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反胃吐草多发生在炎夏和寒冬,大都因饲喂食后暴饮冷水使胃受凉致使胃阳受制而生湿,湿而不化,阻滞胃气升而上溢,也可使胃阳不振,生湿而化热,时间长而伤津,固胃本实,实而加湿,胃气不降而升。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笔者在奶牛  相似文献   

2.
1病因病理 脾胃虚寒呕吐是因胃气失降,气逆于上所致。胃气以降为和,无论何种原因,伤及于胃,使胃气失降,气逆而上,均能发生呕吐。常见于瘦弱耕牛,劳役太重,饲喂不当,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再遇久渴失饮,突然饮水过多,为寒所伤,寒凝胃腑,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称"牙痛病属胃气不降所致,上牙属足阳明胃,下牙属手阳明大肠",究其原因是胃气不降,肠中之气也必不降,火随气升,血也因之随气上升,集于牙龈而作痛,常常牙痛者,牙龈周围肿胀发热,宜降胃气,并引导上逆之血下行,辅以清热之药方可治愈。现将自配汤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寒湿呕吐是呕吐病中的常见症。本症多发于犬、猫、猪 ,牛、羊次之 ,马属动物较少发生。奶犊牛因体质娇嫩 ,极易发生呕吐 ,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笔者近两年共诊治该病 1 8例 ,治愈 6例 ,治愈率 88%。1 病因病理按照中兽医学理论 ,胃气以降为和 ,无论何种原因 ,伤及于胃 ,使胃失和降 ,胃气逆于上 ,均能发生呕吐。常见的病因有感受外邪、寒湿伤胃及过食草料等。1 .1 外邪犯胃外感六淫之邪 ,伤及胃腑 ,常见有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邪或秽浊之物 ,侵犯于胃 ,致使外邪伤及足阳明胃经 ,造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1 .2 寒湿内侵多因脾胃…  相似文献   

5.
黄牛翻胃吐草是老龄瘦弱家畜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笔者在2000—2005年的临床工作中,应用加减益智散治疗牛翻胃吐草8例,其中黄牛5例、骗牛3例,疗效显著,均获痊愈,现将治疗情况简介如下。1病因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受寒湿或雨淋致外感风寒,内伤阴冷,脾冷而土衰,  相似文献   

6.
奶牛翻胃吐草是一种慢性病,因胃不受纳,上逆而吐草,故称翻胃吐草。2005年5月29日,雅安市郊区养殖户周某某家饲养的1头4岁奶牛发生此病,经当地兽医治疗无效后,找笔者求治。改用益智散加减方治疗后,3天后基本痊愈。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该牛食欲不振,毛焦体瘦,精神、体温、呼吸、  相似文献   

7.
黄牛吐草为胃气上逆所出现的一种症状,常见吐草流涎,料水混杂吐出等表现.根据临床治疗,按症论治于后.  相似文献   

8.
呕吐者,胃受外邪所伤,或因他脏腑病邪累及,致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声物俱出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下为顺。凡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或他病干扰,有损胃气者皆呕吐之症。在治疗时当辨别虚实,实者祛邪化浊,和胃降逆;虚者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呕吐一证,虽系胃气不降,实与小肠、大肠、肝、脾息息相关。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补其虚则呕吐可止。  相似文献   

9.
翻胃吐草是牛的常见病,大多由胃气虚弱,胃气上逆所致。笔者曾用鬼木板灰治疗本病6例,均一剂痊愈。 1987年8月,本镇牛王山村6组一头6岁公水牛,平素饲养管理差,体弱。一周前拴于棉田边,吃棉桃过多而发病。病状:精神倦怠,反刍停止,鼻汗不成珠,食草后立即呕吐,先呕出草料,后吐清涎,呈阵发性发作。口舌淡白,体温正常。前医治疗3次无效。治疗:一次灌服鬼木板灰200克,  相似文献   

10.
牛翻胃吐草可分为虚寒吐草和胃热吐草两型。虚寒型吐草表现为初期患牛反刍常吐出带有少量稀水的草沫,严重时吐草吐水增多,并以夜间为甚。患病后牛食欲减少,精神倦怠,行走缓慢,逐渐消瘦。后期有时排出粗糙的稀粪,眼鼻浮肿,口色淡白、微黄,脉象沉细。胃热型吐草表现为患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时有吐草,吐出物气味酸臭,口内亦甘臭难闻,鼻镜干燥,口渴喜饮,但即饮即吐。病牛口色潮红,舌津黏稠,苔黄腻。牛翻胃吐草,可采用下方治疗:虚寒型吐草以“温脾暖胃,降逆止吐”为主。用暖胃温脾散加减,方为:益智仁45g、木…  相似文献   

