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一丹  陈红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4):69-73+78
对2009—2019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和生产消耗虚拟水量进行测算,量化分析伴随主粮贸易虚拟水的流动状况和趋势,在此基础上评估主粮贸易对我国水资源压力的影响方向以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9—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和虚拟水消耗量呈上升趋势,同时虚拟水贸易规模也明显扩大,对我国水资源压力有缓解作用,其中大豆的虚拟水贸易影响程度最大。因此,建议根据粮食作物单位质量含水量不同,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后确定进出口规模和结构。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测算2006—2020年间中国4种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量的基础上,采用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多元化指数、均衡度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趋于多元化,但均衡度水平较弱,两者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特征。2)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具有减弱的风险,且局部空间集聚程度仍处于发展状态。3)双边经济发展水平、进口来源国的水土资源禀赋优势、进口来源国的政府支出水平、双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汇率水平对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进口来源国的森林面积和贸易自由化水平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双重视角,中国应该因地制宜实施虚拟水战略,构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调整和优化粮食进口策略;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安全维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数据,测算并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及其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体表现出虚拟水净进口状况,中国农产品虚拟水的净进口量在-121.8157亿~722.0710亿m3,且中国的净进口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流动频繁的国家主要是越南、泰国、新加坡和缅甸;中国虚拟水出口主要是蔬菜类(大蒜和干豆)和水果类(苹果和柑橘类水果)农产品,进口则主要是谷物类(大米)和水果类(香蕉和杧果)农产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得出主要农产品虚拟水进口量呈上升趋势,以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为主;通过分析虚拟水的进口效益,测算了虚拟水替代效益而产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最后,对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提出了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丰富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虚拟水进口效益最优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我国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得出主要农产品虚拟水进口量呈上升趋势,以粮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为主;通过分析虚拟水的进口效益,测算了虚拟水替代效益而产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最后,对我国对外农产品贸易提出了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丰富进出口产品结构、实现虚拟水进口效益最优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吕越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6):190-192
在深入研究虚拟水与虚拟水战略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的可获得性,计算了2005-2009年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量。并分析了基于虚拟水战略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为新疆等干旱区缓解缺水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含量的估算,初步构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结构,并结合对我国当前粮食作物产品贸易结构的分析,从虚拟水角度对我国目前的粮食贸易结构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日益密切。本文以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考察了2001—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演变,估算了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资源流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净进口的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总量不断增长。2013—2018 年,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粮食累计达到3 571.74 万t,年均净进口虚拟水资源52.49 亿m~3,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资源122.62 万hm~2。分品种来看,稻米和玉米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和大豆净进口规模仍然不大。就来源地而言,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稻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越南等东南亚4 国和巴基斯坦,小麦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玉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乌克兰,大豆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鉴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量占中国粮食贸易总量的比例仍然不高,不超过10%,这意味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土资源紧缺压力,可能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9.
王婷  王芝潇  毛德华 《世界农业》2019,(10):71-79,110,130,131
农业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关系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为了解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本文从虚拟水、虚拟耕地角度出发,定义了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的概念,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尚未收集)1998、2005、2011和2017年4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时空匹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在增减交替中有所增加,其中4种粮食作物增减交替变化波动幅度大.东中部地区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的总量高于西部地区,总量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②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总量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地区构成特征明显,区域内部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呈现多样化.北方地区匹配程度总体优于南方地区.同时根据地区匹配系数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节水节地的现代高效农业、健全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相关法律制度和建立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等提高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存丽  丁爱芳  陈子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168-5170,5174
以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7年流域内各省(市)的水足迹投入产出表,分析了3次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2007年,流域内第一产业的完全用水系数最大,用水主要集中在直接用水方面;第二、第三产业用水主要集中在间接用水方面;2007年太湖流域水足迹为453.30亿m3,净外部水足迹为63.98亿m3,占全流域水足迹的14%.  相似文献   

11.
