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地早熟禾胚发育类型及无融合生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草地早熟禾不同时期胚囊发育过程的观察,掌握其胚囊类型和无融合生殖胚囊发育特征,为更深入了解无融合生殖的机理、选育中国本土草地早熟禾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改良的石蜡切片技术,即FAA固定材料,多梯度二甲苯透明,切片厚度8 µm,苏木精(30 min)伊红(5 min)双重染色,观察并分析草地早熟禾的胚囊发育类型和特征。【结果】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草地早熟禾巴润生殖过程中的5种胚囊类型,有性生殖胚囊所占比例为21.44%、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囊为49.67%、孤雌生殖胚囊为10.72%、助细胞胚胎和反足细胞胚囊分别为4.82%和7.66%,其中,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囊为主控型胚囊;草地早熟禾有性生殖胚囊为典型的蓼型胚囊;草地早熟禾同一胚珠中存在有性生殖胚囊、体细胞无孢子生殖胚囊或无配子生殖胚囊共存于一体的多胚现象,多胚出现频率为5.69%,其中,卵细胞形成的有性生殖胚囊与助细胞形成的胚囊极性相同,反足细胞形成的胚囊与卵细胞有性生殖胚囊极性相反;无孢子胚囊发育极不规则,通常单个发生或2个以上发生而形成多胚,2个胚囊并存现象居多。【结论】草地早熟禾生殖方式多样,具备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2种生殖方式,为兼性无融合生殖植物,其无融合生殖方式以体细胞无孢子生殖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孤雌生殖和极少量的无配子生殖。  相似文献   

2.
东亚飞蝗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东亚飞蝗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的生殖特性,为飞蝗种群动态的预测及蝗灾的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室内罩笼饲养试验,对东亚飞蝗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寿命、死亡率、产卵量及产卵时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孤雌生殖的雌性成虫平均寿命显著长于两性生殖,死亡高峰期比两性生殖延后10 d左右。孤雌生殖平均每头雌虫产卵量为1.14块,而两性生殖为2.96块,两者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两性生殖的产卵有明显的高峰期和周期性,孤雌生殖也有高峰期和周期性,但是高峰值显著低于两性生殖。可见,进行孤雌生殖的东亚飞蝗比进行两性生殖的生存力强但产卵能力弱。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更为全面地了解飞蝗的生殖特性,也有助于了解飞蝗种群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殖方式下西花蓟马的繁殖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西花蓟马不同雌雄比例及配对时间对种群的影响,研究了西花蓟马在不同雌雄比例的两性生殖、孤雌生殖以及雌雄不同配对时间等处理下,西花蓟马的生殖力及子代的性比。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可进行两性生殖和产雄孤雌生殖。不同处理下雌成虫的寿命、产卵量和性比有显著差异,两性生殖中雌雄比1∶1处理下的雌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大,两性生殖中雌雄比4∶1及孤雌生殖二种处理下,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较低。西花蓟马雌雄不同配对时间的处理表明,雌虫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孤雌生殖后,再放入雄虫,雌虫仍能与雄虫交配进行两性生殖,雄虫可以进行多次交配。  相似文献   

4.
豆黄蓟马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豆黄蓟马(ThripsnigropilosusUzel)在黑龙江省密山地区每年发生5~6代,以成虫越冬。第一及最末一代世代平均历期24d。中间各世代平均历期16.7d,雌成虫平均寿命17.6d。该虫主要以成虫和1~2龄若虫为害。叶背面虫量多于叶表面虫量,豆株上部幼嫩叶片多于中下部叶片。植株各器官上的虫量以叶上最多,次为嫩荚,茎及花器上很少。雌成虫可行孤雌生殖也可行两性生殖。每年的危害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防治指标定为2~3片复叶时20头/株。药剂防治以具有内吸作用的乐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the two sexes, hermaphrodites and males, are thought to be irreversibly determined at fertilization by the ratio of X chromosomes to sets of autosomes: XX embryos develop as hermaphrodites and XO embryos as males. We show instead that both sex and genotype of C. elegans can be altered postembryonically and that this flexibility requires sexual reproduction. When grown in specific bacterial metabolites, some XX larvae generated by mating males and hermaphrodites develop as males and lose one X chromosome. However, XX larvae produced by hermaphrodite self-fertilization show no such changes. We propose that sexual reproduction increases developmental flexibility of progeny, allowing for better adaptation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6.
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3个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获得了50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比较了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某些突变体中,产孢量和产子囊壳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禾谷镰刀菌对氯酸盐和氰烯菌酯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且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可以将nit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遗传学。  相似文献   

