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日本赤松毛虫CPV在广东防治马尾松毛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质型多角体病毒(DSP,CPV),在广东各地区的不同年份,对不同世代的马尾松毛虫进行了多次防治试验,累计面积约3000多亩;使用10~6PIB/ml 的浓度或50—70亿 PIB/亩的量,15—20天内,幼虫死亡率达50—90%;残存幼虫中感染CPV 达70—90%;次代幼虫感染率可达46.4%,并能控制多代虫害,幼虫食叶量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混剂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药剂的9个组合中,以A1B1C1组合防治效果最好,在林间防治中,平均校正虫口下降率达97.3%,比单一使用病毒(浓度为2×107CPB/ml)的平均校正虫口下降率(80%)提高17.3%。  相似文献   

3.
CPV制剂对控制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制剂是广泛使用的杀灭松毛虫的生物农药,在施用该制剂的林分内,残留马尾松毛虫虫蛹的死亡率为未施药区的2—5倍,成虫产卵量仅为健康成虫的26.7%-65.7%。CPV制剂是有效控制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世代多,面积大,为害严重,造成损失大。在70年代初,我们获得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 5—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在每个角上有一刺状物突起。经多年的研究,证实D. CPV致病力强,3~4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2.5×10~6PIB/毫升;已在林间试验四万余亩,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作用达5—6年。D. CPV可用松毛虫幼虫大量生产,成本低。对脊椎动物安全。应用D. 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Bt 2× 10 7、 4× 10 7、 6× 10 7、 8× 10 7、 1× 10 8孢子 /mL5种浓度对 4龄文山松毛虫的室内生测 ,筛选出松毛虫死亡率达 70 %的最佳浓度为 2 0× 10 7孢子 /mL ;以此浓度的Bt与DCPV复配试验 ,选择残存虫DCPV感染率 5 0 %的DCPV最低浓度为 6 0× 10 5PIB/mL。林间应用最适的Bt +DCPV复配浓度是 6 0× 10 7孢子 /mL +4 0× 10 5PIB/mL ,其防治效果为 82 0 8%。  相似文献   

6.
在武汉大学病毒系三位教授的帮助下,新县林场赤眼蜂站应用活体培养CPV病毒技术,抓住新县越冬代松毛虫大发生时机,投资一万元,在新集、陈店两乡收4-5龄松毛虫活虫2000kg(每公斤活虫5元)。采用室外、围栏活体培养CPV(质型多角体)病毒,26天收获带CPV病毒的粗提液500kg,可供防治一代马尾松毛虫5万-10万亩(株有虫5-10头的可防治5万亩,株有虫4-5头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田林县3个不同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分中设置标准样地并进行每木调查,以D—H曲线进行平均木选择,分径阶伐倒平均木获得生物量数据。以幂指数模型和线性函数为基础对马尾松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模拟,得到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树根和总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分别为:W=166.0860×(DOH)-2.0497、W=9.1446×(DOH)+2.1403、W=10.1717×(D^2H)^0.5959、W=0.0035×D^2.9702、W=32.7589×(D^2H)^0.8546、W=258.2048×(D^2H)+2.0278。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分平均木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器官的生物量所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出现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生物量均以树干为最高,并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树枝、树叶和树根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省雷州林业局的试验表明∶协调使用JDSCPV(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和BT(苏云金杆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可综合二者的优点;适宜的用量配比为(CPV5.0亿多角体+BT1500亿芽孢)/0.066hm2,使用此用量配比,药后6天松毛虫死亡率为60%;药后12天死亡率为78%,残存活虫CPV的感染率为81.37%,死+感比率为96.3%。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室内个体、群体毒力测定表明:病毒包含体为2×10~5—2×10~8CPB/ml,校正死亡率均达82%以上,其浓度间致毒死亡率差异不显著。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林间致毒浓度为2×10~6CPB/ml时,校正死亡率70.7%,低于病毒加20%速灭杀丁(1∶2.5万倍液)死亡率88.5%的17.8%。温度平均低于18.4℃,幼虫总死亡率(73.5%—77.2%),温度平均在19—29℃之间的死亡率(82.7%—89.9%),病毒致死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