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肝细胞癌影像学表现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学表现预测肝细胞癌(HCC)发生转移潜在可能性。方法21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患者,术前全部进行CT常规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肿瘤及瘤周组织进行评价、分级;CT表现与病理结果以及患者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肿瘤直径大于3cm者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高于3cm以下者;(2)重度增强发生转移的可能性明显高于轻中废增强;(3)出现门静脉癌栓、动静脉瘘和病灶周围肿瘤血管者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高于无上述表现者。结论:本文结果提示,可从HCC肿瘤大小、增强程度和一些增强CT表现来判断肿瘤是否发生潜在转移。  相似文献   

2.
鞍区肿瘤75例诊断、治疗及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研究1987~2000年我院收治75例鞍区肿瘤的发病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内分泌学变化、定位与定性诊断、手术与放射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5例鞍区肿瘤(手术后病理证实)中,属垂体腺瘤41例(54.6%),颅咽管瘤20例(26.7%)。脑膜瘤7例(9.3%)。畸胎瘤2例(2.7%)。脊索瘤2例(2.7oA)。生殖细胞瘤1例(1.3%),其它恶性肿瘤2例(2.7%)。临床特点是:(1)视力、视野改变者25例(37.0%);(2)内分泌改变者27例(36.0%);(3)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者42例(56.0%)。术后结合放射治疗24例(35.0%).结合伽玛刀治疗2例。手术病死率为0%。平均随访3a,复发率为20.0%。大部分疗效满意。结论:首发症状 影像学检查 内分泌检查对该区域部分肿瘤可达早期定位定性诊断,并对手术设计有帮助。积极手术加放射治疗可提高疗效,微创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CT扫描研究肝细胞癌边缘血管和肿瘤发生转移的关系,以探讨预测肝癌发生转移潜在可能性。方法:1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全部进行CT常规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肿瘤及其周组织血管计数,并将CT表现与病理结果以及患者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肿瘤边缘重度强化组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高于轻中度强化组;(2)肿瘤边缘出现血管者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血管者;(3)肿瘤边缘强化程度与镜下血管计数呈正相关。结论:可以从肝细胞癌边缘血管、增强程度来判断肿瘤是否发生潜在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星形细胞瘤CT增强扫描特征与其恶性程度的关系,研究CT对星形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17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CT增强扫描特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的形态分6型:(1)囊性伴壁结节型。占20%;(2)假囊伴壁结节型,占14%;(3)实质型,占9%;(4)环型,占16%;(5)多环型,占15%;(6)混杂型。占26%。囊性伴壁结节型及实质型为Ⅰ级和Ⅱ级星形细胞瘤,两者约各占50%;多环型为Ⅱ-Ⅳ级星形细胞瘤,假囊伴壁结节型、环型及混杂型绝大部分为Ⅱ-Ⅳ级星型细胞瘤.分别占92.9%、81.3%、92.3%,其余为Ⅰ级星形细胞瘤。结论:根据CT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的特征,对诊断和鉴别星形细胞瘤良恶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40例CT诊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40例子宫肌瘤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B超、CT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子宫形态改变、增大及肿块影,肿块密度可以分为等密度(60.3%)、高密度(16.2%)、低密度(14.7%)或混杂密度(8.8%),增强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肿瘤内的变性及其边缘。结论:CT是诊断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是B超检查子宫肌瘤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博宁(帕米膦酸二钠)对恶性肿瘤椎骨转移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晚期恶性肿瘤椎骨转移患者45例应用博宁治疗1疗程后,观察骨痛缓解、活动能力改善以及病灶变化和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博宁治疗后骨痛的止痛有效率为84.4%,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为66.7%,病灶控制率为36.5%,病理性骨折发生率下降为11.1%。结论:博宁对转移性椎骨肿瘤的严重的骨痛有确切的疗效,有控制病灶的作用,长期应用会出现骨修复,减少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及CT特点。方法:对72例老年SCI的临床及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2例中合并症最多的为高血压(86.1%),其次是一过性脑缺血(TIA)(61.1%),再次为慢性房颤(47.2%)。CT特点:梗死灶多在10mm以内,占85.2%,大部分梗死灶为椭圆形、裂隙状,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结论:要阻止SCI进一步发展为症状性脑梗死,就必须积极控制高血压、慢性房颤、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脑部CT检查可早期发现SCI。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65例肾小球疾病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方法:采用临床与病理检查对照分析。结果:(1)临床诊断:65例中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有39例(60.0%),慢性肾炎12例(18.5%),陈匿性肾炎9例(13.8%),急性肾炎及慢性肾衰型各2例(3.1%),急性肾衰型1例(1.5%);原发及继发性肾炎均以女性为多(各为1.2:1,12:1)。(2)病理诊断:65例中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多(80%),其中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35例,膜性肾病(MN)7例,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及急性肾小球肾炎(AGN)各3例;继发性肾炎均为狼疮性肾炎(LN)有13例(20%)。(3)临床及病理关系: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者病理类型原发性以MsPGN最常见,继发性以LN为主;以慢性肾炎为主要表现者病理类型主要为MsPGN,LN;以隐匿性肾炎为主要表现者,几乎均为MsPGN。结论:粤北地区肾脏病行病理检查结果表明,该地区以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为主(男性稍多,1.06:1);以隐匿性肾炎为主要表现者几乎均为MsPGN;继发性肾炎者几乎均为狼疮性肾炎,女性占绝对优势;系膜增生性肾炎伴发血尿及非系膜增生性肾炎伴发高血压者明显增高P<0.01。