阶段。  相似文献   

20.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