景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13-13214
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彭曼公式,计算了2000~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中虚拟水含量。研究表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依然存在较大逆差,由此决定了虚拟水净进口量的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将虚拟水贸易理论引入到我国农产品贸易体系中并努力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优化及贸易伙伴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2000—2019年的相关数据和虚拟资源测算方法,测算了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量,并测算了2000—2018年因进口这四种粮食产品而节省的虚拟化肥和虚拟农药的施用量,定量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对中国水土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资源效应看,2000—2019年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在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的虚拟水资源为492.73亿米3,占当年农业用水总量的13.38%;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为4830.50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1.62%。②从进口来源看,大豆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作物,巴西和美国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③从环境效应看,2018年,中国因进口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种粮食而节省的虚拟农药和虚拟化肥分别为43.40万吨和646.72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农药、化肥施用总量的28.86%和11.46%。21世纪以来粮食贸易中虚拟资源的进口显著缓解了中国的水土资源短缺压力,减少了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为此,应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来解决中国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虚拟水理论与方法,对陕西省商洛市1990~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和虚拟水总量进行了计算,并应用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对粮食产量和虚拟水总量波动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以确定影响虚拟水总量中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从粮食需求量和粮食供给量两个方面对未来商洛市虚拟水消耗量进行预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虚拟水的角度来看,玉米的节水效率最高,大豆和小麦次之,油菜的节水效率最低;(2)全生育期小麦的虚拟含量水最高,其次为玉米和大豆,油菜的虚拟水含量最少,且虚拟水总量的年际变化情况与各作物虚拟水总量波动趋势大致相同;(3)从EMD分析结果来看,粮食产量的中短期波动是影响虚拟水含量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4)基于满足当地人类发展的粮食需求量,2030年虚拟水总量将占当地水资源总量的18.92%,若基于粮食供给量的虚拟水总量2030年仅为10.87%,仍需调入的虚拟水总量将达到当地水资源总量的8.05%;(5)商洛市水资源充沛,但粮食自给率不高,仍需从其他地区调入含大量虚拟水的粮食作物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虚拟水的角度来看,商洛市可以通过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粮食的调入结构来减少对虚拟水的调入。  相似文献   

14.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用水效率的主要指标。在冶河灌区选取四支和五支典型支渠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动水法测定渠道输水损失,利用土壤含水率差值测算田间净灌水量,最后估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冶河灌区典型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23,而渠道输水损失占损失比重为72.7%,是影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冶河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定方法对于改善河北省大型灌区灌溉节水工程措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河北省作为全国产粮大省,肩负着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要毫不动摇地把保证粮食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但河北省长期依靠开采地下水维持农业用水,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地下漏斗区”。小杂粮是河北省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耐旱耐瘠效果明显,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是河北省发展节水农业和调整种植结构,破解水粮矛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形势及后市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猛增,全年玉米进口量超过1996-2009年进口总量,13年来首次出现玉米净进口.由于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玉米进口激增,引发了业界对玉米产业安全和产业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在归纳总结2010年中国玉米进口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并对后期玉米市场走势进行了展望,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灌溉渠系配水优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两种适用于半干旱地区某次配水的优化模型,第1种以作物水分生产函数为基础,以全灌区净灌溉增产值最大为目标函数;第2种以某次灌水全灌区的水费收入最高为目标函数。这两种配水模型用陕西省洛惠渠灌区1989,1990年夏灌的实际用水资料进行了验证。可供各自流引水灌区在渠系水量调配中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了研究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选取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除涝面积、受灾面积7个指标,并将国家是否征收农业税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加入解释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得出了每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根据结论提出了提升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1年以来,开都河来水呈明显减少趋势,随着流域灌溉面积增加和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流域供用水矛盾日趋突出。本文主要采用水量平衡和统计分析2种方法对开都河来水与水量损失进行研究,为开都河流域精细化调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郴州市农产品虚拟水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提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以虚拟水计算方法为基础,对2000年湖南郴州市的农产品虚拟水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区域农产品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水资源有效配置决策思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每生产1kg大米,需要耗费至少773.8kg的水资源;生产1kg植物油耗费的水量为8286.3kg;生产1kg蔬菜的水量最少,但至少也需要149.9kg的水量.郴州市的农村居民年农产品虚拟水数量远高于城镇居民的,其中大米所消费的虚拟水量就分别达到147.166m^3和41.744m^3.在不降低人均水资源消费需求和不降低人类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通过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方式,更好地发挥区域性优势,主动开发和生产有效益的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通过农产品虚拟水战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可以很好地缓解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压力,并引导人们改变其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