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大致推测肾脏病理类型。尿NAG、r-GT值不能准确反映肾间质小管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备种甲状腺疾病的CT影像表现,探讨各种甲状腺疾病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或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60例甲状腺疾病的CT资料。结果:甲状腺瘤30例.甲状腺癌9例.结节状甲状腺肿16例.桥本氏甲状腺炎2例、Crave3例。CT对甲状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达到89.7%(35/39),CT对甲状腺疾病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1.7%(49/60).结论:各种甲状腺疾病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CT对甲状腺疾病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结肠癌(直肠癌除外)的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9—35岁)39例和中老年组(36岁以上)165例,比较两组结肠癌发病部位、形态及病理类型等。结果:乙状结肠癌中老年组占43.6%,青年组占15.4%,右半结肠癌青年组占56.4%,中老年组占39.4%,肿瘤形态类似;青年组低分化癌比率占46.2%,中老年组占23.6%。结论:中老年人乙结肠癌比例高,青年人右半结肠癌比例较高,病理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71例原发于纵隔的肿瘤及囊肿,其中胸腺瘤占35.2%,畸胎瘤占23.9%,神经源性肿瘤占18.2%,其他肿瘤占22.7%。三类常见肿瘤中,以胸腺瘤恶性率最高(32%),神经源性肿瘤次之(15.4%),畸胎瘤无1例恶性。术前正确诊断25例,未能分类25例,误诊21例。本文分析了误诊原因。此外,报道1例罕见的胸腺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年龄、绝经年限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 4 95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并行诊断性刮宫、宫颈或病灶活检及 (或 )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功能性病变所致绝经后出血占 37.6 % ,良性病变占 35 .8% ,恶性肿瘤占 2 6 .7% ;在恶性肿瘤中 ,子宫内膜癌占 4 6 .2 % ,宫颈癌占 35 .6 % ,卵巢癌占 8.3% ;宫体病变引起的绝经后出血最多 ,占 6 2 .6 % ;≤ 6 0岁者 ,功能性病变占多数 ;>70岁者 ,恶性肿瘤占多数。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年龄越大 ,绝经年限愈长 ,恶性肿瘤发生率愈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心脏原发肿瘤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诊断的价值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34例均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进行诊断,全组病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切除肿瘤(1例同期行股动脉切开取瘤栓术)。结果:术前32例发现心脏病理性杂音,24例有异常心电图表现,但心电图正常有10例。34例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有心脏原发肿瘤特征性表现,与手术所见完全相符,符合率达100.O%。34例中有32例术后痊愈出院并随诊未见复发。2例术后因低排综合征死亡。结论: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是确诊心脏原发肿瘤最有效方法,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4.
CT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CT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21例采用CT扫描与病理对照研究。CT诊断腮腺肿瘤的敏感性为82.6%,特异性66.7%,漏诊率17.4%;误诊率33.3%。CT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54.5%,特异性68.2%,漏诊率45.5%,误诊率31.8%,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的增强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增强CT(MRI)证实的58例患者60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研究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并判断病变的良性、恶性。结果(1)恶性病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9个呈"快进快出";转移性肝癌14个,动脉期多呈周边环状或厚圈状"快进",之后均廓褪为低或极低回声。(2)良性病灶:19个肝血管瘤多为典型"慢进慢出";9个局灶性增生结节多为快进慢出型,早期可见增强的中央血管及放射状血管,其余9个肝脏良性病灶多表现为"慢出"型。结论肝内良、恶性病灶具有不同的增强模式和特征,超声造影对肝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了38例犬乳腺肿瘤病例(包括15例良性乳腺肿瘤和23例恶性乳腺肿瘤)、4例正常乳腺组织.结果表明:在犬恶性乳腺肿瘤组织中,VEGF-C表达量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瘤和正常乳腺组织,两者差异极显著(P<0.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犬乳腺癌组织中,VEGF-C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没有发现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但VEGF-C的表达量与肿瘤的大小和发病动物年龄无关.由此表明,VEGF-C在犬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远高于其在正常乳腺和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且与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相关,因此VEGF-C有可能作为乳腺癌转移、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小肠肿瘤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原发小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均经手术和(或)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其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47例。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等。术前确诊22例.其余均误诊,误诊率为65.1%。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行肿瘤及局部肠管切除。恶性肿瘤则行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及捷径手术4例。本组无手术死亡。恶性肿瘤1、3、5a生存率分别为65.8%、42.1%、20.3%。结论:小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体征,术前误诊率高。对有出血、腹痛、梗阻、包块等临床表现者应怀疑本病可能;对诊断不明者应综合采用各种检查,必要时剖腹探查。一经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