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多汗症是指非因炎热、劳役、运动而经常自行大量出汗的疾病。按中兽医理论认为多汗多由心虚或肾虚所致。心气虚 ,则卫气不固 ,腠理不密 ,而成自汗 ;肾阴虚 ,阳无所附则盗汗。夜间阳潜阴藏 ,肾阴虚 ,则阴不纳阳 ,阴虚阳浮 ,津液随时外泄而出现盗汗。根据临床症状、治疗原则 ,奶牛多汗症可分为三种类型 :1 阳虚自汗症 临床症状 :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 ,每日汗出如雨 ,中午更严重。口色淡红 ,凫脉迟细 ,背部热汗。治疗 :以补气固表为主。采用玉屏风散 :黄芪 90g ,白术 6 0g ,防风30g ,加牡蛎 4 0g、浮小麦 12 0g、大枣 6 0g ,水煎灌服 …  相似文献   

2.
<正>《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症治疗汗症一般以虚而论治,但据笔者临证经验,不尽其然,或邪居少阳,或营卫不和,或肺卫不固,阴虚火旺,邪热郁蒸,或补而未宣,久病伤阴,劳役过度,营阴不能内守,故见盗汗;或亡阳时阳虚欲脱,阳脱则阴无所附,心液随阳外溢,故见大汗不止尽有之。临症应遵《黄帝内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益营卫,损其脾者益饮食",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相似文献   

3.
多汗症为奶牛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的泌乳盛期,或干乳期之间,病因十分复杂,大多与后天饲养管理不当,饮料日粮不均衡,久病失治、误治、外感寒邪,内伤脏腑,饮食失调,等引发的一种动物机体气血津液亏耗性疾病。现代中兽医称为“自汗症”或“盗汗症”。本病据临床所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中兽医将本病归属于虚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中兽医学认为汗证是指畜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黑汗、黄汗等。其中自汗和盗汗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时常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后即止者为盗汗。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伴于其他疾病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盗汗一证 ,世人多以阴虚论之 ,然此说未必尽然。临床上亦见因阳虚、阳盛、血虚、津亏、瘀血、湿阻、痰浊等原因所致者。正如张景岳所说 :“自汗、盗汗 ,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根据先贤教诲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 ,总结出盗汗辨治八法 ,兹略陈大概 ,供同道参考。1 滋阴降火法 此法为治盗汗之常法。《景岳全书》云 :“盗汗者属阴虚 ,阴虚者阳之凑也 ,故阳蒸阴分则血热 ,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症见潮热盗汗、体瘦毛焦、口干饮水、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并辨其阴虚、热盛孰轻孰重。热盛…  相似文献   

6.
祖国兽医学认为,自汗症的发生与肺肾二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若心血亏虚,阴精暗耗,阴不敛阳,心阳浮越,津液随之外泄,则见自汗、盗汗。中兽医还认为:“肺主气”“肺主皮毛”。《灵枢·本神篇》记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里,司开合也”。说明卫气具有管理汗孔开闭的作用。若卫气不足,不能固表,则导致表虚,症见自汗、盗汗、恶风、易感冒等。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对自汗症采取了滋阴养血、益气固表、敛汗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县奶牛多汗症的发病率增多,尤其泌乳奶牛更为多见,严重地影响了泌乳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从1989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药结合疗法,治愈奶牛多汗症多例。一、奶牛多汗症的特点多汗症多发于高产和中产奶牛。犊牛和育成牛、一产和二产牛发病少。妊娠中期和妊娠后期、泌乳初期和泌乳高峰期的奶牛发病较重。二、主要临床症状(一)出汗的时间和部位因个体而异。有的在早晨出汗,有的在夜间出汗,但均以挤奶时出汗者为多。有的牛在躯体一侧出汗,有的则全身出汗。(二)在机体发生多汗的一段时间内,奶牛的泌乳量明显下降。有时可使泌乳量降低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而且乳脂率也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8.
1发生与症状(1)发生:奶牛自汗症又称盗汗症。一种是老龄、犊牛、瘦弱及产后的母牛多发,另一种是膘情良好的奶牛,早春或晚秋气候多变时发病。(2)症状:患牛得病后脊、腰、双肋大量出汗,心率加快,呼吸急迫。另有体温偏高、鼻流清涕、鼻鸣、头低耳耷、行走如酒醉、不喜饮水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会危及奶牛生命。2中药辨症疗方由于奶牛自汗症的发病原因不同,因此在防  相似文献   

9.
汗病亦称汗症,这与家畜重役后所出之正汗不同,本病多发于夜间,临床上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自汗、盗汗、阴汗等。古籍称:“汗为心之液,心阳虚者为自汗,心阴虚者为盗汗,肾亏则为阴汗,又因肾主五液,肾气虚则津液不固。”又说:“汗有冷热之分,寒气趁阳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热气趁阴气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总之,因病之汗不外阳虚与阴虚,但阴阳互根,互为因果。因此在治疗原则上应以阴阳兼顾,或稍偏于阴或稍偏于阳。如系心阳虚之自汗,治宜补气卫外,如系心阴虚之盗汗当凉心敛肺,滋阴、涵阳、热退汗自止。现将汗病论治体验简述如下:例:城郊乡永兴村…  相似文献   

