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葡北油田三断块葡136井区目前开发状况,进行了葡萄花油层断层特征的三维建模精细解释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描述了葡136井区不同类型的砂体与断层匹配模式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对断层边部的剩余油富集区进行了圈定,确定研究区内反向断层上升盘一侧、断层交叉部位为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最终在全区刻画出4个剩余油富集区,该技术的实现对提高水驱油藏断层边部采收率,改善区块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的稳产高产,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由于油层多,层系之间的差异大,井网划分跨层系现象较为普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剩余油分布预测成为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关键。为定量分析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再现油藏生产过程和不同时期油水分布。基于大庆油田北三区西部开发数据和监测资料,利用地质模型对区块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了油藏开发历程。由于层段多、砂体形态复杂、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油层部分部位控制程度相对较差,在油层的边角部位、差油层及层内差储层段成为剩余油分布的集中区。以该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供相应的措施调整,从而解决油藏注水开发中的3大矛盾,对油田开发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C区块位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南部,该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水分布复杂,且断裂控制原油聚集。分析了该区块葡萄花油层构造演化和油源断层特征,详细探讨了其原油运聚成藏特征。研究表明,C区块葡萄花油层所在的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时期)、拗陷期(登娄库组~嫩江组时期)和构造反转期(四方台组~全新统时期);主要油源断层为连接青山口组烃源岩与葡萄花油层且成藏关键时期活动的断层;原油从青山口组一段源岩沿油源断层垂向运移至葡萄花油层,原油在葡萄花油层内部短距离侧向运移聚集成藏。C区块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为源内垂向运移成藏模式,其油藏类型为断块或断层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4.
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对大庆长垣油田储层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断层的分布认识更加细致。断层附近局部区域剩余油仍相对富集,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断层边部剩余油潜力进行了评估,明确了影响断层边部剩余油富集程度的影响因素;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分析了断层边部储层动用情况,断层上下盘对采出程度没有影响,剩余油潜力主要分布在非主力油层中,断距大的断层附近剩余油更为富集。在井震结合三维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优选潜力区域、找准剩余油富集部位,对大斜度井井轨迹进行优化设计,近年来已设计投产42口大斜度井,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具有"浅、薄、稠、散、小"的特点,注蒸汽热采后期,储层油水在纵向及平面上分布更加复杂化,热采效率低,开发效果差。依据大量的开发取心资料、动态监测资料、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对稠油油藏在开发中后期油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剩余油在纵向上及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油田后期开发指明了方向,并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增产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于能量充足的层状边水薄层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总体效果理想,但开发后期随着含水率的不断上升,油水关系复杂,剩余油分布分散。以水平井开发的塔中16油田为例,利用流动单元方法建立地质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塔中16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以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基础,从垂向和平面2个方面分析了剩余油控制因素:剩余油垂向上受物性、隔夹层和韵律3个因素影响;平面上受微构造、井网完善程度、井间压力分布、断层、水平段不均匀见水等5个因素影响。利用分析结果,可以较为可靠的发现剩余油富集区,为油田剩余油潜挖提供了有利依据,对高含水期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挖掘J16断块兴隆台油层的潜力,对广泛发育的河口砂坝砂体内部构架进行了精细刻画,讨论了厚层内部存在的大量隔夹层特征。研究表明,在开发后期该类隔夹层具有物性遮挡的作用,可控制剩余油的分布。通过对该类潜力层优化射孔,能够有效地抑制底水上升。现场实践表明,对隔夹层实施的挖潜措施是提高河口坝厚层砂体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明寨油田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端,是一个受断块控制的复杂油气藏。储层砂体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剩余油丰富。对该区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剩余油的开发,对沉积相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较少。以岩心、测井及录井资料为依据,对文明寨油田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道漫溢、席状砂、河口坝及前三角洲泥等微相类型。运用监测资料分析了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并对不同微相砂体剩余油的开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油气藏非常复杂,具有构造幅度低、断层分布复杂、流体识别困难、油藏类型多样的特点。针对复杂油气藏实际情况,利用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对构造和断层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微相技术进行了储层精细描述,利用多信息流体识别方法解决了该区流体识别的难点。对该区复杂的油气藏有了全面的认识,明确了油藏控制因素和油藏类型,实现了该区储量和产量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东部大多数油田已经处于开发的中后期,含水高,产量下降快,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对于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反二阶微商层位处理技术、构造模式分析技术、断层综合判别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进行精细解释,采用薄层分频解释技术、地震正反演联合预测边界技术对薄储层分布特征进行预测,形成了针对断块复杂、开发程度高的岩性油藏的滚动勘探开发组合技术,并首次将该技术组合应用于苏北盆地ZW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民油田民3区块进入高含水期阶段,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岩心及动态资料研究其目前生产现状,发现该区块裂缝断层发育,水淹水洗严重。针对问题,为实现稳产,对该区块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研究该区块扶杨油层隔夹层类型、分布特征、砂体特征,分析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剩余油挖潜同时针对高含水特征采取精细注水调控,水井排加密和堵水主力层位、压裂接替层等对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油田属于复杂小断块油藏,自然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难以有效控制已严重制约油田的开发。通过不断深化油田地质认识、精细油藏描述,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受效规律。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受效特征及主要开发矛盾,实施了针对性的综合调整。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海拉尔复杂小断块油藏的综合调整技术系列,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制油田产量递减率、含水率上升速度,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源外斜坡区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断层-岩性、岩性和断背斜3种类型油气藏,其中受储层连通性差和多方位断层分割影响,断层-岩性油藏为最主要类型。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三肇凹陷向斜区青一段优质烃源岩提供了油气富集先决条件;北西向断层密集带边界断层组成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断层密集带两侧反向断阶圈闭为油气主要富集部位,其中背形圈闭反转系数越大含油性越好。最终建立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源-路-圈"控藏的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模式:源内向斜区优质烃源岩供烃-近源斜坡区分流河道"桥连"油源断层输导-源外斜坡区断层密集带正向构造圈闭聚油。  相似文献   

