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研究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按照突变理论的要求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从保水保土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16项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2个明显的增长期,2000年以后发展平稳,该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结论】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突变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与实地调研结果相符。实例评价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是合理、客观而可行的,其为解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多目标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评估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效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以云南省曲靖市石漠化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例,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在连续开展3年水土保持监测评估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3方面,进一步优化遴选13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构建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准确可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571 4、0.285 7和0.142 9;生态效益指标中贡献率较大的是植被覆盖率(0.236 7)和土壤肥力(0.137 7),经济效益指标贡献率较突出的是农业总产值(0.137 0);社会效益指标中土地利用率(0.076 5)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省、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天水水土保持工作,广泛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沟道工程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理顺了工作机制,夯实了农业基础,助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的整体性工程,不仅有助于减少水域的泥沙堆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现代化。水土保持工作为小流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监督和管理是影响小流域治理水平的关键。对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水土保持工作在小流域治理中表现出的效益,以及具体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小流域治理水平、减少水土流失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效果与地位越来越高。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优势,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土地与资源的开发,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从而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达到促进人民富裕的目的。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相关对策措施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效果,使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得到提高。本文对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望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6.
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对安口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指标的实地测定,科学地估算了该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得到了各树种水土保持效益指标。结果表明:经过了近几年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安口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治理过程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结合2014年康乐县苏集河小流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从康农发水保项目实施区的现状入手,对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防治经验进行分析,然后从2014年项目建设实际做法及措施、效益等方面研究,并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小流域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在减少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在小流域治理中的效益,并提出水土保持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区进行水土保持,发展农业的关键,如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体现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应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对山西省广灵县牛口峪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用纯收入、投资、土壤流失量三个指标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到1995年规划实现后,人均收入将由现在的112.8元提高到1067.23元,土壤流失量减少80638.6吨,比规划前减少60.4%,共需治理投资681098元。规划实现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将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安家沟小流域综合观测站被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定为甘青宁山地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水蚀区唯一的国家水土保持综合控制站。连续进行了30多年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水土流失规律、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农村经济发展科研项目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甘谷县贾家沟小流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甘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了坡地梯田化、产业规模化、工程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对甘谷县贾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总体布局及配置、项目监测的分析,总结了贾家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主要做法与经验,为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庄小流域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马什好项目区6条治理开发示范小流域之一,在3年的综合治理开发过程中,把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确定为建设目标,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项目建设的出发点,通过"封禁+造林+退耕+管护"式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互补、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纵观当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并不乐观。由此可见,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为此,全文通过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后果,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分析了相关的效益,意在提升小流域的整体水土保持水平,提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花塬沟小流域位于甘肃省庄浪县南湖镇,该流域经过多年治理,梯田化程度较高,坡面治理已初具规模,但水资源相对匮乏。本文探讨了该水土保持坝系工程的效益及管护经验,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甘肃省庆阳市为背景,探讨了当地基于新形势背景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体系的建立与基本政策思路,介绍了庆阳市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现状,并思考了庆阳市未来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发展规划前景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加强建后管理提高开发效益陈尚根红壤开发项目是我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农业区域开发的综合项目。项目建设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进行红壤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发展可持续农业。在项目的引进和前期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以GIS软件ArcView GIS 3.2a为开发平台,设计与开发张家冲小流城水土保持站森林水文监测管理信息系统(FHMMIS)的过程,重点介绍了三维地形的实现、飞行鸟瞰、监测数据管理、空间复合查询及多媒体链接等设计与开发的问题。该系统能满足水土保持站在森林水文研究管理方面的需求,可以应用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站森林水文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是山丘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途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流域内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本文就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受甘肃自然条件所限,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一直是甘肃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短板和软肋,2006年水利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以来,甘肃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积极行动,努力探索。如何弥补这个短板?2013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甘肃省选择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陇南市两当县、成县、康县和徽县4个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践工作。本文以两当县马家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例,通过介绍工程的主要做法和实施效果,展现甘肃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黄土高原10条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后的社会经济效应做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反映水土保持的社会经济影响好坏的首要因子,此外,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土地利用率、人均水土保持投资、农业总收入以及基本农田面积也是反映社会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只有当这些单项指标效益均较好时,整体的社会经济效应才会处于良好状态,水土保持要采用系统工程原理,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