11.
<正>本病多发生于老弱牛,是脾胃虚弱,胃不受纳而引起吐草的一种疾病。1病因由于使役无节,饲养失调,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所致。如夜露风霜,久卧湿  相似文献   

12.
牛之反刍其主在脾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这是中兽医工作者熟知的常识。但牛羊等反刍动物,食物入瘤胃后又能逆行而入口腔,进行反刍,且频频嗳气,排除瘤胃中多余气体,难道反刍动物的胃还有主升的特性吗?答曰:不然。牛之胃气仍然主降,如牛之胃气上逆,仍会发生呕吐的。《牛经》中所说的牛患胃翻病,正是由于胃失和降的缘故。牛之所以反刍、嗳气是依赖于脾气上升之力。因牛有四胃,而瘤胃特大,故其胃气特别强,食多而能耐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牛病呈现出高发趋势。牛翻胃吐草作为养殖常见病,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该牛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着重对牛翻胃吐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病因 饲养管理不良,饲喂失调或感受外邪,导致奶牛脾不健运,胃不司降,湿浊停聚于胃,上泛吐逆而为病。或者过食阴冷,风寒侵袭肌腠,伤及于脾,胃阳不振,熏蒸乏力,湿浊上逆致成其患。或者久渴失饮,见水急饮,阴湿困脾,停聚于胃,脾胃运化不及,胃纳受阻,使胃失和降,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不降,上逆而为吐草。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经多年临床经验,牛的齿病较常见的为臼齿的磨灭不整、发生异常和齿槽骨膜炎。1齿病的共同症状咀嚼缓慢,不充分或过速(尤其是老年牛)常流涎,吐草,常有舌、颊部损伤。  相似文献   

16.
黄牛翻胃吐草是由于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致使脾失运化,胃不受纳,而上逆而吐草的一种慢性病症。多发于老弱牲畜。多年来,共诊治11头病牛,均治愈,疗效显著。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供养牛户借鉴和参考。1病因由于饲养管理失调,使役无节,劳役过度,牲畜身体瘦弱,气血两亏,外感风寒或内伤阴冷,如夜露风霜,厩舍潮湿,久卧湿地,阴雨淋漓,或饮喂失时,饥饱不均,久渴而饮冷水太过;或过喂冰冻饲料,以致寒邪侵伤脾胃,使脾胃阳气俱虚,脾  相似文献   

17.
吐料又称呕酸吐草。犊牛吐料的主因是寒湿困脾,脾不胜湿,致使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引起;久卧湿地,夜冒寒湿或阴雨苦淋,或严暑中伤等是本病发生的辅因。年前,笔者曾收治吐料犊牛95例,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18.
耕牛吐草为胃气上逆所出现的一种症状。常有吐草、流涎、料水混杂吐出等表现。根据临床所见,按症论治于后:1.口流清涎,吐出草团或料水混合物,被毛竖立,耳鼻俱凉,鼻汗不成珠,日色淡白。此为胃寒吐草。被毛竖立,耳鼻俱冷,鼻汗不成珠,口色淡白,乃为寒邪内盛之象。食欲与反刍减少,口流清涎,并出现吐草,乃寒邪侵犯胃腑,胃不主纳。脾健运失权,浊气上逆,是湿痰外泄之故。治宜健脾暖胃,理气止吐。方选“健脾散”。  相似文献   

19.
翻胃吐草是农村耕牛并不稀见的中兽医内科,但在诸多现代兽医学书籍尚未列入本病加以研究,据我校以往牛病诊治实习记录,70年代后期钦州郊区生产队曾发生水牛翻胃吐草5例,现将所积累资料综合总结如下,供同志们临床参考。一、翻胃吐草的发生:按所记录5病例,有4例发生于下半年8—11月间气候冷热剧变时,另一例则是在4月底春耕后发病,病牛多是瘦弱牛,老牛;其中有一头带犊哺乳母牛,这些病牛在病前均有相当长时间劳役负担重的经历,一般起病缓慢,病情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钦州郊区曾遇水牛翻胃吐草5例,4例在8~11月天气冷热剧变时,1例在4月底春耕之后。病牛多是瘦弱和老龄牛,其中有1例是哺乳母牛。病前均有长时间重役经历,一般起病缓慢,先轻后渐重,发病几天后才引起养牛人的注意。(一)症状主要是吃草反刍减少,经常口流清涎,多在放牧吃完草后吐出绿褐色草渣及草浆,或在夜间休息时吐落地上,个别牛采食时吐出。病初不是天天吐,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