15.
在马36井区油藏特征及开发特征基础上,通过相控地质建模,应用已有的实际动态数据,利用油藏模拟技术对马36井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注水井流线方向为沿高渗透带方向以及研究区内剩余油沿断层一线分布的规律,进而提出了针对不同层的剩余油侧重的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结合海拉尔盆地储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分析了其不同岩性储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海拉尔盆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含油面积小、断块破碎、构造倾角大、扇三角洲沉积、非均质性强、油层变化快等地质特点,储层岩性包含砂砾岩、裂缝性潜山、含凝灰质砂岩及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投入开发以来,受复杂地质条件影响,砂砾岩油藏含水上升快、潜山油藏底水锥进快,含凝灰质储层特低渗及致密砂岩储层水井注入困难,难以建立有效驱动体系。针对不同岩性储层暴露的开发矛盾,以油藏精细描述为指导,实施井网加密、注聚调剖、周期注水、注CO_2混相驱及大规模压裂等调整对策。通过近10年开发调整,改善了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形成了一套适合海拉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岩性储层的综合调整技术。  相似文献   

17.
海上复杂断块油田面临着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测试资料少、认识程度不足等难题,严重制约着油田的滚动开发。针对该问题,以渤海Z油田M断块油藏为例,从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入手,结合油藏动态资料,利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断块的潜力储量规模及其分布范围,从多角度论证了潜力储量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指导了油田开发兼评价井的部署和滚动挖潜,实现了断块油田的增储上产,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复杂断块油田开发过程中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西务构造带历经30年勘探开发,目前已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阶段,采出程度较高。多年的勘探开发证实,河西务构造带为一复式油气聚集带,沙四段是主力产油层,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占总量的60%,已发现油藏受反向断层控制为主,发育反向断块、断鼻圈闭,现在评价潜力较大的反向断块已基本钻探。前期通过精细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顺向断块油气成藏模式,优选2个顺向断块进行了精细评价,部署2口评价井,其中一口井目前已经完钻,取得较好的钻探效果和认识,对油藏评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构造背景优越的顺向断块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与实施有望是该区带寻找优质储量的重要接替战场。  相似文献   

19.
陆家堡凹陷是辽河外围众多中生代凹陷中发现油藏类型和油气储量最多的凹陷,为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和指导同类型凹陷的勘探,对其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凹陷已知油藏类型可划分为4大类9个亚类;油藏分布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带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油气藏紧邻生油洼陷分布或位于生油洼陷中。在纵向上表现为油藏多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类型好、丰度高的九佛堂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最有利的相带;凹陷的陡坡带以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断块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砂体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深陷带主要发育透镜状岩性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火山岩油藏。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东部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或特高含水阶段,随着油气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砂体内部结构控制的剩余油挖潜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自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提出储层构型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以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基于露头、现代沉积及密井网的储层构型研究工作。然而如何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中精确表征更小级次构型单元及界面(小尺度地质信息),从而提高剩余油的预测精度和油田采收率成为当前油藏精细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采用基于小尺度地质体等效表征的方法,即通过设置单元间网格传导率达到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精细表征薄夹层对渗流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单井历史拟合精度及井间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