7.
光照节律调控鸡繁殖性能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光照是生物体重要的环境因子。现代家禽生产普遍采用人工光照。禽类视觉敏感,光照对禽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光照是温度、湿度和通风因素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子。此外,鸡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动物,光照对其繁殖生理的影响和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文章就禽类对光照的感知,光照节律对鸡性成熟和繁殖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概述了非自然光照节律、光照不应性和种蛋孵化期光照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理解光照节律对鸡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禽类的光感受器如眼球(视网膜)、丘脑深部和松果体,能够将光信号转变为生物信号,并依靠神经内分泌系统,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鸡的生殖系统发育和繁殖行为。育成期鸡群性腺发育很快,并对光照时间长短反应敏感。光照时长过短或者过长,可能导致鸡只生长受阻或者性成熟提前;每天维持恒定8或9 h的光照时长,可保证体况和体重在性成熟时达标,充分发挥繁殖潜力。产蛋期光照节律主要包括光照刺激时间和光照时长。光照刺激能促进鸡性成熟,但必须在恰当的阶段实施才能有效发挥其促进适时和整齐开产的作用。对于黄羽种鸡光照刺激时间的研究鲜有报道,生产中多参照蛋鸡的光照方案,或适当推延。进入产蛋期的鸡群,光照节律则由恒定短光照转变为恒定长光照,光照时长的选择也是提高鸡繁殖力的关键控制点之一。母鸡产蛋期需要较长的光照时长以维持其高产,但肉种鸡与蛋鸡在体况、饲喂方式和生理特点等不同,如光照不应性等生理特征。因此,肉种鸡的光照时长短于蛋鸡或蛋种鸡,一般为14或15h,而蛋鸡或蛋种鸡为16或17h。种公鸡性早熟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精液稀释和存储,以及种公鸡隔代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发展,种公鸡光照调控技术研究也逐步开展。种公鸡性成熟后采取与母鸡同样的光照时长可能会降低精液品质,提示在公母分饲的条件下有必要对公鸡和母鸡进行有区别的光照节律管理。与常规24h光照节律不同,非自然光照节律的光照制度可以提高蛋重,但可能降低产蛋数。非自然光照周期不符合欧盟规定动物福利标准,与饲养人员的正常作息时间不一致,在实际生产中并未广泛应用,但是研究非自然光照周期对了解家禽的生物节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有性繁殖生殖力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海黍子有性生殖相关的形态建成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藻体长度与侧枝数、侧枝长度与生殖托数、生殖托长度与生殖托挂卵数之间的数量相关性,利用回归方程估算了海黍子的个体生殖力。结果表明:海黍子成熟藻体平均长度为(164.5±59.9)cm,侧枝平均长度为(10.4±5.3)cm,生殖托平均长度为(9.3±1.5)mm,单个生殖托平均挂卵数量为(378±121)粒,各因子间存在线性正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单株海黍子成熟藻体能够产生(21~400)万粒受精卵,可基本满足1 m~2的采苗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9.
珍稀濒危植物的胚胎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植物濒危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繁殖困难造成个体数量减少而面临濒危。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胚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在珍稀濒危植物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 ,并讨论了 11种植物有性生殖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 ,为进一步探讨植物的濒危原因和机制 ,以及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的玉米单倍体的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俊杰  陈梅香  刘志增  祝丽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29-9430,9469
[目的]介绍由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的玉米单倍体的鉴定方法。[方法]利用孤雌生殖诱导系诱导的单倍体为材料,根据籽粒Navajo标记和ABP1紫色植株显性双标记系统对诱导产生的单倍体进行鉴定,对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显微观察。[结果]籽粒Nav-ajo标记和ABP1紫色植株标记可淘汰大量杂交二倍体,细胞学鉴定可直接验证其他表型鉴别方法的准确性。[结论]以上方法对于孤雌生殖单倍体的鉴别是可靠的。这些单倍体鉴别方法各有优缺点,综合利用它们可以提高单倍体鉴定效率。  相似文献   