10.
波尔山羊种公羊夜间出汗 ,白天汗止 ,笔者认为属于“盗汗症”关于“盗汗”症的病机和治疗在祖国医学里叙述的比较详细。如《简明中医内科学》指出 :“盗汗 :阳气空虚 ,睡时卫气乘虚陷于 ,血气无以固其表 ,故腠理开而汗出 ,醒时则行阳之气复归于表 ,其汗乃止”;《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中说 :“盗汗阳虚分心肾 ,心虚不固火伤阴”,具体地指出了盗汗之病机是心、肾阴虚所致 ;《医学实在易》说 :“盗汗者 ,身睡而汗出 ,醒而汗收 ,属阴虚 ,宜当归六黄汤 ,以补阴清火”。由此可见“盗汗”症的病机是阴虚 ,“阴虚则内热”,内热蒸津则汗出 ;但家畜…  相似文献   

11.
谷维素可治奶牛多汗症马井岩杨军朱建江杨道明袁奎友(黑龙江省虎林县八五四农场奶牛公司·158403)近年来,我场经常发生奶牛多汗症,我们应用谷维素进行了试验性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临床症状除病牛身体一侧或全身出汗外,无其他明显症状。多发生于冬季、高产的...  相似文献   

12.
黑河地区是奶牛多汗症的多发区,由于多汗症造成奶牛发育停滞,泌乳量下降,严重影响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我们对尾山、赵光两个农场的奶牛多汗症采用补硒、补钙、补维生素防治结合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奶牛多汗症的特点及症状奶牛的汗腺分布全身,...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是奶牛多汗症的多发区,多汗症可造成奶牛发育停滞,泌乳量下降,严重影响奶牛的正常生长发育。近年来,我们对尾山、赵光两个乡镇的多汗症奶牛采用补硒、补钙、补维生素相结合防治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奶牛多汗症的特点及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黑河地区属高寒地区,光照不足,造成奶牛对钙吸收不良,尤以冬、春季节较为严重。此病发病年龄一般在10月龄至5岁之间,幼犊及老龄母牛极少发生。对600例奶牛多汗症诊治的分析报告显示,营养好的牛发病率高于营养差的牛,瘦弱牛发病率较低。临床检查患此病奶牛的体温、…  相似文献   

14.
奶牛的产后盗汗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也不乏其病。笔者在2005~2011年间运用当归六黄汤加味治疗奶牛产后盗汗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病因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奶牛产后耗气伤阴,阴虚内热迫汗外出,故阴虚是本病的主因。多因奶牛营阴素亏,加之产犊时失血伤津,更进一步损伤阴液,以致阴虚内热。奶牛夜间休息时,阳乘阴分,迫津外泄,所以会出现盗汗。早晨醒后阳气卫外,充腠理,实皮毛而汗自止。2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12例均为城子街镇兽医站门诊患畜,年龄5~11岁,病程6~30d。  相似文献   

15.
正多汗症通常是指机体经常性的出现自行大量出汗的疾病,并不是因为外界环境气候的炎热、或机体过于疲劳、又或大量运动而引发的出汗。而奶牛发生多汗症大多都是因为日常饲养管理措施不规范,供应给奶牛的饲料、日粮未能进行营养合理的搭配,导致奶牛饮食情况失衡。所本文主要针对奶牛发生多汗症的规律和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介绍相应的中西医疗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奶牛产后盗汗为奶牛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产后,病因十分复杂,大多因产后饲养管理不当,日粮不均衡,久病失治、误治,外感寒邪,内伤脏腑,饮食失调等引发的一种动物机体气血津液亏耗性疾病。现代中兽医称为"自汗症"或  相似文献   

17.
<正>1辨证1.1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  相似文献   

18.
<正>奶牛多汗症是高产奶牛在泌乳盛期因大量失钙而继发的一种疾病,常伴发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通过对我县临床发病56例奶牛情况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盗汗因心肾阴虚所致。阴虚则内热,内热蒸津则汗出。临床表现食欲减少,泌乳下降,心率加快,体温正常或偏低,用手触摸牛被毛皆湿。1治疗方剂当归50g(炒)、白芍40g、生地40g、茯苓30g、炒酸枣仁40g、知母30g、黄芩30g、五味  相似文献   

20.
<正> 该病多见于出生10~60天的犊牛,主要由于阴气不足而导致病理性出汗。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幼畜多汗症80余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1 病因多因孕牛营养不良,精血亏损或久病失治造成犊牛先天不足、体质虚弱,营阴不能内守而致出汗。2 临床症状幼畜食欲不振,舌红、脉象细数。多在夜间或早晨出汗,白天在室外出汗不明显,牵入室内则见汗多。出汗部位多在耳根、脖子、肘后、股内、尾根等部,被毛湿润或汗液淋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