11.
高山红景天生殖生态学——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原产地调查、栽培试验、分根扦插及种子萌发实验等,研究了高山红景天的繁殖及扩散方式。结果表明:高山红景天有两条生殖途径,一条是有性生殖,另一条是无性生殖。在原产地生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有性生殖能力弱,主要靠无性生殖来产生大量后代,保存物种;而在太平沟人工移栽条件下,两种生殖方式都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大针茅(Stipagrandis)繁殖的研究和分析,本文提出:生殖枝分化比例低,种子产量和埋藏率低,幼苗成活率低是大针茅有性繁殖微弱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在退化群落更加严重。大针茅在春季不形成分蘖芽,1个分蘖枝条在秋季可在基部形成2~4个分蘖芽,枝条分蘖比率和每个枝条形成的分蘖数在群落退化后变化不明显。但株丛的大小,种群的密度和大针茅的竞争力都大大降低。围栏保护后大针茅依赖营养繁殖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核孔蛋白Nup42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以及mRNA加工运输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中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在病原菌生长发育、逆境胁迫、致病和产毒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通过融合PCR(double-joint PCR)和酵母空隙修复(gap repair)技术分别构建FgNup42基因敲除和回补载体,再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的方法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和回补体ΔFgNup42-C。观察测定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在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同时测定突变体ΔFgNup42对渗透、杀菌剂以及细胞壁胁迫因子的敏感性。将突变体ΔFgNup42进行田间麦穗和室内玉米花丝接种试验明确其致病力情况。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ΔFgNup42的产毒能力,同时利用qRT-PCR比较分析参与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生物合成的7个TRI在野生型PH-1和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型测定发现,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Nup42的生长速率只有野生型PH-1的50%,菌落边缘菌丝分枝变多且致密。显微观察分生孢子形成情况,发现敲除突变体ΔFgNup42相较野生型PH-1分生孢子产量降低了85.45%,并且隔膜数在0—2的分生孢子比例明显增多。有性生殖诱导结果显示ΔFgNup42的有性生殖能力增强,较野生型产生了更多的子囊壳。突变体ΔFgNup42对渗透胁迫因子NaCl和KCl,细胞壁胁迫因子刚果红,以及杀菌剂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减弱。致病力分析发现敲除基因FgNup42后菌体在麦穗和玉米花丝上的致病力严重降低。此外,与野生型相比,ΔFgNup42中毒素DON、3ADON和15ADON的合成量明显减少。【结论】核孔蛋白基因FgNup42在禾谷镰孢生长发育、抵御逆境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营养对家禽生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禽类的营养不仅影响其性成熟日龄、卵泡数量和产蛋性能,而且影响生殖轴激素的分泌,进而调节生殖性能。从营养对家禽卵巢卵泡发育的影响和生殖机能调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三明市自1974年来,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杉木良种繁育体系的研究,遵循“选种——测定——繁殖”三结合方针,采用“种源——林分——家系——个体——无性系”联合选择,充分挖掘种内遗传资源,建立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繁育基地5875亩,生产良种2.45万kg,造林73.5万亩。主伐时,可增加收入达10亿余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相结合、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特殊配合力测定与一般配合力测定相结合、有性繁育与无性繁育相结合、育种群体与生产群体相结合等多世代育种程序,是三明市杉木良种选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大加快杉木良种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进行Mt^r苎麻疫霉菌株及其野生亲本Mt^r菌株生物学特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t^r苎麻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水平均较其亲本有极大的提高。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没有改变,但Mt^r菌株在相同的温度情况下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野生Mt^r亲本菌株。Mt^r菌株的卵孢子的产生量也明显低于其亲本Mt^r菌株。研究结果说明抗性菌株在对甲霜灵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及有性生殖能力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Differentiation and secondary metabolism are correlated processes in fungi that respond to light. In Aspergillus nidulans, light inhibits sexual reproduction as well as secondary metabolism. We identified the heterotrimeric velvet complex VelB/VeA/LaeA connecting light-responding developmental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secondary metabolism. VeA, which is primarily expressed in the dark, physically interacts with VelB, which is expressed during sexual development. VeA bridges VelB to the nuclear master regulator of secondary metabolism, LaeA. Deletion of either velB or veA results in defects in both sexual fruiting-body form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18.
应用和改良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在过去的10多年,由于内生真菌(Acremonium)侵染的草坪草性能增强,人们认为草坪草共生的内生真菌对于草坪草遗传改良具有深远意义。内生真菌的侵染对草坪草品质的增强包括阻止昆虫和食草动物的采食.以及提高了草坪草对干旱和牛物胁迫的耐性。内生真菌无有性繁殖阶段,实验室培养仅产生营养体,所以认为它们在遗传上是稳定的。但这些内生真菌也有其它遗传变异的途径,其可能包括染色体多态、染色体结构转变和非必需染色体缺失,因此,与内生真菌有关的品质遗传有可能不稳定。内生真菌可以从寄主体中分离出来,经分子技术转化,重新导入寄主体内。随着最近DNA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而很快发展。此外,基因工程或其他方法可以很快形成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有益于野生动物的内生真菌.禾草共生群体。  相似文献   

19.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由初始转录RNA反向剪接产生的一类单链、共价闭环结构的RNA.由于circRNA缺少5′帽子和3′聚(A)尾巴,因此不易被RNA外切酶或核糖核酸酶降解,比线性RNA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文章主要从circRNA的产生机制、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动物繁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circRNA在动物繁殖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circRNA在动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recombination that involve the shuffling of parental genom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offspring are ubiquitous in nature. However, their evolutionary benefit remains unclear. Many theories have identified potential benefits, but progress is hampered by the scarcity of relevant data. One class of theories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mutations affecting fitness exhibit negative epistasis. Retroviruses recombine frequently and thus provide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test these theories. Using amino acid sequence data and fitness values from 9466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 (HIV-1) isolates, we find in contrast to these theories strong statistical evidence for a predominance of positive epistasis in HIV-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